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路径

2023-09-20姜云霞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路径

姜云霞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开设较早的传统专业之一,在“新文科”建设启动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小学语文教师、政府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文书人员、行业企业发展策划人员、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等工作岗位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口径较宽态势的出现,民办高校也纷纷加入了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行列。本文立足于广东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实际,在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从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专兼结合、四导师制——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产出导向、学以致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阐述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广东;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9-0058-04

一、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机遇

(一)新文科建设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2020 年 11 月 3 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会议上宣布,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1],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视域下的“学科融合”成为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手段,要求聚焦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敢于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不仅是文史哲内部的融合,还应努力尝试将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融合,同时要将新技术、新思维融入新文科的建设中。“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在这条新路的探索中,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处于同一起步线,这为民办学校办好这个传统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广东地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1.人口增幅显著带动基础教育发展,语文教师需求强劲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广东省的人口增量及涨幅均位居全国首位:现常住人口为1.26亿,近十年增长超两千万人,十年增长了20.81%。同时,广东的自然人口增长较快,即生育率持续增长。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湾区”经济活力的吸引力,广东省的人口预计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必然产生中小学教育的新需求。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语文教师需求强劲。

为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基础教育需求,珠江三角洲多地积极采取长效措施,增加学校数量,持续引进教师。2021年秋季,广州市新投入启用学校134所,可提供学位约10万个,其中2021年秋季计划招生数新增近4万个(来源:广州日报、新华社,2021年8月30日)。按照廣州中小学“三年提升计划”及“三年提升计划收尾工作方案”执行期,到2022年完成全部项目,新增学位约19万个。广东各市和区教育局,一年多次大批量招聘老师,广东广雅中学、广州执信中学、广州铁一中学等老牌名校每年新招聘教师也都在百名左右(来源:羊城晚报,2021年1月29日)。2022年,广东省教师招聘需求量仍然较大,仅8月6日-8月13日,广东教育传媒就发布了两条与教师招聘相关的信息:“1400+事业编教师岗!广州佛山中山河源韶关揭阳多地招新来袭”和“650+事业编,超多教职岗!广州深圳中山等多地事业单位招新ing”,其中语文教师需求较多。

2.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能写会说”人才需求量大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讲好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广东省的“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势需要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从事新闻出版、媒体传播、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工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湾区企业得到快速成长,越发注重企业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能写会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从事企业宣传、文案策划、商务演讲等工作。例如,广东白云学院对文化事业单位调研也发现企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有一定需求,如广东省方志馆:1-2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白云区文化馆:1-2人;广东省旅游出版社:3-5人;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3人;羊城晚报出版社:3-5人;广州命运影视制作公司:3人左右;广州晶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3人;广州市白云区融媒体发展中心:5人;釜山市飞梦艺术培训有限公司:6人左右;广汽本田:1-2人;广州地铁:1-2人;中海地产:不受限;奥园地产:不受限(广东白云学院2021年调研数据)。

3.信息技术不断升级,衍生大量以“文字”为产出的新兴职业

随着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更新迭代,新媒体运营、数字出版、产品营销、创意写作、影视文化等领域衍生出多种以语言文字为产出的新兴业态,社会需要更多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聘任愈加注重考察其“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应用能力。民办学校多为应用型高校,可充分利用其特色专业和行业背景,顺应“新文科”建设需要,推进“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农交叉”培养人才,为传媒业、制造业、电力、建筑等行业企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民办高校较早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西安培华学院,开设于1984年,2003年升格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国学及语文教育、文化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广东地区民办高校较早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于2021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该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目前仅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中文研究高层次应用人才、地方文化服务人才,中小学语文教育人才。广东地区较早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还有广州南方学院、广州华商学院、珠海科技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这些学校有的与广州新华学院一样是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学校,有的仍然“背靠大树”。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湛江科技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理工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申请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批准,于2022年开始招收首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学生。以上信息表明,广东民办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属于起步阶段,专业建设必然面临新问题、迎来新挑战。

(二)教学团队需要转型融入

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归根到底是由教师来实施的[2]。可以说,教师的素质与责任心决定着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在民办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是客观存在且问题突出的,首先师资队伍的短板不仅是师资数量的不足,还指教师的学识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思想转变上的挑战。开办新专业,大部分学校都要“招兵买马”首先补充其数量不足,这样由原有通识课教师与新招聘的“新教师”所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度。原有教师属通识课教师,主要教授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与专业教育接触不多、联系不密、专业教育经验不足,这部分教师需要改变原有模式以适应新要求、新发展;新招聘教师多数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文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属教学新手,缺少教学经验的同时要完成职场的适应与融入,因此,解决好原有教师的转型发展,新教师的角色融入是打造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问题。同时建设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持久发力,非一日之功。

(三)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滞后之处,人才培养模式扁平化,主要问题包括: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窄口径单一化培养人才、写得少说得少练得少、深入社会实践不足、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要等问题。那么,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怎么办?这是一个“在路上”的课题,从当前知网可查的20余篇学术论文可知,业界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为转型发展、其中学科定位、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是主要关注点,学者们多以某所地方应用型高校或某门课程建设为范例谈改革思路、论实践经验,这些都为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其中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云辉在《“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发展探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为例》一文中谈到的:“开放的文学观、融合的方法论和深入的教育实践”的观点[3],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某门课程建设思路,应该作为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总思路,这是在深刻领会新文科建设宣言的精神要义下,结合新时代提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新举措。但是在观念转变、融合方式和实践探索方面,才刚刚起步,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路径

(一)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新文科视域下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基础薄弱,既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发展方式,也不能直接实现与其他高校的相互衔接。因此新文科视域下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在按照新文科建设使命要求的同时,充分考量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合理规划阶段性发展的学科定位,在坚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辐射全国。即可定位为:以学科间交叉融合为方向、以开发增设应用型课程以手段,以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培养服务于国家和地区人文社科建设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学科[4]。

(二)专兼结合,四导师制: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1.专兼结合建好教学梯队

教师团队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上文已有论述,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三点加以突破:一选好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其年龄、职称、学历、学术水平、业内影响力、对学校文化认同等均需综合考核。二选聘专业骨干教师,此类教师同样需要在年龄、职称、学历、学术水平、业内影响力、对学校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同时此类教师的数量应充足,以保证其辐射面。三是做好师资队伍外引内培工作,可以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为思路尽快形成教学梯队并常态化开展培养培训,以保证其合理性与稳定性,持续科学发展。

2.四导师制助力三全育人

为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广东白云学院实践教学“四导师:职业导师、思政导师、企业导师、专业导师”和西安欧亚学院“四导师:辅导员、优秀学长、专业教师、企业导师”[5]的启发,笔者提出“新四导师”(见图1),即思政导师、专业导师、科研导师、企业导师,除企业导师外,适当发挥“学长”作用,也是思政导师、专业导师、科研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同时笔者认为,“新四导师”制度不仅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均可实践。如何做好四导师队伍建设又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根据教师个人所长与兴趣所在合理配置、重点培养、定期考评、及时调整与持续改进。

(三)产出导向,学以致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現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必然选择,是培养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路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从增设应用型课程,如增设创意写作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文案、小剧本、电子书推送文等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实践能力。除增设应用型课程外,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是突破点和着手点,如何使“学以致用”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在产出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做好“新技术”赋能和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1.共享教学资源,创新工具手段

为了更好地深化专业建设向应用方向转型,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先进课改经验,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同时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课程学习、项目成果、行业资讯、就业信息等,以网站、APP、公众号等形式发布,建立学生与课程、项目、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打造自主互动交流平台,在“新技术”的助力中,了解新业态、适应新环境,以满足融媒体时代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創新实践体制,拓展实践平台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大力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文化引领+项目驱动+成果考评”为指导的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将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落到实处,打造多元化实践平台是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除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社团实践、毕业实习等,还应主动拓展教学空间,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以“四年一贯制、全过程融入”为方向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实践教学更加丰富多样[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广东民办高校乘势而上,开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但是,必须解决好学科定位、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三个重点问题,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晨红,张秋红.“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2(1):87-91.

[2]赵娜.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探索[J]. 汉字文化,2021(8):41-43.

[3]朱云辉.“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发展探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为例[J]. 汉字文化,2021(6):36-38.

[4]杨伯峰.新文科背景下西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定位探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1(7):135-136.

[5]李艳,郝大鹏.“四导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4):91-93.

[6]刘梦寐.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59-60.

(责任编辑:张宏玉)

The Path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Jiang Yunxia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arlier traditional majors,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s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was launch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civil servants in government officials, clerks in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planners in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in the media industry ,etc., the employment trend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becomes wider, private universities have also joined the ranks of open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Guangdong,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reasonably positioning - defining the direc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combining full-time and part-time, four tutorial system -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 output orientation, and applying learning to practical purposes -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Guangdong;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onstruction path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路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