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帙浩繁 兼容并包
——姜之国《和声学教程》(上、下编)述评

2023-09-19单冰月

音乐生活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程调性作曲

单冰月

一、引言

西方音乐中的和声,是“以声部为载体,以和弦为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纵横交织构成的多声部音乐。”[1]和声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的综合性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征。自古希腊的“荷马时期”起,西方音乐的发展迄今已走过了3000多个年头,在此阶段中,“从历史发展阶段与技术类型来看,和声可以大体地分为调性和声、调式和声以及所谓的‘后调性和声’(或后调性音高组织)”[2]三种类型。

调性和声,即大小调体系和声、功能和声,它作为欧洲音乐的共性写作时期中的通用语言,在17世纪初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三百多年间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理论家让·菲利普·拉莫在继承扎利诺、梅尔塞纳等前人的基础上,不仅对先前的和声理论进行总结,他于1722年在巴黎发表《和声学自然原理》这一和声著作中所提出的调性和声理论,更是奠定了功能和声的基础,开创了现代和声研究之开端,“从此,和声的各种论著(包括教材、理论研究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继出现。”[3]

大小调体系和声是以和弦及其序进为核心,在十二平均律下,以纵向三度结构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为中心和弦,以自然大调、和声小调音阶为音列基础;和弦围绕主、属、下属三大功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调性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和声制约下蓬勃发展——它始于巴洛克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逐步确立规范,在浪漫主义时期丰富多彩并被逐步扩张、突破,最终于20世纪初瓦解,逐渐被其他新的音高体系所替代。

调式和声中,主音的地位次于调式音列,作品的调性依靠其特定的音列加以呈现。“在多声音乐成长的过程中,和声语言是在古老的多种自然调式的土壤上产生,并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4]调式和声在大小调体系形成之前便已经出现,在经历了大小调体系的绝对统治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再次回归,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调式音列来看,它包含七声自然调式、五声性七声调式为主的自然调式,边缘调式、混合调式为主的综合调式,人工调式等各个种类。除此之外,调式和声在民间音乐中也有所体现。

后调性音高组织泛指20世纪以来调性和声瓦解后的各类音高组织技术,作者在本教程第十六章中依照调式材料、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调性状态等几个方面对其分类。20世纪的音乐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倾向,调式调性由原来的单一的大小调体系中挣脱而出。和弦结构从大小调体系中的三和弦、七和弦发生扩展,开始出现各类高叠和弦、附加音和弦、代替音和弦甚至是非三度结构形态的和弦。音高材料的组合关系也被逐步解放,协和与不协和、稳定与不稳定的概念也被逐步突破。这样繁荣的音高组织体系下,传统的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合作为通用的“钥匙”去开20世纪音乐中复杂的“大门”,因此无论是作曲专业、音乐理论专业亦或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者,对于各类后调性音高组织的掌握均是必不可少的。

继2020年《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5]一书出版后,姜之国教授又一力作——《和声学教程》[6]再次以崭新的姿态问世。《和声学教程》共分为上、下两编,该教程将调性和声、调式和声与后调性音高组织三种和声类型一并纳入至教学体系进行讲解。上、下两编共有十六个章节,总计一千余页。上编为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主要教授的是形成于巴洛克时期、成熟于古典时期、丰富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和声;下编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它对调性和声进一步延伸,并教授调式和声、后调性音高组织等内容。这套全面的、系统的和声学教程,以其对和声技术理论的深度挖掘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作为作曲专业教材所使用;同时以教材涵盖内容之广博、教材目标之明确、教材编配之巧妙等优势,又适用于非作曲专业及零基础和声学习者使用(详见教程上编前言部分)。教程内含有千余条谱例分析并配有实例音响,因此亦可作为和声分析教材所使用。这套教程不仅是姜之国教授数年如一日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其近二十年来和声教学实践下的收获。正是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融合下,这套学术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程得以问世。

姜之国和沈一鸣先生的合照

二、深度与广度兼备的全面性专业教材

1.具有深度的专业性教材

作为一本作曲专业的和声教材,《和声学教程》以其翔实的内容、高度的学术价值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挖掘,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实用性与合理性。本书无论是对于附中作曲专业、本硕作曲及作曲理论相关专业来讲,均可作为专业主干课教材。

在章节安排上,本书上下两编共含有十六个章节,章节目录可按照和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技术类型分为调性和声、调式和声以及后调性音高组织三大部分。调性和声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十三章,从调性和声的基础知识入手,分别对自然音体系、调性扩张、外音与持续音、调性转换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在自然音体系中,对传统和声中常用的各类三和弦、七和弦、代替音和弦进行教学,以和弦的基本特点、主要用法、声部处理与常用和声语汇为顺序,再配以各国作曲家实际作品谱例与丰富的习题集,全方面、多方位地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调性扩张分为离调、同主音大小调调式交替与变和弦三部分,从调性扩张中最常见的离调开始,以最常见到的重属和弦入手,到各音级的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以及各类意外进行,逐步从自然音体系过渡至带有调式音列以外的变音的和弦进行。和弦外音部分在对于各类强外音、弱外音逐一讲解后,又对实际作品中常见的外音横向复杂化运用、多重外音等现象加以详细教学。对于调性转换,作者按照转调中共同和弦的分类,和弦由简至繁,调性关系由近至远进行教学。

本教程中,作者还对调性和声教学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对于晚期浪漫主义调性扩张之手法进行探索。浪漫主义晚期,出于对功能和声的突破,出于对色彩的追求,作曲家们开始对原有的和弦结构、调式调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出现了大量的意外进行,形成了各类调性扩张之景。在功能、色彩与声部“三位一体”主导下的和声进行中,意外进行在保持良好的声部进行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和声功能逻辑,从而得到特殊的音乐色彩,对于传统的功能性和声造成了一定的突破。对于这个时期中意外进行的分析,帮助学生厘清大小调功能和声瓦解的道路,以及对20世纪百花齐放的音高组织类型的出现之过程。

教程的下编的内容主要为调式和声与后调性音高组织。调式和声中,作者在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分别对七声自然调式和声、五声性调式和声加以讲解。其内容跨越古希腊至21世纪音乐,涵盖了中外诸多作曲家作品,以理论讲解与作曲家实际作品分析结合,内容详实而全面。后调性音高组织位于本教程第十六章“近现代和声技法概要”之中,在这一章节里,作者依据调式材料、和弦结构、和声进行与调性状态等几个方面,分别对近现代作品中出现的各类非传统调式调性、非传统结构的和弦以及非功能逻辑主导的和声进行加以详细概述与分析。

《和声学教程》中,以和声的三种技术类型为分类,在十六章的内容中对各种和声技法讲解、总结,囊括了音高组织技术中的各类技术手段。本书以详细而全面的教学,体现出教材的专业性与深入性,这本和声教材的出版对于作曲专业的同学而言无疑是和声学习的必备法宝。

2.具有广度的实用性教材

本教程详实而全面,除了适用于附中作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作曲专业学生的和声教学外,亦可作为零基础和声教学、本科共同课和声教学或是其他类型的和声教学所使用,其适用范围之广,实用性之高,学习者依据各自所需,通过调整章节学习顺序,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作者在前言中也给予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予以参考。

对于和声零基础的学生而言,共需要4—6学期的学完本教程,其中3—4学期学习上编调性和声相关知识,1—2学期学完下编内容。对于本科共同课的和声教学(如音乐学院非作曲方向的学生),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酌情对书中章节进行挑选教授。

对于作曲专业的和声教学,作者依据附中作曲专业和声教学、本科作曲专业的和声教学再次进行更为细致的教学计划安排:附中作曲专业和声教学范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包含自然音体系、离调与近关系转调;第二种为自然音体系、离调、和弦外音与近关系转调;第三种包含自然音体系、所有变化音体系和弦、和弦外音与以及关系转调,针对不同的教学安排,可选择书中相应的章节进行教授。对于本科作曲专业的和声教学,作者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本科和声教学计划为例详细解释。

《和声学教程》作为一套全面的、深入的专业性和声学科教程,不仅适用于作曲专业的和声学习,也可适用于其他各类和声教学。这130余万字、1000多页的教材,在其纵向上体现了和声学科的深度挖掘,在横向上又体现出其实用性与综合性。

三、丰富全面的音乐性练习题集

1.多样化的习题训练

“和声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音乐创作中具有实践价值的和声技术理论(一定风格条件下的音高组织技术等)与音乐理论中具有哲学意义的和声思辨理论(包括和声的原理探究与和声发展史等)。”[7]作为一门理论技术类学科,对于和声技术的练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声学教程》中含有大量种类丰富的习题,包含和声写作习题、和声分析与键盘和声练习三大类,每一章节中都配以丰富的和声习题,以供学习者巩固复习。

教程内的和声写作习题含有为指定声部的四部和声写作题、和声发展题、和声变奏、和声自创题、数字低音题等。四部和声题包含指定高声部、低声部、次中声部的和声写作,是和声学习者练习的核心题目。

教程中对于和声自创题有所强调,作曲专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四部和声织体、自由织体为指定风格创作。“为了不至于与和声课上的内容脱节并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他们作曲课上的‘自由作曲’,笔者规定同学所作的习题必须使用和声课上讲过的内容进行写作。”[8]和声作为一种历史性、时代性的学科,通过这样的和声自创题写作练习,学生通过作曲技术与特定时代下地和声语汇相结合,对已有的和声风格进行重塑,从而更好地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语言,也能激发和声学习的热情。

除了传统的四部和声写作外,《和声学教程》对和声应用实践方面也加以重视。该教程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全面的谱例集。教程中含有一千余条实际作品分析谱例,范围时代跨越之广,谱例部分亦可当作和声分析谱例书籍使用。这些谱例不仅作为作者阐述和声理论的实例,它更是学习者练习和声分析的指南。这些作品谱例以片段的形式分布在教程中的各个章节,指向性明确;部分谱例配有作者的和弦标记与文字解析。教程中的所有实际作品谱例均附有音响,将理性的分析与切实的音乐听觉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中的和声色彩。

对于键盘和声练习,作者指出此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和声感觉与即兴能力,在教程中主要体现为和声习题弹奏、和声语汇弹奏、移调练习等,键盘和声练习除了巩固本节所学和声语汇之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和声听觉培养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紧扣章节的的习题训练

《和声学教程》一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多种类的和声习题,这些习题紧扣本节知识点,练习目标明确,以各种形式达到巩固、复习之目的。例如在第三章“副三和弦”的第二节里,主要教授内容为二级三和弦,本节习题设有指定高、低声部的四部和声写作、和声自创题、键盘和声练习与和声分析习题,以多方面练习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本节内容。在键盘和声练习中,作者列出了大量的含有二级三和弦的和声进行,并在题目中给出“二级和弦尝试不同的排列与重复音”“运用本节所学习的二级和弦引入与进行的各种可能”等提示。在第四章“七和弦”之尾处,作者对于数字低音的四部和声写作予以教学,本节课后习题紧随其后,均为“为数字低音写作四部和声”练习。对于第十五章所教授的“五声调式和声”一章,课后的四部和声写作习题则相应以中国各类民歌为旋律,从而配置和声,让学生在实际和声写作题中更为准确地掌握五声风格下的和声写作。这样多种类、多层次的和声习题训练,其目标明确、知识点指向性强、训练得当,对于书内重点、难点内容专门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无论是对于和声学习者,亦或是教师均大有裨益。

3.富有音乐性的习题训练

教程内的多种类习题,不仅是和声技术训练,每一道题都颇具音乐性。对于四部和声写作训练,除了常规和声写作题外,还有作者依据实际作品改编的和声写作题,供学习者为这些经典旋律配置和声。例如在第二章“正三和弦”的第五节“正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中,作者在高声部和声写作中给出了改编于舒曼《儿童钢琴曲集》的旋律。除此之外,还有为耳熟能详的《雪绒花》配置四部和声,《雪绒花》一题中,对于曲式结构、终止式的使用给出了提示,并在题目中标出了和弦外音,避免题目“超纲”的现象。在第十一章“调性转换”中,除了有作者编写的四部和声写作题外,还有依据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门德尔松《无词歌》、肖邦《c小调前奏曲》等实际作品所改编而成的题目,种类丰富,技术性与音乐性并存。

四、理论与实践融合下的科学性教材

《和声学教程》这部著作不仅是有作者对于和声理论的深究,更是多年以来的和声教学实践经验下的融合。它不仅是一本理论类著作,更是时间检验下的科学性教材。姜之国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教研室主任。自2006年起,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和声课程教学,迄今已有17年之久,除此之外,他还在担任研究生和声共同课程教学。

现如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本科和声课程共含有三个学期,第一、第二学期主要教授传统和声,第三个学期教授调式和声、后调性音乐组织等非传统和声。课堂教学涉及和声理论、和声分析、和声的应用等各个方面,习题有高音题、低音题、自创题、和声分析题、键盘和声、风格模仿题等多种类型。课程所使用的和声教材丰富多样,包括姜之国《和声学》[9]与《和声分析》[10]、沈一鸣《和声学新编》[11];吴式锴《和声分析351例》[12]、斯波索宾等著的《和声学教程》[13]等,这些和声教材上的习题作为每次的课后作业,供学生练习。《和声学教程》一书的出版,涵盖了多样化的习题训练,这些习题的类型正是作者多年来教学中所用到的,囊括了诸多优秀和声教材。学生结业考试除了有为旋律配置和声的书面考试外,还需要完成一场“和声·涅槃”音乐会。“和声·涅槃”音乐会是姜之国教授对于作曲系本科和声教学改革作出的大胆的尝试,音乐会每两年一场,学生需要使用和声课中所学内容进行创编,涅槃音乐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次。音乐会上学生运用和声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将和声与作曲相结合。音乐会曲目横跨古典主义时期至浪漫主义晚期,从调性和声到调式和声均有所涉及。这场音乐会不仅体现了学生三个学期和声课程的学习成果,更是姜之国教授对于平时和声自创题练习的结果反馈。音乐会帮助学生将和声课程所学与本专业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之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和声模仿。

除此之外,姜之国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还担任研究生和声共同课程教学,该课程共有两个学期,作为作曲、作曲理论专业的主干课以及音乐表演类专业的选修课,课程至今已有十余年,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改进、创新。教学内容翔实、跨度广泛,从调性音乐至当代音乐均有所涉及。在教学课堂上,姜之国教授十分注重实际作品音响的聆听,对于每一首作品,坚持为学生播放音响,旨在从和声听觉入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对不同风格的和声予以理解与学习。这次出版的《和声学教程》中,秉承着理论学习与听觉感知相结合的原则,书中特此加入了实际作品音响,为学习者以及教师提供便利。

五、面向数字媒体化的大步迈进

姜之国和刘康华先生的合照

《和声学教程》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在纸质书问世之时,同时推出了电子版图书。电子版图书随纸质版书籍赠送,扫描书底二维码即可在官方公众号的融媒体资源库内激活使用。电子版图书方便快捷,内含音频播放、全文检索等功能。本书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第一本可跟随谱例播放音频的电子图书。教程内的实际谱例音频,都可以在电子书中点击播放。对于书中的实际谱例,学习者在阅读时不再是仅靠内心听觉去想象,可以更为实际的感受音响效果。书中的谱例选用大部分为作品的片段,即从作品中摘出几个小节对所教授理论加以举例,电子书中的谱例音频与其谱例对应,准确快捷地帮助学生找到所展示部分,无论是对于学习者,亦或是教师来讲,都体现出数字媒体化的高效、便捷。

融媒体资源库的电子书中还带有全文检索功能,读者只需输入书中内容关键字,即可通过搜索找到相应的内容。通过检索,读者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内容。除此之外,该功能可以将书中相关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读者可以通过搜索相同的名词,找到它在不同章节的位置,从而找出它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中的用法、特点。例如属七和弦,在本教程第四章的第一节中,作者对其基本特点、主要用法、声部处理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之后的导七和弦、离调进行、调式交替、变和弦以及下编的诸多章节中,均对属七和弦有所涉及,该和弦的用法、与其他和弦的序进、不同时代与风格下的运用逻辑等均在整个教程中有所涉及。作为学习者,可巧妙利用电子书这项检索功能,从而达到类比学习之效果。

六、结语

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高寿田译述、曾志忞校订的《和声学》一书,成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和声学教材。1925年由萧友梅编写、商务印字房出版的《和声学》[14],是我国首本用于专业的、系统化的高等院系和声教学的教材,“余甚愿有志研究理论作曲之同志,于熟悉《和声法》之后,更多读新派和声学之书,多解剖新派作曲家之作品,他日以其研究所得,贡献于音乐界。”[15]这是萧友梅在其《和声学》一书中对后辈理论家所寄予的期望。此后的近一百年间,和声这一学科蓬勃发展。2023年,《和声学教程》一书出版,里面包含了全面的、丰富的和声学科知识,囊括了萧友梅寄希望于后辈所研究的“新派和声”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等。虽然作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写作,但本书实则为多年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结晶。

《和声学教程》一书,从学生熟知的调性和声入手,对于调式和声、后调性音高组织均有所涉及。这套深度与广度兼备的和声学教程,作为作曲系的专业和声教材,它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同时又可以作为非作曲专业和声课程教材,只需根据教学大纲酌情删减教学,又具有普适性、实用性。教程中包含丰富而全面的和声习题,通过和声写作、和声应用实践等多方位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语言。教程中所有的实际作品谱例都配有对应音响,通过实际音响的聆听,帮助学生塑造和声听觉。

诚然,本教程内容全面而细致,翔实,课后习题多样化又兼具音乐性,但对于非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是音乐基础薄弱的学习者来讲,直接学习本教程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建议教师在教授期间,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补足,从而适应高阶的和声学习。除此之外,教程中的和声写作习题是否可以配有范例、讲解、甚至是音频?和声自创题是否可以增加优秀范例展示,亦或是对于相同旋律进行不同风格的和声配置,从而辅助学习者模仿写作与理解?

总体来看,《和声学教程》这套教材以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入之形态,展现了和声学科的丰富多彩,展现出音高组织技术几百年间的发展进程。这套教程的出版,不仅为和声研究带来了启发,对和声教学产生了指导性的作用,也为作曲理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教程调性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挽碧制作教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高效渲染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