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2016-12-23孙小惠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中国形象

摘 要:历史发展会对文学作品的基调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大正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日本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日本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大日本帝国的建立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东方主义”视角成为大正日本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方向,同时也成为日本霸占其他亚洲国家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东方主义;大正日本文学;中国形象;文本幻想

作者简介:孙小惠(198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教育、日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1

1868年的明治维新让当时的日本迅速地成为亚洲第一强国,20世纪初期,日本对西方近现代理性科学文明的发展顶礼膜拜,并且对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朝鲜半岛、中国和东南亚开始侵略扩张,凭借着强势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日本霸占着当时亚洲的话语体系,日本成为亚洲的“西方”,这就是东方主义诞生的主要历史渊源,而真正促使大正日本文学东方主义形成的,则是大正年代的日本青年作家对异国情调的追寻,一味地追求欧化,将自身视为西方人则是日本文学作品东方主义视角固定的重要原因。

一、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中国

日本文学者受到历史条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的脱离地域东方的约束,将文学作品创作的东方舞台集中在中国,中国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广袤无垠的土地以及与日本适当的距离成为大正日本文学中“原始东方”重要素材,中国也因此成为大正日本文学作家普遍关注的“东方文化异国主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量的日本文学创作者来到中国寻找他们思想意识当中的远古神秘、异国浪漫。在当时大正日本文学创作者的眼中,当时的中国是浪漫、美丽、落后的,他们带着西方殖民者的眼光看到中国的败墙颓垣、幽静暗夜,同时也看到了所谓的未来臣服于自身的地方。这是由于大正时期日本文学创作者想象中与眼睛看到的实际中中国的巨大差距,形成了“日本人与自己真正理解的汉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极大裂痕之时的最后一代人”,大正日本文学创作者用自身的观念、方式去理解中国,例如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和佐藤春夫等,他们用自身的西方浪漫主义情怀来吸收、理解中国的汉文化,形成自身的认知,并且将其表现在文学作品当中。同时,赞美和蔑视并存也是大正日本文学作品对中国独特“东方主义”理解认知的一个主要特点。

二、大正日本文学对中国“东方主义”的书写

日本大正时期时间内,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败、颓废、古老、原始、神秘,为日本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正日本文学创作者在中国寻找、描述这浪漫、神奇的故事,又享受着殖民者的优越感。在这种轻微矛盾心理的影响下,大正日本文学对中国这个亚洲古国进行了丰富的书写。

首先,大正日本文学作家将中国荒废的历史城墙、民歌舞姬的轻歌曼舞都写在了他们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感受当中。当然,在这些感受当中加入了他们大量的自我想象,形成了文本中国的幻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描写只是大正日本文学创作者对文本中国形象的一种反复述说和印证,这在文学作品表现当中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如谷崎润一郎的《秦淮之夜》、《西湖之月》和佐藤春夫的《南方纪行》中就引用了大量的中国经典文本。

其次,大正日本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疆域辽阔和壮丽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通过自然条件的描写赋予了东方主义的神秘、质朴色彩,同时也营造了东方主义落后、愚钝的错觉。这在大正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多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将中国的壮丽河山作为舞台,加上他们自身的浪漫主义情怀,营造了丰富的浪漫作品。例如谷崎润一郎的《人鱼的叹息》、《麒麟》、《鹤唳》和佐藤春夫的《鹭江的月明》、芥川龙之介的《湖南之扇》等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中国被想象成浪漫、唯美、传奇的大地,日本文学创造者的想象力得到尽情地挥洒,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从某个方面来说,这只是大正文学作家霸占地位话语体系所构造出来的东方幻象而已。

最后,大正日本文学中还体现了他们作为殖民者的优越感,对东方主义的中国充满了歧视和偏见,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夸大了中国的贫困、愚昧、疾病,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中国的乞丐或者是苦力,而且对绅士的描述也是带有一定的讽刺和嘲讽意味的,通过这种带有优越感的描述,大正日本文学作家们似乎找到了将中国定位为近代文明之外区域的理由,同时也为他们心安理得的寻找心灵故园和浪漫热土寻找理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正日本文学作家对当时中国的苦难现实选择视而不见,他们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只是在不断地回想尘封已久的往昔美好和辉煌。但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不断进步,大正日本文学作家想象中美好逐渐被现实所取代,没有了实际存在的支持,大正日本文学走向了自然的消亡。

结语:

大正日本文学的出现有着是随着特殊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也出现的,中国作为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视角,是大正日本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但是随着现实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交错,在失去实际支持的大正日本文学最终走向了消亡。

参考文献:

[1]李雁南.试论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65+158-159.

[2]段继绪.大正日本文学为重点的东方主义色彩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4):57-58.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中国形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后殖民语境下的欧美鲁迅研究与误读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从“蝴蝶之死”中审视东方主义者的胜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