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之光照亮教育的天空

2023-09-22成尚荣

中国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教育家

成尚荣

【摘 要】精神力量是教育家成长的动因与标识。在长期的奋斗中,教育家们构建了教育家的精神谱系。教育家精神就体现在一个个教育家身上。爱国,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风骨,是教育家精神的脊梁;奉献,是教育家精神的人生境界;大学识,是教育家精神的专业标识;实验与创造,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教育家们用精神力量创造了中国教育的辉煌。今天,教育家们用精神力量努力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我们要永续教育家精神谱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关键词】教育家 精神谱系 突出特征 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精神力量,并在长期奋斗中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回答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力量的重要论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开启新征程。

精神力量也是教育家成长的动因和标识。教育家也在长期的奋斗中,构建了教育家的精神谱系。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梳理教育家的精神谱系,弘扬教育家的精神,让精神力量闪亮起来,回应并落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做新时代“大先生”,投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全领域全过程,以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

弘扬教育家精神,铸造新时代教师精神力量,首先要厘清教育家精神力量的内涵及特质。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跪在世界之外的抽象的存在。人,意味着人的世界,意味着国家,意味着社会”[1]。是什么让人站起来?应该是人的精神。人的站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精神是“同物质相对的一个哲学范畴,指人所特有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主义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并且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看来,精神高于物质,是对物质的超越,并作用于物质。有学者对精神力量这一概念作了界定:“精神力量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心理状态中产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激情和活力,以及自控、自律、自觉的意志和毅力。”[3]这些论述或描述,揭示了精神或精神力量的内涵、特质及其与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必拘泥于概念的界定,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意会精神或精神力量的内涵,也能自如地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具体的、鲜活的、可感知的、可触摸的,仿佛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浮现在我们眼前。精神与人不可分离,与人的活动和作为分不开,教育家精神一定要生动、具体地体现在教育家身上。我们可以从教育家身上发现教育家精神,一个个教育家的精神力量编织成了教育家的精神谱系。

一、“叫醒中国”与“中国麦种”:爱国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

马相伯,是复旦大学、向明中学等学校的创始人兼首任校长,是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称为“教育家的教育家”。马相伯漫长的一生跨越了帝制和民国两个时代,他的人生也和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一样波澜壮阔。他一心为教育、办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曾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4]确实如此,马相伯曾经有过惊世骇俗之举—把自己在松江、青浦等地的田产共计三千亩全部捐献出来,办学兴学。有人表示怀疑,他特立下字据,并在字据上补写八个字:“自献之后,永不反悔。”他认为这是他晚年办学兴学的沉舟之举。尽管没有把中国“叫醒”,但他真的叫了,而且叫了一辈子。马相伯的“叫”其实是用自身行动来唤醒,他的“叫醒中国”是教育家的伟大精神。1939年,马相伯迎来百岁诞辰,中共中央的致电是:“国家之光,人类之瑞。”[5]这八个字凝练了马相伯的爱国精神之崇高、伟大:国家之光,熠熠闪光;人类之瑞,教育家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召唤人民,开启救国征程。至今我们的耳畔仍能响起马相伯的演讲词:“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爱国,是所有教育家精神的灵魂,马相伯是杰出代表。

我们还自然想起陈鹤琴。一百年前,陈鹤琴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当时他的办学宗旨就是走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幼教之路。他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人的西方主要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6]序4。“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的研究,关注国情是主要的原则,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和有效的教育。”[6]302他还说:“我们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但你知道大田种麦需要麦种,这麦种从哪里来?当然也可以向外国去买。但从外国买来的麦种能适应中国的土壤和气候吗?我办鼓楼幼稚园就是要为大田提供中国麦种这个目的。”[6]338中国化、中国人、中国国情、中国大麦田、中国麦种……中国,装在他的胸中,为了中国麦种,他说自己是骆驼,驮着学生走过沙漠,走向绿洲;自己是狮子,勇猛、坚韧,克服一切艰难困苦;自己又是孩子,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陈鹤琴像骆驼、像狮子、像婴孩,依据哲学家尼采的理念来说,这就是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境界,不愧是“中国幼教之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教育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弟,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二、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风骨是教育家精神的脊梁

孟子曾提出“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育家正是孟子称作的“大丈夫”,具有“大丈夫精神”。“大丈夫”成了教育家的别称,“大丈夫精神”成为教育家的风骨。风骨,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骨气,这样的骨气映射的是中华民族的志气、豪气、底气和不可动摇的钢铁般的信念与意志。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有风骨的教育家。他给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底稿。这份历史底稿的主题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曾经这么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好友王国维写的铭文,实则是陈寅恪的“夫子之道”,是教育家风骨丰厚内涵的高度凝练,光照万年,不朽永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赋闲。战时的香港物资匮乏,即使是教授,生活也十分困难。有一次宪兵队上门“慰问”,士兵把一袋上好的面粉送到陈寅恪家中,陈寅恪和他夫人硬生生地把一袋面粉推出了门。194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为了粉饰时局,专门派人上门拜访陈寅恪,请他出山授课,陈寅恪坚决回绝。中国知识分子绝不会为侵略者做一切事,哪怕是一点点,只为祖国学术才会闪现风骨之神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中国人应有的气节,刚正不阿,重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重的是教育家的尊严。没有风骨,何来的教育家?又何来的风格?风骨是教育家的精神脊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教育家的学术思想和品格的坚守。陈寅恪说:“结社之首要在于有共同的崇高理想,有此精神才能团结巩固,成就事业,造福于民。”他又指出:“学说有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学者的争吵,为的是学术思想的独立,学术问题的商量,乃是谦逊的学术美德和深度的自由。他还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以生死力争”,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学术风骨的争取和捍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只是表现为个人的学术尊严,而且内蕴着学术品格的谦逊、相互包容的胸怀。教育家告诉我们,虚怀若谷才会有真正的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教育家永远处在积极而紧张的思想生活中,锻造了教育家的风骨,而风骨让教育家挺起了精神脊梁,维护的绝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用精神和思想让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正面。

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是教育家精神的人生境界

陶行知有着鲜明的教育家精神标识:“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精神在“来去”之间。一来一去,来来去去,想的都是教育,为的都是孩子,将国家民族装在心里。笔者称他的精神是“来去精神”,“来去精神”实质是奉献精神。奉献,是教育家的道德人格,是教育家的人生境界。

教育家把自己奉献给孩子。陶行知“爱满天下”,而他对学生最深刻的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他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学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竭力呼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学生汪达之,在他的精神感召、鼓舞下,组织、带领新安旅行团在全国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历经17年之多,行程2.5万千米,足迹遍及今天的22个省、自治区、市。从淮安出发时只有14名基本学生,后来逐步发展到600多名团员。他们参加宣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参加新中国建设。陶行知赞誉他们是“划分新时代”的“伟大宝藏”,“一群小好汉,保卫大武汉”。新安旅行团是陶行知、汪达之这两位教育家奉献给孩子们最珍贵的人生礼物,而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奉献”了又一“少年中国说”,共同唱响了奉献之歌。

教育家把自己奉献给教师。“大学、大楼、大师”之关系说,正是梅贻琦对教师、大师价值最通俗又最深刻的描述,也是对教师、对大师最根本的尊重。他常说:“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他治校的策略就是三个字—“吾从众”。这个“众”,主要指的是教授。梅贻琦的“大师之谓”,邀来、引来了一大批知名学者、科学大家云集清华大学,后来又影响了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们心情舒畅,人格独立,无问东西,一心为清华效力,为祖国效力;把自己奉献给教师,无问自己,献给中华民族。这就是精神,是崇高的道德品格,闪耀着灵魂之光。

教育家把自己奉献给学校。竺可桢是把自己奉献给学校的楷模。抗战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大学搬迁到昆明,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竺可桢想的是:浙江大学该怎么办?在竺可桢的带领下,浙江大学自浙西天目山、建德到赣中吉安、泰和,又从赣中吉安到桂北宜山到黔北遵义,四次迁徙,行走了3500千米,历尽千山万水、艰难险阻,吃尽千辛万苦。就在长达两年的迁徙中,竺可桢的妻子和一个儿子都生病离世,他遭到令人难以忍受的打击,可他用自己的双肩、双手和双脚,保存并发展了浙江大学。也许这正是竺可桢所大力倡导、执着坚守的“求是”校训的集中体现。今日之浙江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竺可桢舍己家、为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和道德品格分不开。

教育家把自己献给孩子、献给教师、献给学校,就是把自己献给祖国。教育家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感慨万千,敬佩不已;教育家的人生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高山仰止,努力不息,进步不止。

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志向、大学识是教育家精神的专业标识

梁漱溟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当有人问他的感想时,他脱口而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铿锵有力,可谓响彻天宇,表达了他的信仰、志向、抱负、意志,以及对自己理想与使命的矢志不渝。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介匹夫,普通、平常不过,却不失匹夫之志。其实,他是教育家,是大家,“可夺帅、不可夺志”同时也道出了他的宏大志向、深厚学养与对学术价值的坚信不疑、坚定不移。所有教育家都有自己的专业,表现出专业精神的坚定、专业学术的深邃、专业品格不可改变的信心和决心。

梁漱溟的專业精神集中表现为对平民的悲悯,对乡村教育的大情怀。有一天,他在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十分吃力地拉着人力车艰难前行,体力不支,但坐车的人凶狠地催促老人快跑。老人又怕又急,重重地跌倒在地,嘴里流出了鲜血,连胡子都被染红了。梁漱溟当时眼里也掉出泪来。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坐过人力三轮车。正是这样的悲悯情怀、恻隐之心让他生出了投身乡村运动的大志向、大情怀。在梁漱溟波澜壮阔、曲折丰富的人生中,唯有乡村运动使他的人生理想得以真正实现,因为他一直努力构建宏大的社会改造实验场,推动他的乡村建设思想的落地。在那个年代,他的思想与社会设计是不能实现的,但他的大情怀、大思想、大设计,无不表现了他的专业志向。

同样,晏阳初也充满着真挚的平民情怀。当年晏阳初考察了农村,总结出中国农民的四种病症,他决心用“四力”治“四病”,并且一步一步使自己农民化。晏阳初与家人用英语对话,但与农民交流时,却用地道的当地土话,与农民吸一样的烟。这既说明他才学高、语言能力强,更体现他的心贴在农民心上。中国那么大,中国农民那么多,中国农村那么广,农村教育又那么落后,正是晏阳初的坚定信念和专业品格感动了许多中国有识之士,一批留洋博士、大学生也和晏阳初一样,奋斗在了乡村教育第一线。看如今,新时代的新乡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不能不说当年教育家的乡村教育实验的影响是深远的。

说到专业学识,我们权且不说梁启超,不说蔡元培,也不说张伯苓,先说说吕凤子、叶圣陶。吕凤子被称为“江南才子”,有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的美誉。他说,“生的法则为真,生的意志为善,生的状态为美”。他又说,“美在异,美在一切生的谐和幻变”。他创办的正则艺专所立的校训便是“爱与美”,将学校推向最高的审美境界。叶圣陶是作家、出版家、语文教育家,可谓是多才多艺,但一直耕耘在语文教育的田野里,又深深影响着整个教育。他提出,“小学教育的意义,概括起来,便是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他的“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教学的本质与境界。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对叶圣陶有个评价:“……前后60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茅盾则说:“彩笔焕发,规模阔大,有胜于圣陶的,但圣陶的朴素谨严的作风,及其敦厚诚挚的情感,自有不可及处。”

教育家有大志向、大情怀,但志向、情怀绝不是空洞无物,相反,是有着大学识、大本领支撑的,教育家精神理所当然不可或缺专业学识与本领。教育家应是大学问家,才情横溢,学养深厚,思想飞扬,对于他们而言,将帅可以换人,但专注于学识专业的“匹夫之志”始终夺不走,因为这已成为教育家专业精神与能力的标杆与标识。

五、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实验与创造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

教育家精神有其魂脉,也有其根脉,绵延至今,影响当代。当代教育家们扎根在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国情,致力于教育实验,开创教育的新格局,构建教育的新形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顾明远先生,躬耕大中小学教育,他以浓厚的使命感与敏锐的思想深思中国教育改革之路,创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说,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格言,成为中国教师的教育信条。顾明远先生道德优美,学术纯粹,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他以自己的学术力量成为教育大师,成为教育家精神的典范。

朱永新教授,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为中国未来教育探路,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提出教师的精神生命这个概念,让教师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人和创造者;新教育构建十大行动,突破关键因子,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新教育用中国美学精神照耀,始终面向实践,面向未来,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又在回归与变革相统一中,构建实践哲学。朱永新教授获得了国际教育大奖—一丹奖,为中国教育赢得荣誉。

李吉林老师,这位从小学里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深植中华优秀文化,瞭望世界,探寻教育教学原理,创立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构建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她潜心教育实验,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从情境课程到情境学习,一步步走来,步步踏实,步步进步。她像竞走运动员一样走得又快又好,像跳高运动员一样不断向上、突破超越。她创立的学说—情境教育—可概括为“真、美、情、思”4个特点,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美为境界,以周围生活为源泉……李吉林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德文,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受到学界的赞誉。李吉林以她的改革行动引发我们的思考:中国课程改革、教育改革要回到实验,用实验创立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教学论。

斯霞老师创立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探寻儿童教育规律,让童心与母爱相遇,生成创新精神,促进儿童实现创造性成长;用随课文识字法推动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促使语文教学发生根本变革。斯霞老师是杰出的育苗人。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永远怀揣“对民族负责”的校训,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站在课堂里,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使命感讓她一走上讲台生命就开始歌唱。她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学科育人、教学育人在她的课堂里真正得以实现与生动呈现。

教育家精神谱系是由教育家精神编织而成的,一个个教育家,就是一个个教育家的精神标杆。今天,我们要弘扬教育家的精神,开发教育家的精神基因,补精神之钙,续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谱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箴言[M]. 汪培伦,编译.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54。

[2] 赵德水.马克思主义知识辞典[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964.

[3] 谢兵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精神力量”[N].学习时报,2022-06-06(2).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62.

[5] 韩宪洲.政治文明研究2020[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276.

[6] 虞永平.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孙昕

① 注:本文写作时参考了姚卫伟的《师道》一书(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对该书的参考、引用之处不一一注明,向作者姚卫伟致谢。同时也引用了笔者自己的著作《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文中也未一一注明,特此说明。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教育家
教育家与儿童
津派教育家成长
爱读书的大教育家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