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大思政课”的实践思路探索

2023-09-19刘周灵润

新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资源整合

刘周灵润

【摘 要】“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小学阶段的“大思政课”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和课程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为此,需要从学科融合、创设相关的课程情境和整合各方资源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思政课” 学科融合情境 资源整合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抓手。“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一、“大思政课”的含义与内容

“‘大思政课不是在思政课以外另外构建一种课程育人体系,它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必然具有思政课的属性、意义和要求。”[1]中小学阶段的“大思政课”,是指在中小学教育中设置的一种综合性、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加强学生的政治认知和公民素质。“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紧密贴合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學习需求,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具体来说,“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加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使命。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公民权利,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三是道德教育,加强对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四是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对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文化素养。五是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参观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大思政课”在小学阶段面临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阶段的“大思政课”在理论上有深远的意义和明确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中,“大思政课”的教学缺乏多元化的内容和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无法达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就教学内容而言,很多课堂囿于教材书本——“就教材而讲教材”,并没有依照学生兴趣进行拓展,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单调、枯燥,学生较难产生共鸣。除此之外思政教学中,部分教师只进行条条框框的解读,忽视了德育与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联系,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除了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大思政课”还应该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全面覆盖。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中,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关注时事和热点问题,提供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引领学生前行。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避免采用过于晦涩或不易理解的方法。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大多是单向传授和灌输,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注重建立与生活的联系,采用情境化和生动化的方式,运用具体的案例、实例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加强实践教学,例如社会实践、环保教育、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和社会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实际的启发和帮助。

再次,课程管理不规范。一段时间以来,“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推进,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理念的滞后阻碍着“大思政课”的发展。[2]例如,“大思政课”的课程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制度,存在一些课程重复、课时不足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究

基于“大思政课”在实践环节中的种种问题,如何找准切入点是教育实践所关注的要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的实践。

1.融合主题:以“多向度”落实思想渗透。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3]“大思政课”需要基于一定的场域范围,在整个校园空间施展“大思政课”,那就意味着这不能是单向度的、封闭的,而应延伸出立体化的拓展。“推动课程主题的深度融合是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4]基于此,在“大思政课”的开展中,学科之“大”理应彰显。在“大思政课”之中做好学科融合,要坚持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打破学科边界和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探索学科任务的有机统一。例如,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江南小向导”活动以多学科跨学、以项目化促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科语言来表达校园、介绍校园,调动不同技能展现校园风采,共同达成“大思政课”中对校本文化的肯定,进而引发自身的荣誉感、归属感。

这种融合,并非是学科之间简单的加减法,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杂糅,而是需要教师基于思政内容的深刻理解,围绕主题进行一定的设计与构思,在教学内容、方式、资源等方面达到互助、互补、互鉴、互动的效果。例如,在小学低学段培养学生初步产生国家意识,了解国家的标志,这时便可以进行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的协同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升国旗》中的识字要求与音乐中的“唱国歌”有机组织起来,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中的升旗礼仪,带着学生寻找与“国家”主题相关的元素,让学生在感性、理性认识中实现思政上的感染,这正是“大思政课”的应然要求。

2.情境感染:以“角色感”塑造思想意识。

“大思政课”的内涵中对“广度”有着较高要求,意味着在思政教育中单向的信息传授其实并不能满足教育功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场域中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情境”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情境”中思政课才会避免成为“灌输”“鸡汤”“枯燥无味的默写”。[5]

“‘大思政课需要精选主题,以理想信念为纽带,通过情境载体和活动路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也就是说,“大思政课”想要做到有滋有味、有血有肉,就必须将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结。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保证教学情境的“情味”,从而让学生自身产生能动性,促使其解决一系列任务。因此,问题情境需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赋予学生以角色使命,用一种对学生来说真实的、相关的、有意义的方式表达学科内容,从而产生价值引领,让学生“以境悟理”“以境明情”。为了保证学生的角色感、代入感,导入环节往往需要教师的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最大可能地消除学生与情境之间的距离。例如,结合“亚运杭州”的主题,我们让学生扮演外交使者,以介绍杭州为线索完成各项任务。再比如,过去几年里,我们结合新冠疫情的大背景,引导学生充当制作口罩的爱心人士,在选材、制作、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完成相应的学习。

另外,这种情境也可以来自于教室以外。“大思政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室的一方天地,可以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中近距离体验,在更广阔的物理空间里彻底代入角色,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体验感。总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大思政课”才更能发挥其引领价值,也才能够真正撬动思政教育的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3.整合资源:以“多层次”凝聚思政力量。

在构建“大思政课”意识的引领下,我们需要调动多方力量、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共同参与。

首先,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融和。思政教育并不是一方努力的结果,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辅助和协同,凸显各方思政教育观点的一致性,在联动条件下共同建构三位一体的思政活动。

其次,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多元化建设。师资力量是决定“大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专任思政教师而言,學校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以“立德树人”为重要引领,加强对专任教师的激励制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并且重视教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教师,学校应该建立统一管理,积极提升、增强其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促使其挖掘自身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联结点,增强思政教育的粘性。

再次,善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教师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迅速获取数字资源,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同时,先进技术能更有效地突破课堂的局限,实现跨时空的联动。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需要谋划之、善用之,要融合各个层面的力量并深耕细作,在实践领域中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发挥其引领学生成长的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7):104-112.

[2][3]岳潇,卢黎歌.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1-4.

[4]徐蓉,张飞.试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5][6]王恒富.“大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应然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5):22-25.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
铁路货物运输资源整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