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单元整合教学实践

2023-09-18吴丽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实践思维能力

吴丽雯

摘 要 高效的语用教学中,需要借助显性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隐性的言语思维方法和策略,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一体化。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整合到游记的“观感”这一基本要素上,还原文本的言语思维路径,指导学生在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一体化的言语实践中,归纳阅读和写作游记的思维方法,有效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  单元整合  教学实践

温儒敏先生提出“1+X”的阅读教学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整合”时代。大单元整合教学课型的特点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较大的主题或者项目开展学习,学生可以进行较为充分的体验和探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合作分享,从而形成学科的思想方法、大概念、大观念及价值观。对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笔者尝试进行整合教学,启发学生循着文本思路,深入思维内核,引导学生内化游记表达的思维方法。

一、立足思维原点,整合教学重点

就游记散文阅读教学而言,这里的思维原点是学生已具备的鉴赏品读游记散文的知识和水平。完成第五单元四篇游记的学习后,学生了解了游记的基本特点,掌握了游记的三要素,可以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特点,并具备了相关的语言鉴赏能力。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对游记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实现言语思维能力的进一步突破。

选入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行文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受。或观景时的直接体验,或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想,或基于景观产生的理性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游记中的观感,原无定规。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也有可能有不同的选择。“观感”一般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移情于景”,把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二是“即景生情”,在叙事绘景时随时穿插自己直抒胸臆的文字。三是“画龙点睛”,也可叫“卒章显志”,在结束处直接点出自己总的观感,揭示主旨。

游记由“游踪”“风貌”“观感”三个要素组成。如果把“游踪”比作骨骼,“风貌”比作血肉,那么“观感”便是灵魂。“游踪、风貌”如实、细致地写出了对象的“形”,当作者将其独特感受灌注其中,游记才真正实现了“形神兼备”。故而本堂课的整合点选择聚焦游记的“观感”,并设计了以下导入环节。

1.游记要有“游踪、风貌、观感”三要素,可以采取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方法写作。但一篇好的游记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写出好的游记还需要什么呢?请看一段话:

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外在旅程”是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内在旅程”使作者的感受(感想、感悟),即“观感”。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受;学写一篇好的游记,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观感。

2.比较两段介绍《壶口瀑布》的文字,想象哪段文字中有游记的“观感”?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梁衡《壶口瀑布》)

在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瀑布群。

二、细读品味语言,发现抒感方式

选入本单元的四篇游記景物特点突出,情感丰富深刻,写法各具特色。《壶口瀑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游记,景观壮美、视角独特、情思并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选择《壶口瀑布》“这一篇”进行师生共读,发现并归纳抒发“观感”的方式。

1.师生共读

(1)品读梁衡语中的观感。

(2)想象画面,尝试读出黄河之势,读出“震撼”之感。

要说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学生会发出“赞叹、敬畏、震撼”之类的言辞。然而这些记忆是破碎的、零散的,无法带入情境的。此时,教师应用朗读的方式唤醒沉睡在文字背后的情思,加深学生对“观感”的理解。

(3)抒感方式总结。

把自己的感受渗透在绘景之中,并运用修辞、表现手法,妙用词语、句式进行生动绘景,即“融(移)情入景”。

2.学生自主探究

找出文中其他的观感句进一步品读和揣摩。学生回答要点如下。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眼前水对石头的巨大冲击力引发对水的理性思考,在柔和的水遇到石头的束缚也会变得坚强,赞美其宽厚绝无软弱的性格。“柔情、至柔至和”轻读,副词“竟”“绝无”、形容词“怒不可遏、以力相较、奋力抗争”重读。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赞美黄河水博大宽厚、刚中带柔、勇往直的性格,由此联想到人遇到磨难同样拥有这样伟大的精神,赞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感悟出黄河未经磨难不能成河,人未经磨难也不能成人的道理。

3.师生归纳抒感方式

穿插在叙事绘景中的直抒胸臆,由所见所闻情不自禁地说出所感,即“即景生情”。在文章结尾处表达游览的总观感,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明朗化,即“卒章显志”。

三、打通单元文本,内化抒感方式

单元整体教学较之传统的单篇分析式教学,提出了“整体性”的要求。要求教师把单元内容当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对待,明确单元内的各篇课文的各自作用,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和功能,将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互相融合,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梯度的学习体系,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构建中,明白单元整体结构,以此形成以后学习中自我重组、构建单元内容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壶口瀑布》的“师生共读”和“自主探究”中,学生对游记抒发“观感的”的方式有了全面地把握。接下来,立足“这一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向“多篇”的巩固,内化游记的言语思维图式,促进知识和思维的一体化建构。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1.结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本单元游记并没有太深奥的情感思想的表达,因此,在此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导”少“带”。让学沉浸式阅读品味,以合理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各小组的交流要点如下。

(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①融情入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运用比喻、拟人,连用褒义词,表达对冰塔林美的喜爱、赞美和惊叹。

②即景生情: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指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卖弄”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东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③卒章显志: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东的近旁。采用独句段的形式,以平实简洁的语言收束全文,看似陈述一个事实,即各拉丹东环境如此险恶,却也有人前来拜访,但“的确”二字赞扬了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越风姿。

(2)《登勃朗峰》

①融情入景: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山峰的形状让他浮想联翩,“美女的纤指”让人不觉心动,“塔糖”让人满口生津。运用比喻,表达了对山峰的神往。

②即景生情: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由勃朗峰的美景联想到“肥皂泡”,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人生也是如此,所以要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把现实中的名利和苦闷都抛之脑后。

(3)《一滴水经过丽江》

①融情入景: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银盘”,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即景生情: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观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的特点。一气呵成,使人震撼。

活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优秀的游记抒发观感不会仅仅停留在景物的直接体验上,会由眼前之景进行一种相似性的联想,使得观感内容更加丰富、有感染力。

2.关联课外游记,补充其他抒感方式

马信德《蓝蓝的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多么令人向往的威尼斯啊!一到罗马,意大利朋友热情地对我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来过意大利。她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果真,明珠正迎着人们闪闪发光哩!——118個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自然段:“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以上两段都选自游记的首段,每段的首句都是直接抒发“观感”的语句。结合选段的特点提示,学生很快反应到这是“开门见山”的方式。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抒感方式;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游记中的抒感方式也可能不同。在交流中我们发现,这四种抒感方式并不是所有游记都有,但有一个是每一篇游记都有的,就是“融情于景”。因为游记中必有景,景中必有感。单元的整体教学,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整体逻辑思辨,让学生自己体察这些要素,并学会求同存异,体会其作用,还原游记写作的言语思维内容和路径。

四、升格表达之法,突出独特观感

本单元选入的游记中常用“联想”方法抒发“观感”,运用的便是相似思维来获得一种独具特色的“观感”。优秀的游记抒发观感不会仅仅停留在景物的直接体验上,会由眼前之景进行一种相似性的联想,使得观感内容更加丰富、有感染力。获得了感受,等同于拥有了思想。写作是为思想寻觅契合心意的言语形式,并力求将其凸显出来,也就是“突出文章的中心”,而游记写作的中心就是“观感”。作为游记写法的整合,“观感”的独特和突出之法教学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如何才能像这些作家一样获得独特的观感

学生会说出“仔细观察、有阅历、抒发自己的感受……”等想法。但是要让游记写得富有感染力,让没有去过的人也有这样的感受,还有什么技巧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启发思维: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学生读完句子能很快反应出,作者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教师追问,我们如何在观景时产生这样的联想呢?学生沉默了。教师设计活动,将观感句转化为“______就像_______一样,____________。”的形式,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发现言语思维图式。

学生们通过这一环节领悟到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人,将阳光和风联想成人。由所观之景联想到人,进行“物——人”联想,实际上抓住了景与人之间的相似性。那么,除了物——人的联想,还有其他类的联想吗?出示以下句子,并做同样的句式转化: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句式转化:_______就像_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们发现,作者看到眼前之景产生了由景到物的联想,即“物——物”联想,也是抓住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

2.如何像作家一样,加深和突出自己独特的观感

(1)阅读《壶口瀑布》片段,完成填空并思考抒发了作者哪些观感。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完成填空:作者采用“______”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______视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再随彩虹______视,直抵青山;接着,作者______视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强烈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

若没有填空形式的阅读支架,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们会认为作者是通过生动的绘景来表达“观感”的,而忽略不同视角的描写对强化观感的作用。

(2)高明的作家往往会通过多角度写景,来不断渲染强化自己的观感。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段也能用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再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文章,思考:从内容看,除了写作对象不同,有没有发现它与《壶口瀑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可以阅读以下语段尝试思考。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学生朗读后发现,以上语段对突出游记的中心观感有很大作用:通过写人的渺小无助对比衬托,突出游览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们发现,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指向游记的主题,突出游记的中心观感。多角度写景或对比衬托,都是对中心观感的一种强化,一种渲染,以突出游记散文的主题。这种多角度的渲染,就是散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重复渲染。作家使用这种手法进行写作,就像绘画一样,多画一笔,思想就更加突出。

游记写作内容丰富,写作角度多样,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不断渲染,这也正符合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驱动读写融合,巩固表达之法

在单篇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但在具体教学中,基本上是分割的。这样一来,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并没有真正统一与融合。而大单元整合教学,要充分将“听说读写”能力真正融合在一起。学生在预习中,完成各篇课文的初步阅读,教者再根据单元文章的个性,进行单篇阅读教学。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厘清单元体系知识要点,并进行有效的的勾连和练习,内化游记写作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最后启发学生将阅读课所学组成写作支架,驱动“读写融合”,巩固游记表达之法。因此,笔者将习作要求规定如下。

学写“观感”游览一处景观,写一篇的旅行游记,表达你的独特观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突破:

1.抒“感”方式:融情入景、即景生情、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2.运用联想:“物”到“人”联想、“物”到“物”联想。

3.多角度重复渲染中心观感。

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原则进行的大单元整合教学,对同一类文章的知识要点系统整合,以“探究游记观感的表达之法”为核心任务,启发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游记写作方法,最终以读促写,实现思维能力素养的真实落地,这才是单元整合的价值和归宿。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尝试将文本置于课标体系中来审视,将同质文本整合在一起,由单篇带多篇,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内化文本的言语思维图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思维的一体化建构,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猜你喜欢

单元整合教学实践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