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所不知道的“江西共大”

2023-09-26康美权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汪东兴总校分校

康美权

“康记者,今年8 月1 日,是毛主席亲笔写指示信,高度赞扬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校65 周年,我们吉安东固山分校和井冈山、武功山、金坪四所分校是同一天开学的,有近两百名校友准备这一天返回原东固山分校召开纪念座谈会。想邀请您来采访报道!”

7 月15 日下午,笔者的微信上收到吉安县教体局退休干部、原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固分校教师刘来兴的信息,这才想起自己原来在泰和县桥头镇高市村就读的高中,前身就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泰和分校。在翻阅部分校史资料以及采访众多知情人士后,笔者了解到,在65 年前,革命老区江西首创了一所非同一般的大学——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从 1958 年创办至 1980 年更名,共培养了 21 万余名人才,建立了120 多所分校。

共大成为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汪东兴:肩负重任回江西

1958 年3 月,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的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汪东兴,被派到江西任副省长兼省农垦厅厅长。毛主席在半年前就关注到老区发生的一件事,即江西省委、省人委及各地机关有5 万多名干部自动报名,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从而掀起了冬季生产高潮。毛主席希望汪东兴能去那里有所作为。

江西处于内陆地区,三面环山,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当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发达,全省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撑。

担任“共大”党委书记并兼任副校长的汪东兴主持开学典礼

满怀着对家乡人民的一片真情,汪东兴回到江西以后,全身心扎进垦殖场搞调查。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他几乎把各个山头跑了个遍,对江西农业的总体生产情况有了全盘了解。这种优良作风也是毛主席一贯提倡的。

1958 年5 月,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汪东兴作为江西省的代表赴京参加这次会议。他趁会议间隙向主席汇报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发现江西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程度低、多数人上不起学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垦殖场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他们从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有困难的角度出发,办起了技术学校。凡是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的形势更好些。”

毛主席听到垦殖场办技术学校,不由眼睛一亮,兴致勃勃地说:“这个办法好,三十几年前我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搞农民运动调查,许许多多的农民不识字,要说的说不清,想写的写不出,不学点文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困难。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法,多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你看好不好?”

毛主席的心里装的是农民,他对农民的牵挂,可谓情重千钧。汪东兴一点都不敢怠慢,会议一结束,他立即赶回江西,第一件事就是向省长邵式平汇报与毛主席见面时所谈到的情况,建议省长考虑在江西办一所农业方面的学校。汪东兴想象中的这所学校是:学生是适龄农民;学费全免;资金来源靠学员自己劳动创造。

邵省长听了,很是赞同:“办农民教育,这是件大事,省里要想法支持才好。”

1958 年6 月9 日,省委作出“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议”,并于6 天后在全省垦殖场场长和党委书记会议上,经与会人员议论确定,名称改定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共大学子在上纺织专业课

周恩来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题的字

1961 年,周恩来在庐山共大分校与大学生亲切交谈

周总理:亲笔题写“共大”名

江西结合省情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决定,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与支持,于是由省委书记刘俊秀亲自兼任总校校长,副省长汪东兴兼任总校党委书记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赣鄱大地“横空出世”。

共大的开办,受到全省人民特别是全省工农群众的欢迎,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共大好比一枝花,花开迎向工农家;工农子弟上大学,学好本领建国家。”报考的学生除来自江西省各地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等20 个省、市、自治区。

1958 年8 月1 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1 周年的光辉日子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还有井冈山、大茅山、九连山、青龙山、武功山、德胜关、西山、黄岗山、彰公山、红星、云山、蚕桑、军山、赛城湖、庐山、桂竹帽、郴池、油山、东固山、金坪、大源、蒙山、五府山、武夷山、武山、五指峰、荣山、红光、太阳、长岭等30所分校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

刘俊秀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开学典礼上,我对同学们说:‘过去我们是一边打仗一边学习,现在你们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只要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你们就能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你们要在这所新型的大学里,信心百倍的学习、劳动、锻炼,要为自己是这样一个新型大学生而自豪!’”

1970 年春,当时的吉安县兴桥公社藤桥村年仅21岁的刘来兴,顺利完成了从生产队到大队、从公社到县革委最后到地区革委会的逐级推荐选拔,成为江西省首届2000 名“工农兵大学生”之一,来到南昌梅岭山脚下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学习。据刘来兴回忆,当他来到总校报到那天,看到高大的校门上镶嵌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八个手写的繁体大字,感觉既庄严又好看。

后来他才了解到这八个大字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的。1959 年,庐山会议期间,江西省委领导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周总理听闻共大的杰出成果,很是欣慰,当即欣然体协校名。1971 年2 月,在总校就读一年后,刘来兴被组织分配到共大东固山分校任教,先后在农学科、农机科、林学科三个专业学科任科主任八年。

1962 年3 月,朱德来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云山分校视察,并与学生们一起听课

朱德委员长也十分关心共大的成长。他多次来江西视察共大总校和井冈山、大茅山、云山等分校,并题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又红又专的方针,发扬勤俭建国、勤俭办校、勤俭办垦殖场的精神,开发山区,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他还特地给共大井冈山分校校刊题写了“井冈熔炉”的刊头。

毛主席:热情洋溢表赞誉

毛主席一直关注着共大的一切,他希望看到中国农民生活现状的改观,希望看到中国的农民成为国家生产建设的主力军。

共大在教学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农业、面向生产、面向基层。教材编写贯彻“少而精”,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生产、校内教学与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在生产劳动的安排上坚持三个为主:一是生产以农林牧生产为主;二是劳动以学生劳动为主;三是学生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

光明日报刊载的毛主席写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信

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下,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克服一切困难,艰难前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省各个劳动大学和劳动技术学校,新建校舍近10 万平方米,自制的家具、用具、教具达几十万件。各校兴办农场66 个,工厂243 个,畜牧场71 个,由学校经营的耕地面积42750 亩,林地面积142050 亩,一年的劳动总收达到了472 万余元,平均每个学员的收入约100 元左右……

在共大创办三周年前夕,毛主席到达庐山,当他了解到共大的发展情况后,十分欣慰,欣然提笔写了一封500 余字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对“共大”的办学经验,做了科学、精辟、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信中称:“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这就是著名的 “7.30 指示”。

1965 年5 月27 日,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他很想亲自到山沟边去看看那里的共大井冈山分校,但因为日程安排很紧,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就委派同他一起上山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和江西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代表他去井冈山分校,看望全体师生员工,把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告诉大家。

江西共大的办学模式也引起了海内外人士浓厚的兴趣。有人认为共大是中国教育的“乌托邦”,也有人认为这是值得借鉴的一所在试验摸索中前进的大学。

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63 年起,江西共大就被外交部列为对外参观点。仅1968 年至1980 年,就有86 个国家和地区的549 批外国朋友共7496人到共大学校访问考察。

美国学者苏珊·佩由在共大逗留期间更是称赞道:“共大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富有创造性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同时,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江西共大为代表的教育模式还被联合国表彰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1978 年还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

确实,当时共大的重要性与地位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鄣公山:唯一一所“保名”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把诸多岁月故事碾成往事。再辉煌的江西共大,也抵不过岁月的洪流。

就这么一所传奇的学校,仿佛在一夜之间“改旗易帜”,“总校加分校、半工又半读”的办学模式也随之被“瓦解”。

1980 年11 月20 日,经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从此,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由半工半读进入到全日制办学体制,原各个分校也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相继更名,有的被取消或归并其他学校。

比如,成立于1958 年10 月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泰和分校,1987 年更名为笔者就读的泰和县职业技术高中,1993 年再次更名为泰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而刘来兴任教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固山分校,于1984 年秋改名为“吉安县东固职校”。

据介绍,江西至今还有唯一一所沿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名字的学校,她就是与总校一起诞生的30 所分校之一——婺源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属婺源县公办职业学校,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就这样,从1958 年创办到1980 年改制,历时22 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已成岁月往事,只留下青春回忆与时代奇迹。

江西共大,她曾创下开办127 所分校、学校遍布全省各地的纪录;她曾拥有21 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毕业生(其中总校毕业生为10563 人,分校为202966 人);她曾是全国占地最大、地域最广、学生最多、国家花钱最少的学校……

据对共大有过多年研究的江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长贺一松介绍,在贯彻毛泽东教育思想、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破解时局之下教育发展困境的过程中,孕育生成了“共大精神”,即“有理想、守信念;不怕苦、敢闯试;爱劳动、勤耕读;向社会、为人民”。“共大精神”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在继承革命传统、办好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些留下青春往事的人们早已满鬓斑白,但“共大精神”还得继续传承下去。正如原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固山分校校友,欢聚一堂,感恩母校培育,共叙同窗情谊。

或许,还有更多的共大学子也在这个时间或其他时间一同纪念一同感怀……

谨以此文,纪念诞生于赣鄱大地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回眸那个时代的岁月往事。

猜你喜欢

汪东兴总校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总校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征稿 启事
“功臣”汪东兴1978年为何被点名批评
名校的分校如何传承总校文化
省实验分校简介
汪东兴:带着争议离职,不带争议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