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三个定位

2023-09-22周建忠

中国教师 2023年9期

周建忠

【摘 要】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不能在对象层面游移不定、刻舟求剑,必须坚守整体性、综合性、历史性三大原则。从内涵层面可以析出六个二级指标,包括人格涵养、目标锁定、情操提升、能力支撑、学生培养、团队自觉。进而从纵向析出六个层级:师范生、新教师、优师、名师、导师、大师。于是以科学精神研究为基础,以教师职业精神、教育精神为参照,梳理出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四个层级:仁爱、敬业;奉献、创新;担当、卓越;好学、专注。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对象定位 内涵定位 层级定位

一、对象定位

教育家精神的提炼,应该来源于教育家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贡献,而且应来源于以实践性为主或者实践性特质明显的教育家,正所谓“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而这里的“教育家”,不应该是个体,而应该是群像,如果仅仅选择几个著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于漪)的贡献来提炼,肯定会求之过严,缺乏代表性。既然要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见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数以万计”是一万人以上,或者一万至三万,或者五万人及以上。

首先,教育家与职称的对应关系。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为:中小学三级、二级、一级、高级与正高级。但正高级职称不等于教育家,只能说,有的教育家拥有正高级职称,但不是必备条件,而且二者没有等同关系。将正高级教师定位为“教育家”,是一个标准简单化、指标具体化的理解。正高级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最高等级,但其评定不考虑区域平衡,主要看教学科研、教书育人态度与水平,综合因素考虑还远远不够。

其次,教育家与名师的对应关系。专业水平评定的层级大致是:青年骨干教师(一般是校级、区县级)、学科带头人(一般是区县级、大市级)、教学名师(一般为大市级、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万人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育家”成长过程中的阶梯,属于过程性的成绩。而省级以上(包括省级)教学名师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省份评选的名师,数量过于庞大,而且分为“名师”“教学名师”两类;有的省份干脆将“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直接“括弧”成“教学名师”,而且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相当多的省份没有开展省级名师评审。以江苏省为例,自2009年起,启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每年培养50名,共四批,共200名;自2020年启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每年培养50名,共十批,共500名。即20年内可以造就教育家型教师不足700名。应该说,列入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都还没有成为“教育家”。而极少数国家级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也不能被直接称为“教育家”,因为项目、计划、荣誉与“教育家”的综合评价、终极评价肯定不能等同。“教育家”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个人奋斗出来的,是社会公认的,是带有整体性、综合性尤其是历史性的选择。

再次,教育家与特级教师的关系。特级教师是省级人民政府表彰的教师的最高荣誉称号,是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如江苏省政府文件特别提出: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但特级教师评审时必须考虑到区域平衡、学段平衡、学科平衡,向一线教师倾斜。所以,有的特级教师接近“教育家”,但有的特级教师离“教育家”还很遥远。

复次,教育家与“四有”好老师、“大先生”、“大师”的关系。“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只能是名师成长的一个较高的层级,但不是“登顶”的高峰。“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大先生”和“大师”三者可以并列,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理想,只有极少数人通过毕生努力、不懈追求,才能企及。所以,我们不能降低标准,看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年龄大一点儿的教师,就将其捧为“大先生”“大师”。

最后,教育家与教育学家的关系。关系这方面的对立,是完全应该淡化的。当今社会,哪里有什么相对纯粹的理论研究家、相对纯粹的实践家?如果要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偏重理论的一定会注重实践,偏重实践的一定会攻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是名师成长的共同方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上课”、强调“一线”,简单地认为坚持上课的一线名师,就没有理论建构,这种看似重视理论建设的态度,实际上是部分研究者自身视野狭窄的反映。同时,“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这一命题,本来也没有什么,只是一个特征性表述,如果过于强化,就成为部分缺乏理论素养者极度自卑的表現。

综上所述,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不能在对象层面游移不定、刻舟求剑,还是要坚守整体性、综合性、历史性三大原则,以科学精神研究为基础,以教师职业精神、教育精神为参照,梳理出教育家精神的特质与内涵。

二、内涵定位

一是不适宜用“精神”作为内涵分解的排列,如大爱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等等。我们研究的一级指标是“精神”,二级指标应该是三级指标(具象化)的概括与过渡。

二是不适宜用过于宏大的概念做二级指标,有人提出的概念超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如德育为先、复兴强国、家国情怀、仁爱高尚、树人为本、变革创新等,这些应该是对“四有”好老师、“大先生”的要求。

三是不适宜用过于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细化分解二级指标,如热爱学生、因材施教、立足课堂、儿童视角、勤于思考、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关系融洽、耐得住寂寞等。

四是不适宜用过于抒情的文学语言来描述二级指标,让人捉摸不定。如“在前行道路上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对真、善、美的追求”“才华横溢,知行合一”,等等。

建议设置六个二级指标。①人格涵养,包括坚持原则,为人真诚;胸怀宽广,积极乐观;勇于担当,不断创新。②目标锁定,包括迎接挑战,主动进取;勇于探索,全力执行;目标明确,不断超越。③情操提升,包括教育情怀,职业认同;专业自信,职业态度;刻苦训练,职业技能。④能力支撑,包括善于钻研,善于思考;任务驱动,勇于实践;循序渐进,厚积薄发。⑤学生培养,包括学生立场,儿童视角;学生特点,学生发展;学生引领,共同成长。⑥团队自觉,包括发展平台,组建团队;切磋交流,疑义相析;携手共进,一起奔跑。

在这六个二级指标中,有几个特别关键的因素。一是人格魅力,胸襟宽广。目光短浅,私心重重,肯定是走不了几步,而且一定是自我陶醉,孤家寡人。二是主动进取,永不言弃。有些人总是停留在行进途中,只不过刚刚取得一点点成绩,刚刚获得一点点荣誉,便以某一个荣誉、某一个职称、某一个称号居功自傲,以为已经人生“登顶”。严格地说,还没有进圈入围,就原地踏步。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必须坚持做不懈的努力,不断攀登新的高度。三是能力提升,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上课、写论文,而是學习力的持久提升。学习力应该包括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还应该包括融会力、集聚力、提升力、爆发力。四是团队意识,一个人埋头苦干、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成为过往。从个人到团队,从团队到行业,从行业到区域,是当今人才的发展轨迹。成长需要不断选择、不断挑战、加入团队、组建团队,这成为名师发展的新常态。

三、层级定位

在“教育家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层级概念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比如,职称系列(正高级教师),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国家级名师),表彰(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但仅仅关注这些“外在”“外加”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提出“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层级定位问题。从内涵纵向来看,至少可以粗分为六个层级。

1. 1.0版本(师范生)

经过师范专业规范培养与训练的师范生,先天具有做好老师的条件,一是生源优质,二是技能扎实(不仅仅是传统的“三字一话”),三是志向专一。有一些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也通过了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但只能说他们获得了一份谋生的职业,并不能说明他们具备了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

2. 2.0版本 (新教师)

如今青年教师的培养,起点大不相同。入职三年内,主体的努力、环境的造就、名师的引领、资源的流动,促使青年教师群体出现重大分化,优秀的教师迅速脱颖而出,甚至能够获得大市教学竞赛一等奖、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原来七年一轮的知识更新培训,已经没有代表性、针对性了,个人的努力、学校的起点、导师的引领、校长的推动,可以加快青年教师的历练与成长。

得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得奖也有一些偶然性,尤其是评委对青年教师的提携鼓励,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判断青年教师是否升华迭代,还是要看内涵标志,至少有三方面:超强自觉的学习能力、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深入骨髓的儿童立场。同时他们也会面临三个困惑需要突围:一是方法技能的掌握与学业基础的欠缺,技能可学,知识无涯;二是工作态度的养成与专业水平的局限,在专业化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需要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三是工作压力的逐步缓解与学历提升的犹豫观望(包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历、学位提升将成为新一代名师竞争的主要指标。

3. 3.0版本(优师)

青年教师经过5~10年的淬炼、发展,有了一些标志性的成绩:一是获得区(县)级表彰;二是完成学历、学位的提升;三是逐步被社会关注,成为一些名师的高徒;四是往往从区(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迈入大市学科带头人的行列;五是有少数人还组建了自己的区(县)级、大市级的名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兼导师,面临自身发展与指导徒弟的双重困惑。对这一层面,我称之为“名师金字塔”的底层。而相当多的人,就以为自己已经是“名师”了。因此,这一层面的超越,是“数以万计”培养目标的艰难跨越:只有少数人通过继续努力,获评“特级教师”或者“正高级教师”,而大部分人则与“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无缘。

其实,这一层级,正是名师培养的关键期,是奋力爬坡的关键一步。这一层级的教师,要自加压力,奋力拼搏:一是阅读思考积储学养,增加深度;二是交流沟通积聚人气,提升温度;三是抽象跨越积淀实力,拓展宽度。通过3~5年的努力,可以具备申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能力。

4. 4.0版本(名师)

进入这一层级,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名师”“教育家型教师”,讲、听、评、导,样样出彩,均有亮点,往往具备多项全能。比如,江苏海门东洲小学吴建英拥有“八项全能”: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得主(两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得主。又如,海门东洲国际学校的陈铁梅也有“八项全能”: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负责人、省级教学成果奖得主、江苏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像吴建英、陈铁梅这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已经是凤毛麟角、出类拔萃。

而有相当数量的名师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后,在某一个路口、某一个风口,就停顿下来,将主要精力用于介绍、推广、宣传自己,带有优越感、陶醉感。在这个层级,可不可以称为“教育家型教师”?如果按照规范思维,应该不成问题了。但从内涵层面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我们使用“通用标准”,从“教育家型教师”出发,也必须追求“教育家”的境界:一是立足课堂,游刃有余,形成教学风格;二是转益多师,自圆其说,形成大家认同的教学主张;三是执着前行,继续攀登,突破自己,涅槃新生。

5. 5.0版本(导师)

进入这一层级,可以说接近“自由王国”了。洗尽铅华,褪去豪华,心知擅长,承认缺憾,模糊师徒概念,淡化功利意识,全身心地引领,与徒弟一起奔跑,各有所得,继续提升:习惯成为惯性,惯性成为特色,特色成为风格(个性),风格成为品牌,介乎“教育家型教师”与“教育家”之间。

6. 6.0版本(大师)

这一层级,是人生的大境界,大音希声,难以企及,只有向往不能达到。可以并列概念:一是“大先生”;二是“四有”好老师;三是“四种人”(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灵魂、生命、人的塑造者,安心、热心、舒心、静心的从教者);四是“教育家”;五是拥有四重身份—学为经师,用为人师,教为大师,行为宗师,如陶行知、叶圣陶,堪为世代典范。

基于以上三点定位,我认为对于教育家精神也可以析出层级。第一层级:仁爱,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敬业,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第二层级:奉献,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创新,教育家精神的本色。第三层级:担当,教育家精神的操守;卓越,教育家精神的目标。第四层级:好学,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专注,教育家精神的路径。

(作者系南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