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探微

2023-09-15江薇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中职语文情感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在中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激发残疾生的内在情感;提高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激发残疾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残疾生个性和心理的发展;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要素,充分调动残疾生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 特殊教育 残疾生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51-03

当前,国家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在中职学校就读的残疾生,通常会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感到自卑,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加上残疾生在之前的特殊教育学校重点学习自理能力,因此知识储备较少、学习能力较低。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残疾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且会影响他们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职学校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其他普通残疾人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语文学科而言,中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更注重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中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关注残疾生的内在情感,不仅可以有效调动残疾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中职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还能激发残疾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残疾生的健全人格,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融入主流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学校“阳光心灵”特色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残疾生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使之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共鸣,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残疾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激发残疾生的内在情感

在中职学校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用个人魅力影响残疾生,以“三心”(爱心、耐心、信心)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教师要关注残疾生的成长,记录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和照顾残疾生,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时及时给予帮助,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与残疾生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教师每节课讲授新知前,可与残疾生互相问候,询问他们今天的学习状态,或分享一则笑话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善于捕捉每名残疾生的“闪光点”。如笔者所带班级有一名智力残疾的学生小华,他以前从来不交语文作业,课上也不记笔记。但是在《荷花淀》教学中,在分析课文内容白洋淀人民成立抗日游击队时,小华说出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作战方式,此时笔者马上抓住这个“闪光点”,表扬小华爱读书的好习惯,鼓励他继续保持好的读书习惯,并让班上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从此,小华上课积极发言,每次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候,也能按时完成语文作业了。

通过有指向性地调动残疾生的积极情绪,捕捉残疾生的“闪光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残疾生内在的情感,引起他们与课文主旨相同的情感共鸣,能够使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三元素(教材中的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交织融合在一起,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一名残疾生,尽量照顾到班级的每一名残疾生,及时观察、了解残疾生的学习情绪及个人情感变化,让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得到调节。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绪和赞同的笑容,肯定残疾生的表现,这些都能给残疾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和充分的自信心,进而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例如,在分析《边城》中爷爷对翠翠的疼爱之情时,教师指名让一名残疾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该生刚开始的表现还挺正常的,但讲着讲着就突然生气了。原来该生在体会到爷爷对翠翠的疼爱之情后,联想到自己家人对自己只有责骂没有疼爱,由此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这时,笔者没有马上打断或纠正该生的发言,而是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慢慢地开导该生,同时找出该文中翠翠也有调皮捣蛋被爷爷责骂的时候,翠翠并没有因此不理会相依为命的爷爷,而是感谢爷爷对自己的教育并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课后笔者还主动与该生沟通,表扬他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优点,然后分享自己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询问该生是否需要老师帮助。如此教学,笔者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经验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提升了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提高残疾生的词句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文字是表达情感的有利武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残疾生而言既简单又困难。简单的是残疾生从小就接触语文,困难的是聋哑生由于听力缺失,无法通过拼音来学习汉字、理解词句。在教学时,针对残疾生因生理功能缺失(聋哑生无听力但视力好,智障生智商低但听力好)导致语文成绩差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课文词句讲解和词句仿写的训练,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参与性,提高残疾生的词句理解能力,激发残疾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课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讲述季羡林不顾自己副校长的身份替素不相识的新学子照看行李,句中的“爽快”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为直截了当,然而直截了当对聋哑生来说很难理解,由此会影响聋哑生深刻体会句子的意思及句子表现的人物人格魅力。结合聋哑生理解性语言的特点,笔者将“爽快”转化为与文中语境意思相近的词语“直接”“高兴”来解释,学生便能理解其意思是“老人没有拒绝,直接答应了请求”。大部分聋哑生至少需要教师解释两次以上才能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笔者就耐心、细心地对字词重复多次详细讲解,直至大部分残疾生能理解为止。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笔者询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帮忙吗?”通过设计换位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几乎全班学生都能融入课文情景,愿意帮助新学子照看行李。笔者继续抓住残疾生乐观但自卑、渴望得到别人关注等微妙的心理设计问题:“假如在校园中遇到需要帮忙的同学,你会帮助吗?”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季羡林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情感。笔者在分析人物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引导残疾生归纳出“乐于助人体现了一个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借生活中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升华情感,推崇乐于助人的行为,认识到乐于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道德行为。残疾生虽生理有缺陷,但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价值感。笔者通过突破残疾生学习词句的难点,提高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对残疾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转变传统教学法,注重残疾生个性和心理发展

在以往的中职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重视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比较常见,教师一边照课文讲授新知,一边让学生抄写生字词、笔记,偶尔提问个别能说话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特殊教育中少数肢体残疾的学生能够回答教师的提问,其余的残疾生基本都是“点头族”,只会不停地抄写字词,以致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根本没有掌握。为了有效地提高残疾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转变原来对普通班级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双语(口语和手语)表演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课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中心思想时,笔者课前深入研究课文的中心主旨,然后在课堂上用双语(口语和手语)、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将文章中的三个故事表达出来,再联系实际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领会“相比学位而言,高尚的品格更重要”的深刻含义,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架起沟通作者情感世界与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这样教学,以言感人的同时用教材中的情感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胆怯的心理和急躁的学习情绪,鼓励他们勇于参与、知难而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残疾生从小学阶段开始都以培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基本以学习手语和说话为主,教师很少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但是,在中职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法,尊重每名残疾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在课前科学分析每名残疾生的学习特点及需要提高的知识点,根据残疾类别和残疾生生理缺陷的特点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如聋哑生思维敏捷但理解能力较差、缺乏耐心;肢体残疾生学习基础好但动手能力较差;智力障碍学生有耐心但理解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较差等。教师可以通过记录残疾生语文学习的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并帮助残疾生调整、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为班级学生以聋哑、智力障碍为主,所以笔者结合残疾生理解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等特点,以教材为依托,尽可能地使用直观教具、课件等教学工具,采用“课堂表演法”进行教学。在讲解字词、课文大意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让残疾生理解并掌握字词和课文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如在讲解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生词“贮藏”时,笔者先用手语及板书将“贮藏”的拼音写出来,然后根据该词的意思用手语翻译出来,并结合生活场景用“课堂表演法”进行表演,残疾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双语(口语和手语)、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对“贮藏”的意思及造句进行体验,再内化为自己的理解,然后进行造句并表演出来。“课堂表演法”激发了残疾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残疾生学到知识,学会表达。

此外,笔者根据残疾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制订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再结合教学大纲和残疾生的学习现状布置课堂学习任务,对一些基础较差的残疾生进行个别辅导,引导残疾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正式授課前笔者没有直接导入新知,而是设置演讲环节,让残疾生课前阅读两篇以上的课外文章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然后在课堂上简要讲述文章内容或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再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以此不断积累课外阅读量,提高残疾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在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文章内容,经过自己充分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要素,充分调动残疾生的积极情感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中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挖掘课文的情感要素,不仅能有效提升残疾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使语文课堂内容更厚实,引起残疾生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归纳教材文章的中心思想,善于发现文章中的情感要素,充分调动残疾生的积极情感,引导残疾生发现、归纳、提升这些情感要素。教师要使用形象的双语(口语和手语)重新梳理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一步提升残疾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此外,教师要带领残疾生走进文章的情境中,通过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等引发残疾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浮冰上的搏斗》这篇文章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中国南极考察先驱者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南极科考队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科考任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小组代表分享本组找到的资料,然后播放中国南极科考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视频,让残疾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南极科考队是如何面对恶劣环境的。接着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南极的恶劣环境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哪些句子描写科考队坚持工作?学生分享讨论结果,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描写中国南极科考队即使面对危险的环境仍然坚持工作,是因为热爱国家、有责任心、勇敢克服困难的句子。最后,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祖国派我到南极,还没完成任务啊,我不能就这么死去!”,提出问题:“我”没完成什么任务?“不能”一词表达什么意思?感叹号说明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和笔者的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我”没完成对南极硅藻生物的研究课题任务,“不能”和感叹号都说明主人公对国家、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激发了他顽强的求生意志,让他最终战胜死亡。挖掘教材的情感要素后,笔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做的。在充分调动残疾生积极情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浮冰上的搏斗》这篇文章主人公不畏困难艰险、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引导残疾生在面对因自身缺陷导致的困难时,不自卑,不放弃,顽强拼搏,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以坚强乐观、爱岗敬业的姿态走向社会。此外,教师挖掘教材的情感要素,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通过双语的形式在班上开展诵读经典《弟子规》活动,期末举行《弟子规》朗诵比赛和知识竞赛。通过诵读《弟子规》,让残疾生理解《弟子规》中的故事和哲理,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并产生情感共鸣。如此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残疾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健全残疾生人格、陶冶其高尚情操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对残疾生实施情感教育是践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发展残疾生职业教育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指导残疾生学习语文,可以让残疾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解决残疾生缺乏自信和学习动力的问题,培养残疾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残疾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薇(1985— ),广西柳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残疾生语文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中职语文情感教育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