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曲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不良反应及效果的影响

2023-09-16林清花蔡艳绯罗高青

中外医疗 2023年21期
关键词:巴曲内耳突发性

林清花,蔡艳绯,罗高青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 福州 350000

突发性耳聋为耳科多发性病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由感应神经系统突然受损引发听力障碍所致,以单耳听力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有眩晕、耳鸣、恶心等症状伴发。突发性耳聋在不同致病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下,可致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引发抗凝、凝血、纤溶等机制平衡丧失,螺旋器感觉结构出现异常,耳蜗血流灌注出现不足、内耳循环功能发生障碍诱导,是一项引发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因素[1-2]。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具备自行痊愈条件,听力表现为渐趋恢复特征,但一些患者自身病情严重,预后恢复多不理想,会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地塞米松属十分典型的糖皮质激素,将此制剂用于耳部疾病,可起到理想的抗炎效果,进而有效改善免疫应激反应,并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好转,但单用作用有限[3-4]。巴曲酶可促机体微循环改善,促血栓溶解,并促进血流速度,改善突发性耳聋微循环障碍,促进内耳所具有的缺血缺氧症状好转[5]。本研究分析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0 例,探讨在地塞米松给药基础上,加用巴曲酶的作用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55~69 岁,平均(63.92±1.84)岁;病程1~10 d,平均(5.92±1.09)d。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5~70 岁,平均(63.89±1.80)岁;病程1~9 d,平均(5.88±1.0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相关医院医学伦理部门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临床疾病诊疗指南》[6]相关诊断标准符合患者;②发病为单侧患者;③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鼻咽癌、听神经瘤等合并患者;②存在硬化或鼓室粘连等并发症患者;③因噪声、外伤等诱导的耳聋患者;④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感染系统病症患者。

1.3 方法

两组入科后,均取扩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运用。

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即取地塞米松磷酸钠(国药准字H20052359,规格:5 mg)10 mg,溶于浓度为0.9% 氯化钠注射液溶液250 mL 中静滴,1 次/d,持续给药3 次后,调整至5 mg,持续给药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即将巴曲酶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1074,规格:注射剂1 kU×5 支/盒)10 BU,在浓度为0.9%氯化钠注射溶液250 mL 中加入滴注,于60 min 内滴注完成,维持5 BU 隔天1 次,持续给药10 d。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②对比两组症状缓解情况,包括呕吐持续时间、耳鸣持续时间、听力恢复时间、眩晕持续时间。③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包括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④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⑤对比两组听力状况:包括高频、低频听力阈值。⑥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谷丙转氨酶上升。

1.5 评定标准

治愈:在治疗工作实施后,耳鸣等呈消失,受损频率听阈表现为正常恢复现象,听力曲线至参考范围回升;显效:耳鸣等症状表现为明显好转的情况,受损频率听力提高>30 dB;有效:在开展治疗工作后,耳鸣症状相对减轻,受损频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所测结果未及上述标准所涉内容。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观察组呕吐持续时间、耳鸣持续时间、听力恢复时间、眩晕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对比[(),d]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对比[(),d]

?

2.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升高,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

2.5 两组患者听力水平测定值对比

治疗前,两组对高频、低频听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值高频、低频听力阈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听力水平测定值对比()

表5 两组患者听力水平测定值对比()

?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受多种原因影响,突发性耳聋在临床的发病率表现为渐趋上升趋势,若未制订有效方案及时予以治疗,可引发终身耳聋、耳鸣。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均为诱导本病发生的机制,其中,分析内耳微循环障碍特征,是由内耳微循环发生障碍诱导血管痉挛或血栓所致[7-8]。对病毒感染学说展开分析,是由病毒感染诱导的内耳血管存在的水肿,进而可对血管腔狭窄予以诱导,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血栓形成。故对突发性耳聋实施治疗时,以促微循环改善,取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类制剂、抗凝制剂、溶栓制剂运用为主[9-10]。

现阶段,临床在对突发性耳聋实施治疗时,糖皮质激素为重要治疗用药,包括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两种形式。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典型制剂,具免疫抑制、抗炎功能,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但采取全身用药的形式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大,尤其是针对老年患者。此外,因全身用药较难自血-迷路屏障通过,在达内耳病灶时,药物浓度欠缺。内耳组织病毒感染、缺血可引发耳炎性反应,会损害到耳蜗组织,类固醇激素可抑制机体炎性介质的有效释放,进而减轻炎性反应,对内耳免疫也可发挥理想的改善效果[11-12]。此外,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内皮细胞中分布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效缓解缺血状态,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增强内耳组织所具有的代谢能力。故局部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但单用相对有限。

巴曲酶在药理性质上,属一种单成本蛋白酶,也可按纤维蛋白酶予以定义,属强效溶血栓制剂,该制剂自大洞蝮蛇蛇毒中有效提取,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取巴曲酶运用,可选择性地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还可溶解血栓,进而有效改善内耳微循环,促纤溶、凝血、抗凝保持在平衡状态,可防范耳蜗区域毛细胞坏死[13-14]。此外,巴曲酶还可抑制白细胞活性,并对血小板、红细胞聚集产生抑制,并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局部供氧、血流,进而有效改善内耳血流微循环,以缓解耳内分布的局部神经细胞受损状态,为听力有效恢复创造条件,还可发挥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效果[15]。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听力状况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实在地塞米松给药基础上,取巴曲酶加用,可协同增效,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同时,为听力恢复创造理想条件。闫一敏等[16]在其研究中也表明,对照组单用地塞米松,观察组同时取巴曲酶加用,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收治的突发性耳聋诊断的患者,在地塞米松给药基础上,取巴曲酶联用,可提高总有效率,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改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听力状况,且具一定安全性,开展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巴曲内耳突发性
听力下降也要查血脂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巴曲酶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内耳局部给药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长春西汀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