APP下载

双轨合一模式下中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

2023-09-2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主讲人学位课题组

吴 励

(1.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上海 201318;2.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201203)

随着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不断改进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双轨合一”模式的实施就是很好的例证[1,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各省市制定的住培计划针对的是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住培大纲对轮转科室、疾病种类、完成数量及相关操作等有明确的要求,但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缺乏具体举措,目前研究生应该达到的科研水准以及对应的具体培训计划并没有明确的标准[3]。近年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知名刊物中的中医类论文逐年增多,笔者结合为期1 年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科研训练的心得体会,试图从SCI 文献汇报的角度,探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中医研究生科研实力的提升也是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所在[4]。

1 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国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学位分为两种:一种为医学科学学位,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种学位的培养更注重医学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另一种为医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学位的培养更注重临床实践[5]。虽然两种学位类型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类型,研究生须进行科研能力和临床专业能力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

随着我国住培的推广实施,研究生临床专业能力的培养有了可供实际操作的空间。但科研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只限于理论水平,具体操作的方法很少。有学者[6]倡导建立全面涵盖医学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教育平台,应用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中,让研究生突破时间、空间界限,实行自主学习、复习、自测和师生间交互式的讨论和交流。笔者认为研究生在导师引导下,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文献筛查、学习和交流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方法。

2 美国科研团队对文献汇报非常重视

美国的医学院只有获得本科学位的才能申请,医学院名额竞争非常激烈,若能从本科开始,以志愿者或兼职形式加入一些科研团队,协助完成科研课题,申请到医学院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美国科研团队通常都很重视文献汇报工作,可以说美国的医学生从本科就开始接受相关科研能力的训练。笔者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UWSOM)考察、学习与交流1 年[7],所在课题组每2 周都有1~2 h 的文献汇报,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每个课题组的成员必须轮流将自己读到的某篇文献制作成PPT 课件,并进行口头报告,汇报过程中大家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考查学生对所汇报文献的理解程度。如果文献涉及自己研究相关或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习心得。课题组导师听报告的时候,会就文献的内容提出各种针对性问题,看学生的观点阐述是否清楚。笔者在国内受过完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前从未以这种形式对文献进行深度的学习与交流,再加上这一过程必须用英语完成,因此每次轮到自己讲解时,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训练方式对自己帮助很大。

3 研究生文献汇报的具体实施

国内非常重视科研的产出,研究生的毕业及获得学位的标准通常基于发表文章的数量。科研量化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在全国范围内医学研究生培养水平未达到相当统一的水准之前,量化可以防止评判标准的滥用,保证培养出的研究生水平有一个最低标准。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前期每一步的积累,科研产出只是一句空话,文献的学习和交流就是前期工作的第一步。笔者觉得美国课题组文献学习交流的方法值得国内研究生学习借鉴。回国后,笔者结合研究生培养现况,做了一些前期尝试,经验累积如下。

3.1 研究生必须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有些概念看似很基础,且导师往往默认研究生知道,但笔者在跟研究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1)SCI 是1961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创办出版的综合性科技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了3500 多种自然科学期刊,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8],被SCI 收录的论文自然被称为SCI 论文。“SCI 至上”虽不提倡,但英语毕竟是全球通用语言,科学技术没有国界,选取SCI 文献进行学习和交流,其学术的价值还是能保证的。(2)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ISI 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20 世纪60 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IF 即某期刊前两年(S,T)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2 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2 年总发文量),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9]。例如:某刊2018 年—2019 年共发表160 篇文章,2018 年—2019年文章共被引用320 次,则2020 年某刊IF 为320÷160=2。(3)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2001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发布的SCI 期刊分区办法将期刊分为4 个等级。各类期刊影响因子前5%为该类一区、6%~20%为二区、21%~50%为三区,其余为四区。目前国内高校期刊论文分区考核普遍采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提出的SCI 期刊分区方法[10]。

3.2 文献的选择与早期国内医学大师前辈漂洋过海把国外买的资料书籍背回来不同,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获取文献的途径大大增加,要学会在文献的汪洋大海里筛查出适合自己的、真正对自己科研有帮助的文献,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有两个基本原则可以借鉴参考:(1)与自己课题相关的SCI 论文。(2)IF 的高低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但不要过分强调IF,一般来说亚学科领域内高分文章比低分文章质量要好,参考前面提到的中国科学院每年发布的各专业,尤其二级学科的期刊分区。

3.3 论文构成及各部分阅读需要重点注意论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摘要,是整篇论文的浓缩,内容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大部分文章并不需要通读全文,通过摘要可以快速得知文章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确定好值得深入学习交流的文献后,重点注意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论文主体,内容通常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在进行文献学习交流时,材料和方法、结果这两部分的内容比较直观,精炼提取难度不大,前言和讨论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1)前言部分:最好简练地说出文章的背景介绍,找出文章中重点提出的目前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准备如何解决。(2)讨论部分:基本包括针对论文本身结果的讨论,与其他已发表文献相同以及不同的地方。需要注意研究提及的局限性以及前景展望,能给读者将来的科研设计带来思路及启发。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设计课题的能力,可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

3.4 文献讲座形式(1)准备:团队内的研究生轮流做汇报,主讲人应提前找好文献,并将选好的文献最少提前3 d 发给参与讲座的其他人员,让课题组成员对即将汇报的主题有初步认识,方便讨论。主讲人将文献内容制作成PPT 课件,建议采用英语课件、中文讲解的方式。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全英文讲解、讨论,参与人员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英语学习上,忽略了论文的内容。专业英语的学习很重要,但文献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学以致用,母语讨论交流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及效果。(2)时间:1~2 h 比较适宜,时间太长,注意力容易下降;时间太短,走过场,达不到学习交流的目的。(3)互动:打断别人的讲座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文献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应该鼓励有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讨论。主讲人在讲座前应做充分的准备,如果期间有讨论,逻辑便前后不连续,只能说明主讲人对文章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这也能起到检测的效果。同时,可以帮助主讲人建立自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识,主讲人是讲座策划人、参与讨论的人,很有可能对文章的熟悉程度最高。长此以往,不光能锻炼课题组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对于课题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大有益处。科研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即便讨论再激烈,再有分歧,也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4 结语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造就具有职业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的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笔者为期1 年的美国科研训练经验与回国后中医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经过前期初步实践,总结出了研究生SCI 文献学习和交流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可作为科研能力培养具体实施的方法之一,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还需在专业及学术两种不同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以期给中医研究生应达到的科研水准以及对应的培训计划标准化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主讲人学位课题组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课题组成员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