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筌《写生珍禽图》中的几种动物考辨

2023-09-20

新美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珍禽乌龟昆虫

邱 雯

谈起中国花鸟画的起源,一定绕不开五代时期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而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被认为是早期花鸟画为数不多的真迹之一。在纵41.5 厘米、宽70.8 厘米,尺幅并不大的绢本画心上,画家留下了二十四只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图1)。画面左下角有一行隶书小字“付子居宝习”,其真实性虽有争议,但此卷仍基本被认定,曾是一件绘画教学的课徒范作。

图1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纵41.5 厘米,横70.8 厘米,故宫博物院

关于黄筌《写生珍禽图》的研究,学者一般会从这么几个方面切入。由于这是一幅年代比较久远的花鸟画作品,上面的昆虫鸟雀形象逼真生动,所以一部分学者便从绘画技法入手,以画面中小动物的绘画方式及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分析这幅经典花鸟画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关注点,则是此卷是否为黄筌真迹。徐邦达先生指出,画面题款应为后添,同时他也认为,此画即使不为黄筌真迹,也一定是黄氏嫡系的作品无疑。1徐邦达,《徐邦达讲书画鉴定》,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 年,第76 页。

花鸟画自唐代显露头角,带来了全新的动植物题材。这类题材发展到五代宋初,入画的动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但像《写生珍禽图》这样将如此众多的动物绘于一卷,真实写照不同品种昆虫、鸟雀、龟类形态的“博物绘画”,在当时应还不多见。人们在注意这幅花鸟名画带来的各种绘画技法、深究作品真伪年代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对画面中动物图像的考证。

2004 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真品大系(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一书的附录中,出现了《写生珍禽图》中所有动物的名称,但有的动物定名比较模糊,有的动物辨识有误,还有的只笼统写出了动物的大类别,并没有再做细分。2聂崇正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在“图附录二”第242 页上注释了黄荃此图中的禽鸟龟虫名,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是:寒蝉、蚱蝉、白鹡鸰、黑喉噪鹛、山雀、北红尾鸲、丝光椋鸟、蝽象、蚱蜢、甲虫、胡蜂、鳖、鸫、蟋蟀、太阳鸟、椋鸟、鳖、天牛、蝗虫、麻雀、木蜂、蜜蜂、马蜂、龟。其后周高宇2006 年发表的《〈写生珍禽图〉的考证及“徐黄”风格辩》一文,对于该画中的鸟类品种作出了新的考证。3周高宇,《〈写生珍禽图〉的考证及“徐黄”风格辩》,载《中国花鸟画》2006 年第6 期,第92—96 页。周高宇在文中指出画面中的鸟类从左到右分别是:白鹤镐、灰椋鸟、大山雀、北红尾鸲、丝光椋鸟、蓝喉太阳鸟、白腰文鸟、白头鹎、麻雀。并提出其中白鹤镐、灰椋鸟、大山雀、北红尾鸲、麻雀遍及全国;白头鹎、白腰文鸟及丝光椋鸟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以南地区;蓝喉太阳鸟分布在中国中西南地区。但他也指出龟类尚无人给出确切答案。黄小峰在2022 年发表了《虫以类居,鸟以群分:黄筌〈写生珍禽图〉与宋代草虫动物画的历史意义》一文,较为详细地谈及《写生珍禽图》画面中出现的众多虫鸟及龟的分类及图像意义。4黄小峰,《虫以类居,鸟以群分:黄荃〈写生珍禽图〉与宋代草虫动物画的历史意义》,载《美术大观》2022 年第1 期,第69—79 页。黄小峰在文章中对周高宇提出的鸟类分类没有太大异议,但是他同时根据判断提出图中出现的两只乌龟“都属于淡水龟,属于不同种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认定它们分别为黄缘闭壳龟与黄喉拟水龟,并认为画面中心的红色昆虫为“红萤”。

本文正是在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希图更深入地研究每一种画面中动物的图像,将其与真实的动物进行比对,尝试对一些动物做出更准确的辨识,并细化某些动物的分类。

关于《写生珍禽图》中出现的各种动物形象及其名称种类,不少学者都在自己的论文中有所提及。大家就图中出现的二十余种动物名称大致有如下的共同认知:它们分别是属于昆虫类的黑蚱蝉、鸣鸣蝉、红萤、油葫芦、中华剑角蝗、日本黄脊蝗、红脚异丽金龟、桑天牛、金环胡蜂、熊蜂、木蜂、黄长脚蜂;属于龟类的黄缘闭壳龟、黄喉拟水龟;属于鸟类的白鹡鸰、北红尾鸲、白头鹎、灰椋鸟、丝光椋鸟、大山雀、蓝喉太阳鸟、白腰文鸟、树麻雀、麻雀雏鸟。

笔者在展开动物学考察后,对此图中几种动物的名称及分类提出了疑问,继而做了更为细致的考证,分别是:昆虫类中“红萤”的进一步分类、两只乌龟的种类归属问题以及两种蝉具体年龄阶段的分类。

在整幅《写生珍禽图》中,位于画面正中心,第一眼所见的便是一只颜色格外鲜艳的红色小虫(图2)。因其夺目的颜色,从整体画面大部分为墨、赭、黑、白的设色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观画的视觉焦点所在。众所周知,自体带有如此鲜艳红色的昆虫为数不多。我们最常见的红色小虫应该是昆虫中的瓢虫类,它们身体鲜艳呈红色或者橙色,圆形的外壳,上面还分布着一些黑色或者白色的斑点。往往因为其可爱的外表,人们忘记了绝大多数瓢虫都是害虫(图3)。

图2 《写生珍禽图》中的红色小虫

图3 瓢虫

但画作中的这只虫子明显不属于瓢虫类的范畴。大部分的学者将它指认为是昆虫中的红萤[Lycidae]、赤翅虫[Pyrochroidae]或是百合甲虫[Crioceridae]。5同注4。黄小峰在论文中指出:“3 只不同的甲虫分别是桑天牛、红脚异丽金龟、红萤。它们分属于鞘翅目下的天牛科、丽金龟科、红萤科。”同时也指出“红萤”并不常见,没有找到其在宋代的对应称谓。LCA 公众艺术号于2020年8月推送《随手画了张草图,惊艳千年》中,认为黄荃《写生珍禽图》中的这只红色小虫是百合甲虫。那它究竟为何种红色昆虫呢?笔者对照昆虫实物及图片,做了分析比对,现将想法整理归结如下。在对比画面之前,有必要先厘清红萤、赤翅虫及百合甲虫三者之间的关系。红萤(图4),也被称为网翅萤,是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红萤科的昆虫。颜色亮丽,经常出现在植物间,以植物汁液为食。但是在鞘翅目下还有另外一个赤翅甲科[Pyrochroidae Leach],其中亦有一种红色昆虫,长得与红萤非常相似,经常被误认为红萤,那就是赤翅虫(图5)。如何区分这两种外形非常相似的小昆虫呢。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赤翅虫的头在眼后形成了变窄的颈部,前胸基部也明显比鞘翅部分窄,而胸背的外侧比较圆滑,不具有棱角。再观红萤,外形上看,颈部不存在变窄的特征,背部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棱角。而百合甲虫则似乎结合了以上两者的特征,学名为百合负泥虫(图6)。它也属于鞘翅目,为叶甲总科负泥虫科[Criocerinae]的昆虫,是一种被认定为经常啃食百合花叶子的害虫。

图4 红萤

图5 赤翅虫

《写生珍禽图》中的这只红色小虫,应该就是这三种昆虫中的一种。但细细看来,似乎又都不是。先将画面里的红色小虫和百合甲虫进行对比,虽然虫子的颜色一致,但是就其外观来看,却有所出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身体的比例,黄筌画面中的这只红色虫子,红色翅膀部分比百合甲虫的更加修长,翅膀的形状也更贴近于红萤与赤翅虫,据此可以排除其为百合甲虫的可能。

从颜色上来看,画面中的这种昆虫,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头和前胸均为黑色,后胸及腹部开始呈现为红色。以头胸的外形轮廓观,似更接近于赤翅虫,但在颜色上却存在偏差。赤翅虫的前胸也应是红色,而不是画面中的黑色,想必对颜色如此敏感的画家,一定不会在作画时犯下这般致命的错误,混淆“红与黑”。

深入红萤科的昆虫继续探究,笔者发现还有一种被称为黑胸红翅红萤(图7)的生物,和画中的小虫基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黑胸红翅红萤的翅膀上有明显的条纹,而在黄筌这张极具严谨和理性的画面中却省略了这一点。这个小小的红色昆虫虽然分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却并不常见。它和我们经常提到的萤火虫属于同一目、同一科,最大的不一样便是萤火虫自带发光器,而黑胸红翅红萤却不能发光。能不能这样认为:黄筌这幅画作中的昆虫,基本面貌精细逼真,当他偶然遇到不常见的黑胸红翅红萤后,被其漂亮的颜色所吸引,在并没有摄像机和照相机的当时,画家仅凭一面之缘记住了红色小昆虫的大概模样,却忽略了它翅膀上的这些条纹,因此有了画中的这只小虫“不完美”的图案。

图7 黑胸红翅红萤

在整幅《写生珍禽图》的右下角,出现了画中为数不多的两只爬行动物——龟。这两只呈前后排列的乌龟一大一小。大的在前面缓缓爬行,小乌龟亦步亦趋。乍一看,第一印象一定会认为是一对“母子”或者“父子”。然而若是细细观察,则会发现,这两只乌龟并不是同一品种。大乌龟的辨识度相对比较高,由于它的背部正中有非常明显的一条淡黄色脊棱,头部背面也呈现出浅橄榄色,因此认定其应该就是在中国、日本九州岛及琉球群岛都比较常见的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图8)。黄缘闭壳龟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带都很常见,它们食性广泛,在野外会吃一些小型动物和植物。黄缘龟的腹部龟甲前后都有韧带相连接,这些韧带可以随意活动,并与背甲闭合,因此它的头、颈、四肢及尾巴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均可完全的缩入壳内。“闭壳”的名字也因此而来。黄缘闭壳龟由于造型奇特,颜色也与众不同,比较容易引人关注,出现在黄筌的笔下也不足为奇。

图8 左:《写生珍禽图》中的大龟;右:黄缘闭壳龟

再细看跟在它身后的那只小龟,画家用较为深色系的褐色和赭黑色描绘了它的全身,四肢感觉粗壮有力,但是比起前面那只黄缘龟来,感觉平平无奇。一部分学者在考证的时候,认为它是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图9)。而在我看来,黄筌笔下的这只小龟应该就是在中国最常见的草龟(图10)。

图9 黄喉拟水龟

图10 左:《写生珍禽图》中的小龟;右:中华草龟

黄喉拟水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地。头小,全身以黄色为主,也有少部分为深色。背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央棱十分明显,头侧及喉部有暗色镶边的黄纹及黄斑。根据地域特征,黄喉拟水龟由于种群和外观的区别,又有南北之分,基本被分成大青、小青、北种、南种这四个品种。部分学者将小龟直接指认为是黄喉拟水龟,说得更确切一点,应该认为其外貌更符合黄喉拟水龟中的南种:南石龟。南石龟学名石金钱龟[Mauremys mutica mutica](图11)。除了具备黄喉拟水龟的基本特征:身上的背壳呈黄褐色,且在背甲中心有一条深色的脊线十分明显,另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龟甲盾片外侧往往出现墨斑。头部较小且颜色浅于背甲,以黄绿色为主。与南石龟的大致外貌进行比对后,会发现,黄筌画面中的小乌龟,整个形态特征、颜色外貌其实更接近于常见的中国草龟[Mauremys reevesii]。草龟在我国分布较广,包括安徽、湖北、江西、广西、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均为其主要生活地区。这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常见的乌龟品种,全身以墨黑色为主,背甲有三条纵棱,虽没有黄喉的明显,但也能依稀可见。头身的比例相当,并不似南石龟这般头显得格外小。另外,图中乌龟背线的描绘并不那么明显,若隐若现,与现实中的南石龟明显的背线相去甚远。仔细看小乌龟的绘制手法,不难辨认画家用了不同颜色和层次的墨色来渲染描绘乌龟整个甲壳部分:上半部深褐色的背甲与淡黄色描画的小龟的裙边底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南石龟盾片外侧附有墨斑,特点明显,画家在这里处理小乌龟背甲的描绘方式显然并非符合南石龟的特点。与此同时,画家利用光线的变化在乌龟背上淡淡画出了三条棱的形状,这些都更加符合草龟的特征(图12)。

图11 南石龟

图12 画面中龟背上依稀可见的三条棱

同时,我们应考虑画家本身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黄筌,字要叔,生活年代在公元903—965 年之间,五代西蜀画家,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十七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西蜀画院工作。后又任如京副使。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在此期间,黄氏任前后蜀宫廷画师四十余年。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中国历代画家大观·隋唐五代两晋南北朝》徐熙黄筌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第395 页。这段生活经历告诉我们,黄筌当时的主要活动地应该就在蜀国境内,即今天的四川省(图13)。在交通不便、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一千多年前,他应当不会有多少“出国”游历的可能,因此《写生珍禽图》中所绘的各类动物均为日常所见,并应该是蜀地常见的品种。图中的大乌龟及我们所认定的小乌龟的品种——中华草龟,均为四川多见之动物。而黄喉拟水龟中的南石龟品种,在各种资料中显示,分布在日本、印度以及中国的东南部居多,其他地区非常少见,应该在当时的四川也是不大能见得到的品种。7参见齐硕,《常见爬行动物野外识别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图13 五代十国地形图

虽说这两只画面中的乌龟并不属于一个品种,大小也相去甚远,但在图中并置,却丝毫不显生硬,一前一后蹲踞在图画的右下方十分有分量感,我们随着两只乌龟的爬行路线,将视线转移到了在它们上方的麻雀母子身上,并且与左上方同样一大一小的两只蝉相互呼应(图14),似乎发觉画家有意展示一些动物成双出现的构图。

图14 《写生珍禽图》中的蝉

左上方画家笔下的那两只蝉,同样也是一大一小,颜色也是深浅对比明显。下方略大的那只便是夏天最为常见的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图15)。而它上方那只,很多专家在论文中已指出是鸣鸣蝉[Oncotym pana maculicollis Motschulsky](图16)。鸣鸣蝉学名为斑透翅蝉,它和其他的蝉一样,要经历数次蜕皮之后,才会钻出地面,在树干等处羽化。值得注意的是,当它开始羽化时,颜色呈浅蓝绿色,半透明状,但展翅硬化之后,身体颜色也逐渐变深和黑蚱蝉在外观颜色上并无太大区别。而黄筌笔下位于上方的这只蝉,体型较小,画家明显用了比较浅的墨色来描绘它与后者的区别,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羽化初期,爬上地面不久的鸣鸣蝉的幼蝉(图17)。它透明的翅膀,经络分明,吹弹可破,和黑蚱蝉虽也透明但感觉老硬许多的翅膀相比较,明显能够感觉出两只蝉的老幼之分,可见画家对创作对象的观察入微以及描绘手段的出神入化。我们在它的身上也真正理解了何为“薄如蝉翼”。

图15 黑蚱蝉

图16 鸣鸣蝉成虫

图17 鸣鸣蝉幼蝉

画家黄筌不光对不同物种有着明显的区分和描绘,对这样同一物种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物也有着如此详尽的描绘。除了景仰其对中国花鸟画发展标程百代的贡献外,是否也应注意到他的探索精神和科学作风。

猜你喜欢

珍禽乌龟昆虫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珍禽常见疾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借昆虫上课
栩栩如生——《写生珍禽图》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乌龟
特种珍禽——珍珠鸡的饲养管理及前景
和乌龟赛跑
四种家养珍禽蛋物理性状测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