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就是科学技术,而不是艺术活动”

2023-09-23陈菲苗柯欣陈鹏宇

艺术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托马斯科学技术艺术

陈菲 苗柯欣 陈鹏宇

摘要:“设计就是科学技术,而不是艺术活动”是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二任院长托马斯·马尔多纳多提出的设计观。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联邦德国的乌尔姆市成立,首任校长是马克思·比尔。学院成立伊始,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二战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多停留在逻辑思维和纯艺术层面。马尔多纳多出任校长后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在新的时期完全采用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是不可取的,必须寻找一种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设计教育理念。他提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要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培养出科学的设计师”。马尔多纳多倡导的设计教育观点从产生的背景、理念与实践成就来看,对德国战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他的观点过于偏重技术和科学,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风格缺乏个性甚至冷漠,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现代设计而言,艺术与科技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设计既需要科学技术的理性思维,又需要艺术的支持。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文章从马尔多纳多“设计就是科学技术,而不是艺术活动”的设计观点出发,梳理其设计观产生的背景,阐述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并探索设计发展中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及作用。

关键词:托马斯·马尔多纳多;设计观;科学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1 二战后的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衰退、物资匮乏,工业设计处于恢复阶段。如何将设计与生产相结合,复兴德国的制造业;如何使设计快速为国民经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如何使德国的产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征;如何尽快促进设计的职业化等,成为德国设计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重振设计与经济,培养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联邦德国小城乌尔姆成立,1955年开始设计艺术教学,毕业于包豪斯的雕塑家、画家马克斯·比尔成为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院长。学院从建校开始就对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发展的理性化趋势秉持开放态度[1],表现出在理性主义推动下的设计探索。这一过程有明确目标——借助科学方法,为新的工业社会创建新的形式标准,以推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这在最初学院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初创时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包豪斯的理念,注重设计形式与功能、技术之间的关系,秉承“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强调目的性与功能性等。随着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的进一步理性化与科学化,艺术家出身的比尔对这一变化提出了质疑,开始与托马斯·马尔多纳多等人的教育主张发生分歧。

1956年,托马斯·马尔多纳多接任乌尔姆设计学院院长。托马斯·马尔多纳多认为,延续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设计师必须寻找一种与社会、技术条件相适应的设计理念。正如他在1957—1958学年开学致辞中所言:“实事求是地讲,延续包豪斯的道路,将意味着重建过去……我们仅仅接受包豪斯进步、反传统的态度,并在確定的历史条件下寻找自己的定位,努力致力于社会的发展。”[2]他明确指出,学院应该摆脱包豪斯的旧传统,转而重视科学和现代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新方向,注重以实证主义为准则的科学基础,并尝试在设计、科学与技术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密切关系,设计面向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学院设计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托马斯·马尔多纳多等人的带领下,学院课程开始从注重形式学习转向人文与科技领域,走向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道路,科学方法论成为其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其中系统化设计思维成为其科学方法论思想得以实现的技术路径。凭借对设计方法和实践的总结,乌尔姆设计学院逐步脱离了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走上了极端科学化和反艺术的道路。

另外,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德国布劳恩公司合作,将学院研究和企业生产、设计师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使设计教育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将设计与生产结合起来,让设计师和工程师合作,使设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使用者的需求相联系,批量生产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生产出更加高效和实用的产品,形成了“布劳恩原则”。这种合作方式促进了德国新理性主义的发展,也将学院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使乌尔姆设计学院成为一个在工业设计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院。

2 托马斯·马尔多纳多的设计教育观

1958年,托马斯·马尔多纳多在《在工业和产品设计师教育中的新发展》一文中指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即将到来,科学操作主义是其基础。它不是指对象的名称或对象本身,而是指知识——人们可以使用和操作的真正知识。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希望在未来,实证主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叙事符号学、个体和社会行为的遗传心理学、感知理论等能够被结合成一个关于消费的各种观点的系统化研究。他为设计教育勾画了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的设计教育系统。

托马斯·马尔多纳多对设计的科学性有自己的认识,他提出“设计就是科学技术,而不是艺术活动”的观点。值得说明的是,托马斯·马尔多纳多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观点与当时的工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一种与工业社会和工业生产条件紧密结合的教育方针,而“设计不是艺术活动”的观点,则是针对马克斯·比尔承袭包豪斯理想主义而言。为此,马尔多纳多提出了科学化的工业设计观念,主张“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强调科技的作用,从而将理性主义设计教育体系发展到了极端。

本着与工业社会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初衷,托马斯·马尔多纳多提出设计师不再只是一个发号施令的艺术家,而是参与到工业生产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合作伙伴。他认为工业设计不是艺术,设计师也不是艺术家,设计师的工作应该从对产品样式的设计转变到生产过程本身,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艺术活动,它脱离了艺术生产的文化范畴,变成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社会运行方式,因此,他认为设计师应努力与社会发展中的新角色相适应。由此,设计教育应是培养能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销售以及美学技能的全面人才。托马斯·马尔多纳多倡导设计的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强调设计的工业特色、批量生产的特点。在他的领导下,设计师从独立的艺术家,变成了包括科学家、研发部门、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内的团队中的一部分。

乌尔姆设计教育以理性主义设计、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倡导系统设计原则,从根本上摒弃了纯粹的艺术类专业,转而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机械原理等多种社会科学与科技类专业,将设计拓展到了严谨的科学系统范畴。在托马斯·马尔多纳多等人的倡导下,乌尔姆设计学院逐渐形成了设计教育面向科学与现代技术理论的专业教育体系,秉承理性主义设计原则,将设计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开辟了一条将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独特道路,构建出了一套基于工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科学方法的全新设计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为德国的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设计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也对其他国家的设计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体来说,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创新的,对当时设计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强调设计的理性和科学性,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体系推动了以科学为基础的设计理念的全面革新,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带动了德国设计教育以及德国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结构日益完善,分工越加细致,在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设计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行业。因此,就经济发展而言,设计的分工精细化、设计专业化以及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成为德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显而易见,“乌尔姆”是在新型工业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托马斯·马尔多纳多对战后工业文化的痴迷致使他过于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以及科学的设计程序,把培养科学型设计人才作为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忽视了艺术对设计的作用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其过于理性甚至沦为教条主义的设计教育思想导致设计风格缺乏个性、显得单调乏味。阿多诺曾用“被腐蚀的无用之物审美是贫瘠的,但纯粹的有用之物则使世界(变得)荒芜”的忠告,提醒马尔多纳多应该克制对于工业化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马尔多纳多在《回顾乌尔姆》一文中,承认乌尔姆学院在发展中形成了盲目崇拜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状况。正如王受之所说,多年来,德国人一直对科学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双重因素感到困惑。从德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来看,理性主义不可避免地占据上风,这与德意志民族的理性传统、德国战后重建所需要的秩序密切相关[3]。

3 现代设计发展中科技与艺术的关系

历史上,从工业革命开始,设计中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一直是一个被反复探讨的问题,以至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例如,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服从功能”、意大利孟菲斯的“装饰不是罪恶”等,各种观点交织碰撞,对设计的发展都起到了助推作用。从设计发展角度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设计发展来看,艺术和科技是促进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设计与艺术是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现代设计的发展自始至终渗透着艺术的影响,西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等艺术流派在现代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观念、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都为现代设计的语言表现和视觉构成提供了借鉴。现代艺术凭借自由、独立的思想状态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设计提供了无穷的灵感。设计是对艺术的“物化”,艺术通过设计走向大众,既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又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趋向,同时引领了现代设计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科技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反对或回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机械化生产关系,一味拥抱传统的手工艺、过于强调装饰的艺术化生产,是逆时代潮流的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上每一次科技浪潮都给设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20世纪以来,工业及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设计的发展,使现代设计在观念、材料和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计算机的出现使原来无法完成的设计方案得以实现,新材料的发现也使设计的表现形式拥有无限可能。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自动化、智能化特征以及所引起的设计伦理讨论对未来的设计和艺术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过于强调科学和功能主义,必然导致设计在感性与审美层面的缺失,忽略艺术性对产品和使用者的影响,阻碍科技与艺术的统一。

可以说,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多元化结合。现代设计既要以科技为支撑,满足人们对物质功能的需求;又要以艺术为支持,满足人们对物品审美的需求,只有将功能与形式充分结合,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丰富需求。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科技在设计创造活动中的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与科技对设计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设计既不能否定科学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同时又要避免因为技术而否定设计的艺术特性。总之,现代设计的未来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又不能脱离艺术的滋养。

4 结语

2001年5月31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艺术家吴冠中的主导下,“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召开,其初衷是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剖析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特点与内在联系,反思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李政道在会议中提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的观点。2002年,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提到,“科学和艺术是一個硬币的两面”,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对设计而言,李政道认为,设计既是一门技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只有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一个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人类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汪建军.乌尔姆模式的理性过程与科学设计[J].创意与设计,2020(6):17.

[2] 林丁格尔,王敏.乌尔姆设计:造物之道(乌尔姆设计学院1953—196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4.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83.

作者简介:陈菲(1994—),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苗柯欣(2003—),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陈鹏宇(1997—),男,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壁画。

猜你喜欢

托马斯科学技术艺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画与理
纸的艺术
托马斯送电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