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内在意蕴、基本特征与实践理路

2023-09-15汪丹丹张国启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汪丹丹 张国启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本质上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阐释和叙述。这种叙事反映了用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实践的时代要求、蕴含了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现实逻辑、彰显了用中国话语表达人民关切的价值取向。从特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呈现出话语叙事主体的人民性、话语叙事内容的真实性、话语叙事主题的时代性、话语叙事方式的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凝练真实立体全面的叙事内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树立守正创新意识,持续设计精准有效的叙事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赋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4 - 0040 - 07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叙事影响着当代中国“现实的个人”生活方式的建构,记录和刻绘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实践和伟大成就。新时代持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一方面强调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为新时代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既需要立足“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两个基本维度,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过程,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叙事图景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更需要凝练真实立体全面的叙事内容,展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叙事主题,设计精准有效的叙事方式,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叙事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内在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叙事主题知识体系与理论建构的基本表达方式,蕴含着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基本旨趣。它反映了用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实践的时代要求、蕴含了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现实逻辑、彰显了用中国话语表达人民关切的价值取向。面对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叙事既要立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实践发展的新变化、人民生活的新期待,客观反映和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要系统总结和有效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反映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表达人民关切。

(一)反映了用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实践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表达、形象建构和意图彰显需要借助相关的话语叙事才能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立足于用当代中国的科学理论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种叙事不是单向度的思维逻辑,更不是简单的抽象阐释,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来源于伟大时代并指导当代中国生产实践的先进理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领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它并不是在现成的书本中固定不变的知识和理论,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经受住时代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知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社会领域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要用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去阐释中国实践,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好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提供有力支撑。

(二)蕴含了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现实逻辑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理论思维具有时代性,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发展,迫切需要既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规律,又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具前瞻意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原材料”根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与中国社会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同时这些话语叙事及其内容也形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一系列具有一定实效性和指导性的话语叙事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凝练、升华中形成了深蕴实践底色的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形成了許多鲜活的、具有标识性的话语叙事成果。它们根源于中国大地的鲜活实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从存在状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是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和停滞不前的样态,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始终变化着的过程,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也要不断随之深化与完善、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叙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某一理论的概括和阐述上,而应当有效转化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利用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实践去升华中国理论,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想的意图”,在对社会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中成为能够“说服人”的科学理论。

(三)彰显了用中国话语表达人民关切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根源于中国实践的科学理论,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阐释作用和指导价值,还要对中国大地上实践领域的新探索进行系统总结,并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体系,进而用中国话语表达人民关切,彰显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在创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话语创造能力,始终坚持话语从人民群众中来,最终也要走向人民群众的叙事导向。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讲述的是植根中国大地、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故事,因而其话语叙事具有坚持人民至上叙事导向的逻辑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围绕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性实践展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表达人民关切、反映人民心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应当面向世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将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所蕴藏的中国智慧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创设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表达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思想的先进性、言说的生动性等方式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满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中“守住民心”,不断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与对话,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赋意”和“架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生成形式是规范的,即符合特定的语法和逻辑,同时在内容上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导向。它始终以“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6]为基本旨趣,具有人民性、真实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一)话语叙事主体的人民性

话语叙事主体的人民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正面回答和清晰呈现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主体和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的一种表意实践。它不仅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话语叙事体系的科学性、思想性,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理想意图。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特点就要抓住话语叙事的根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要抓住“人本身”。“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叙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原则,以“话为民所说”为基本立场,以中国当代的主流话语和叙事体系为人民代言,替百姓说话,向人民群众清晰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与人民群众具有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话语叙事以说服人、引领人为基本导向,以“武装群众”“引領群众”为目标旨趣。从“武装群众”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具有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其话语叙事的实际运用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使话语叙事能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让人民群众在理解、认同中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话语叙事主体维度看,在当今社会,多元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实的个人”也能通过多种媒介在网络空间分享和创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故事。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民群众通过生动感人的鲜活事例丰富和完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话语叙事。人民群众以个体视角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过程中,利用自身经历和个体见闻讲述着“中国故事”和“中国体验”,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效果。

(二)话语叙事内容的真实性

话语叙事内容的真实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内容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它通过讲事实的方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故事。一般而言,话语叙事具有“解释世界”的重要功能,这种“解释”功能借由具体的话语叙事方式得以实现,缺乏话语叙事的思想难以被人们所认知、理解,更难以转化为现实实践,但没有思想或者说不承载真实的“事件和实存”内容的话语叙事又是空洞的、虚无的和缺乏说服力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8]这一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奠定了基本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始终重视讲事实,只有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实,才能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具有话语叙事内容的真实性特征,它所展现的是中国的真实事例、讲述的是根植中国大地的真实故事、传递的是深蕴于话语叙事背后的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真实是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不断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信度的重要基础。话语叙事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它以其特殊的符号系统表征和记录着话语叙事的意义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绝非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个体纯粹思想的产物,而是根源于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其叙事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质料”。作为“认识中国”“解释中国”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叙事内容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152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叙事立足变化着的实际,客观真实地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内容的真实性特征,还大力提升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容的可信度。

(三)话语叙事主题的时代性

话语叙事主题的时代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主题始终聚焦时代发展的巨大变化,不仅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叙事体系的基本精神进行深度阐发,而且紧扣时代主题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新鲜活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立足时代发展的新问题进行话语更新,对“时代之问”作出属于中国的回应;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新的历史和时代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有叙事主题进行深度阐发,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主题的时代性特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发展逻辑来看,在当代中国,我们一方面要紧扣时代主题进行思想理论创新和话语更新,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新鲜活力;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着力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基本词汇、基本表达、基本精神,并结合新的历史和時代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度阐发,是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切不可舍本求末,盲目地追捧新词、丢弃老话。[9]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不仅向世界描绘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和历史性飞跃图景,更通过对时代主题的回应加强了与世界的沟通和联系,以全新的现代化方式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如何及时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至关重要。作为对时代主题的一种理论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时代主题作出了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一系列回应,发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声,持续消除了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责和污蔑,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正向力量和积极作用。

(四)话语叙事方式的多样性

话语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方式是多样的,它能通过观之有形、叙之有物、触之有感的多元形式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传递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借助主流意识形态“以言行事”力量来感染人、引领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构成了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理论制度、大政方针的重要方式,是党和国家意图得以感知的重要途径,具有话语叙事方式的多样性特征。通过多种叙事方式实现对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的精准呈现和有效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体系构建始终关注的重要命题。形式多样的话语叙事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叙事需要,将“大而精”“小而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生动展现出来,更好地“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需要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表述,更需要新的元素、新的呈现、新的方式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叙事着力改变生硬老旧的话语叙事方式,创造出许多文艺作品和鲜活形象,让世界能够广泛看到中国的故事、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在用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表达人民关切的多重维度中,将更多具有中国温度、中国力度、中国态度的中国故事生动表达出来,使其超越了传统话语叙事文本的单向度模式,增强了话语叙事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厚度。随着符号叙事、图像叙事的多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摆脱了简单机械的传统叙事方式,开始以更多样的方式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生活生动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和日常关切,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多样性方式,使时间和空间上相隔万里的叙事者与叙事对象紧密相连,使言说者和受话方“跨国界”“跨语言”交流对话,使话语叙事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和意义系统更具亲和力和实效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实践理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本质上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阐释和叙述,其建构“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7]134。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现实优化应当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在话语叙事导向、话语叙事内容、话语叙事形象、话语叙事方式等方面作出整体思考和系统探索,以中国的视野展开反映人民呼声、回应时代课题、满载中国特色的话语叙事,向世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基础上站在人类的高度考量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在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加强沟通联系、创新叙事方式的过程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切实“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指向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和重要事件,其话语表达在一定意义上阐释了其背后所受知识、文化和价值影响的叙事意涵,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话语叙事主体所处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具体表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0]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理想意图”和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在话语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理论阐释和具体实践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信任,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人民群众、走近人民群众,才能使人民群众在相关的话语叙事中体悟到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国之兴衰、感知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领略到人类璀璨文明的发展过程。此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要充分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具体实践中,鼓励其以个体叙事的视角将我国发展状况、社会面貌和世界贡献,以图像、声音、文字等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飞入世界大家庭的“寻常百姓家”,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凝练真实立体全面的叙事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指向“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7]152,其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反映了人民群众鲜活真实的现实生活过程,体现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令人民群众信服的话语,积淀了一定的叙事基础和话语影响力。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假、大、空”成为一些地方意识形态宣传的代名词被人们所诟病,在突发事件和危急情况下话语叙事的“陈旧过时”“模糊混乱”等现象导致话语叙事说服力不足、战斗力不强等困境。“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叙事内容真实可靠、立体全面的重要性。融入生活、书写生活才能使人亲近,讲道理、摆事实才能使人相信。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应当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凝练真实立体全面的叙事内容,在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及时揭露和驳斥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和叙事,在论辩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真实性和公信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话语叙事的影响力和形象塑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不仅是表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宣介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通过讲故事的策略和方式传播我国的主流文化,在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形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文化形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文化影响力和形象塑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反映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的发展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离开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中国大地、紧跟时代潮流、植根人民生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树立守正创新意识,持续设计精准有效的叙事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要通过精准有效的叙事方式实现。从话语叙事的现实境遇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怎么说?怎么传?”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持续设计精准有效的叙事方式,把握好话语叙事的“时”“度”“效”,努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新局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要选择好的叙说方式,选择合宜的叙事方法去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要掌握话语叙事主动权,发挥叙事者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与发明多元的叙事方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化为有声有色的鲜活形象。应当注意的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表达方式,不能采用逻辑混乱、含糊不清的词句,不能采用老生常谈、使人厌听的语句,不能采用“毫无热情的轻蔑的语调”,也不能只顾“辞藻的华丽”而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持续优化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解决话语式微、叙事力弱、影响力不强、吸引力不够等问题的新举措新方式新办法,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的特色与效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光明日报,2021-06-02(1).

[3]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光明日报,2021-01-12(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1-07-02(2).

[6]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N].光明日报,2020-01-22(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光明日报,2016-02-20(1).

[9]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9.

[10]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21-04-21(1).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Narrative of Socialist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trinsic Meaning,Basic Featur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Wang Dandan,Zhang Guoqi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narrative of socialist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ssentially an interpretation and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road,Chinese theory,Chinese system and Chinese culture. This narrative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o interpret Chinese practice with Chinese theory,contains the logic of the reality to sublimate Chinese theory with Chinese practice,and highligh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xpressing people's concerns with Chinese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the socialist discourse narrativ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esents the people's natur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course narrative,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 of the discourse narrative,the contemporaneity of the discourse narrative theme,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discourse narrative method.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socialist discourse narrativ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people first,highlight the people-centered narrative orientation;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condense realistic,three-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content;adher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stance,shape a credible,respectable and lovable narrative image; establish a sense of righteousness and innovation,and continue to design accurate and effective narrative methods for helping to tell a good Chinese story,spreading the Chinese voice and presenting a good image of China.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iscourse narrative;image of China

責任编辑:陈正源 刘有祥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