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教学设计

2023-09-14贵州师范大学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文/贵州师范大学 万 帅

一、教学资源分析

(一)解读课标,指引方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在进行“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的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新课标,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二)重视文本,分析教材

1. 本框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上承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关知识,下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够理解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加深对第四课“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知识的理解,也为接下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知识基础。

2. 本框内容结构:本框教材下设两目,第一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阐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权力的来源、性质、地位和职权;第二目“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阐述了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法律地位、权利和责任。

(三)学情分析,因“情”施教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阅读各种新闻媒体报道和亲身经历,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有了生活体验。但人民代表大会与学生的生活关联性不是很强,对其地位、职权以及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等学生还模糊不清、容易混淆。

二、培养素养,锁定教学目标

1. 结合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实例,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深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感悟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聚焦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议程,运用实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以及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了解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明确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理解人民和人大代表的关系,增强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

三、明确教学重难点

(一)突出重点

1. 教学重点: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

2. 明确依据:这是本框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二)突破难点

1. 教学难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2. 明确依据: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四、选择教法学法:教师引导,以学生为本

(一)教法

本框教学内容设置了许多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要引发他们自主思考,所以激疑探究非常必要;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课程资源,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本课内容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学法

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知识网络;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

1.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2.列举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实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设计意图】利用好、挖掘好教材文本、图片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样导入新课既可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有利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验收预习结果

课前分为四个学习互助小组:一组(通过教材和网络等查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二组(通过书籍和网络搜集申纪兰的事迹)、三组(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议程)、四组(通过家长、网络了解我市的市人大代表及其拥有的职权)。

【设计意图】学生方面,方便学生自主预习、梳理教材,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本课容量大、基础知识点琐碎的问题;教师方面,在课堂上抽查提问学生,可为接下来的重点问题探究提供教学空间,可以更好地掌握学情,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三)重点问题探究

议题一: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探究问题一: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

探究问题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并分析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和导图,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大》片段,追溯历史,回望人大历程;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展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导图。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第45页内容、观看视频和搜集资料进行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问题一由第一组学生作答,其他小组补充。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其明确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由此深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领悟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议题二:人民代表大会如何行使职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探究问题一:结合课前查找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议程,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并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探究问题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及审议过程之后,谈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教师活动:在环节一中,给每个组发放印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导图”的资料卡片;在环节二中,用图片形式展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决议的过程;在环节三中,展示案例——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第46页和第47页的内容,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活动:由第三组和第四组学生对探究问题一、二分别作答。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教学知识点,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丰富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体会人民代表大会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议题三:人大代表为何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探究问题一:结合材料,探究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分析人大代表为何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探究问题二:假如将来你成为人大代表,你将如何履职为民呢?

教师活动:在环节一中,播放视频资料《我是人大代表,我为人民履职》;在环节二中,展示“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导图;在环节三中,播放视频《人民代表习近平》《人民的代表》。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展开探究,明确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

学生活动:第二组学生上台围绕申纪兰事迹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教材第48页和49页内容,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展望未来,畅想自己成为人大代表后事业的创新发展,并安排每组学生以“假如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为题演出小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六、教学反思总结:推陈出新,边做边思

(一)本课亮点

1. 教学主线清晰:本节课以历史、现实、未来为主线,围绕课题展开三个议题活动,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 情境创设合理:本节课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鼓舞学生探寻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制度自信。

3. 探究问题有效:本课在每一个议题活动中,都提出具体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他们互动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了让学生提升自我的舞台。

(二)授课后的困惑和思考

新课标中的理念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表达,因此本节课只是初步尝试改变单一教授知识点而做的课堂教学设计,但如何将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和当今社情民情有机结合,还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逾期清税情形下纳税人复议权的行使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推迟召开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党员应如何行使党员权利?
论FRAND原则对标准必要专利权行使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