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构思,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2023-09-20张星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情境方法

张星

[摘  要] 高中数学教学犹如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的三套马车.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对教学成效有着直接影响. 巧妙构思,优化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研究者摘录了几位青年教师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中“教学情境与公式推理”的几个片段,具体谈谈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教学设计;方法;情境

今年,本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有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 笔者近距离学习观摩了教师们的表现,产生了一些思考. 现摘录“情境创设与公式推导”的几个教学片段,对教师们的构思与设计谈一孔之见.

情境创设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与知识背景的基本手段[1].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为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增添不少色彩,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效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1. 情境片段摘录

情境1:穷人跟富人借钱,富人提出,第一天借一万元给他,但穷人需还1分钱;第二天借两万元给他,穷人需还2分钱;第三天借三万元给他,穷人需还4分钱,以此类推,富人每天借给穷人的钱比前一天多一万元,而穷人每天还给富人的钱是前一天所还钱的两倍,到30天时互不相欠. 聪明的你们,帮他们算算在这场交易中,谁是获利的一方?

情境2:印度是国际象棋的发源国,当时国王准备奖励象棋的发明者,谁知发明者所提出的奖励让大家大跌眼镜. 发明者希望国王赏给他一些麦子,麦子的数量为:在棋盘的第一格中获得一粒麦子,第二格中获得两粒麦子,第三格中获得四粒麦子,以此类推,棋盘上共有64格,每一格的麦子数量为前一格的两倍. 大家算一算,国王究竟要奖励给这位发明者多少麦子.

情境3:教师取出一堆小棒,带领学生一起玩游戏,将小棒分成15堆进行摆放. 第一堆放1根,第二堆放2根,第三堆放4根,后面的每一堆都是前一堆的两倍,请大家快速计算出这15堆小棒的总量.

2. 对比分析

观察以上三个情境,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创设这几个情境的效果在本节课究竟如何呢?真正有价值的情境,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背景,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

情境1雖然成功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又不可避免地少了点“数学味”,尤其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些内容未必幼稚了些. 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故事情境中(有趣),但对于故事里所折射出来的“理”往往视而不见,也就弱化了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与研究具体问题的意图.

多位教师应用了情境2,从中也能看出教师对于渗透数学文化已经有所觉察,但学生对于这个情境也很熟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看不到好风景”. 此情境的应用,在本节课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观察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该情境并没有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动力与热情. 该情境的创设可判定为流于形式的走过场.

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求知与探索,让学生充分感受思考的魅力,应着重在“情、理”上下功夫. 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趣味、视觉刺激与虚拟化人物的应用等,往往导致教学出现丰富的“境”,但缺少“情”.如一位教师应用情境2时,花了较长时间播放关于国际象棋的知识,看似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其实,深层次分析后发现此过程不但没有诱发学生注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甚至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缺失了“情”的驱动.

至于情境3,虽为学生所喜欢的游戏,但缺乏具体操作过程,更无撬动学生思维的“点”,属于“无境无情”的败笔.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于他们而言,过于简单的情境无法达到理想的启发效果. 鉴于此,在没有合适的情境背景下,可直接应用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情境切入主题,反而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本节课,可直接提出问题:S=1+2+22+…+263的值是多少?

3. 优化方案

问题是推动学习的根本,恰到好处地提出具有吸引性、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是情境创设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衡量所创设的情境是否成功的标准. 因此,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充分开发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解决问题的紧迫之感.

【优化方案1】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训练心智等,那么问题情境形式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综合因素. 高中生已经有了较好的抽象逻辑思维,对于与数学本身相关的问题有着较高的思维操作能力,对于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 鉴于此,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从简约而不简单着手,让学生思索问题时揭示内心困惑,从而更深层次地进行探究.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作为两种特殊数列,学生已经有了大致了解. 在对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类比等差数列的研究过程,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呢?基于此思考,教师可单刀直入地引入本节课的探讨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什么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及“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优化方案2】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可从史料中寻找素材,让学生从多元化角度感知数学文化与历史,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结合马格尼茨在《算术》中记载的“卖马”素材,创设以下情境:

有一个人想在集市上买一匹马,付给商家156卢布后又后悔了,他认为这匹马不值156卢布,便想把马退给商家. 商家闻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购买方案,即买马蹄上的钉子送马. 具体方案为:马的每个蹄子上都钉着6枚钉子,买者只需支付第一枚钉子戈比(1卢布=100戈比),第二枚钉子戈比,第三枚钉子1戈比,以此类推. 此人一听,觉得用这个购买方案肯定花不到10卢布就能得到这匹马,便欣然同意了. 但付款时他却傻眼了,大家帮他算一算,这笔交易中共花掉了多少钱?

这是一个集趣味性、文化性与价值性于一体的情境,学生分析、探索这个情境后,很快就将精力投入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探究中. 显然,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料、有趣的情境,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公式推导

课堂教学设计应充满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卷舒开合、张力十足. 成功的课堂,不仅要有猜想、验证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要有思辨的氛围与“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思维的力量,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片段摘录

第一步,求解“国王奖励”问题.

师:我们求解等比数列1,2,22,…,263的和时,计算实质是什么?

生1:计算实质为:求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和,列式为S=1+2+22+…+263①.

师:若将式①的两边同时乘公比2,可得到怎样的等式?

生2:2S=2+22+23+…+264②.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式①与式②,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式子我们能获得S的值吗?

(学生沉默)

师:式②减式①可以把相同的项消除掉,获得结论S=264-1.

第二步,回归到等比数列进行求和.

师:在以上求和过程中,我们通过相邻项关系的突破,消除相同项达到了解题目的. 这种计算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错位相减法”,其适用于一般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将这种方法应用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

已知S=a+aq+aq2+…+aqn-1①,在式①的两边同时乘公比q,可得qS=aq+aq2+aq3+…+aqn②.由①-②,得(1-q)S=a-aqn.当q=1时,S=na;当q≠1时,S==. 整理得S=

na,q=1;=,q≠1.(教师特别强调“分类讨论”的注意事项,总结“错位相减法”的过程与步骤,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乘q、错位、减”等步骤).

第三步,拓展公式的推导.

师: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

当学生还沉浸于思考中时,教师提出:结合等比数列的定义去想. 教师尚未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接着又讲起了“等比性质法”与“整体代换法”.

2. 分析与优化方案

教材虽好,但呈现给我们的结论都是静止的.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静止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动态且富有生命力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猜想、类比、总结与提炼中体验知識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独有的魅力[3]. 但以上公式推导过程,显然少了一些灵动性,整个过程都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能力未能有效发挥.

(1)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特殊到一般是指从特殊的信息中提取一般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观察以上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步骤看似遵循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也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但并未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结论由教师直接给出. 学生的思维因缺乏深度思考,而削弱了学习体验,导致归纳与演绎推理过程中的思维断层.

不论是“错位相减法”,还是“等比性质法”,抑或“整体代换法”,都由教师机械式地直接传授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1】

引导学生归纳S=20+21+…+2n-1的结论,即S=1,S=3,S=7,…,然后猜想S=2n-1. 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归纳q=3时的结论,即30+31+32+…+3n-1=. 至此,启发学生猜想一般性结论:1+q+q2+…+qn-1=(q≠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跃然纸上.

【优化方案2】

等比数列的公比存在两种情形,即q=1与q≠1.

当q=1时,毫无悬念,S=na.

当q≠1时,S=a+aq+…+aqn-1,该怎么求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项数较少的情况出发,如当n=1,2,3时,S=a,S=a+a=a(1+q),S=a+a+a=a(1+q+q2). 鼓励学生结合1+q+q2的代数结构进行联想,获得立方差公式的因式,得到S=,回归到n=1,2时,可得S=,S=,那么对S=的猜想应运而生.

(2)探寻“错位相减法”的教学价值

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习经历一种思维自然生长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让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归纳演绎过程,为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念奠定基础.

学生原有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基于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先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重温“等差数列形式上的倒序相加,其实结合的是数列项的性质”.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应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该如何构建公式?能否参考等差数列求和时应用的“倒序相加法”,获得一个常数列呢?

当学生深入分析与探索以上问题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延伸思维,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公式的推导方法. 如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累加等式a+a+…+a=q(a+a+…+a). 这种方法显然比直接构造方程更合理,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更契合. 随着探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创新方法的应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方程思想的妙处,还能辩证地认识各种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自主探索中也能得以有效发展.

教学思考

数学思想方法一般隐含在知识内部或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中,而精心编拟的教材常常会掩盖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教师应着力于知识规律的发现与探索,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启发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将深层次的知识与思维的潜形态转化为显形态.

总之,站在一定高度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为课堂打开一扇窗,还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感知、体验、领悟教材所呈现的结论外,享受教育带来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2] 周琦.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变式教学——以“找规律”的教学设计为例[J]. 数学教学通讯,2020(20):40-41+45.

[3] 任全红. 数学教学设计视角:关注数学思维过程[J]. 教学与管理,2013(36):108-110.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情境方法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可能是方法不对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