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说20年:“八八战略”在杭州

2023-09-14吴槐庆

杭州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全市杭州发展

吴槐庆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通过深入调研、深邃思考,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全面把握浙江省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20年来,杭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化“八八战略”生动实践。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杭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扎实开局,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出坚实步伐,“杭州之窗”演绎了“八八战略”引领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蝶变。

坚持体制机制引领

“活力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城市能级持续提升。

综合实力不断跃升。2003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从千亿级起步,坚持高质量发展引领,不断上台阶。2015年首次突破万亿元,2022年达到18753亿元,为2002年的10.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高于全国、全省1.3和0.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四(仅次于广州、成都、武汉)、副省级城市第五(次于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人均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84万元增加到15.26万元,达到富裕国家水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451亿元,年均增长15.2%,地方财力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仅次于深圳。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杭州市民营经济持续做优做强做大。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1433亿元,占GDP的61%,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增速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1.2个百分点,其中新十年年均增长8.4%,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柱。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2022年,民营企业出口3689亿元,占全市出口的71.8%,其中新十年比重提高15.2个百分点。41家企业入选“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

市场主体扩容提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等系列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67.8万家,其中私营企业80万户,个体工商户79.6万户,分别是2003年的11.6倍和3.9倍,新十年增加57.5万户和46.8万户。2022年,全市上市企业数达到283家,比2003年增加262家,其中新十年增加165家,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稳居全国城市第4位。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显示,杭州市小微企业活力指数持续位居全省首位。

放大独特区位优势

“开放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牢牢把握G20峰会、亚运会举办契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交流,唱好杭甬“双城记”,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杭州紧紧把握我国加入WTO契机,202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138亿美元(7565亿元),其中出口774亿美元(5141亿元),分别为2002年的8.7倍和9.1倍,年均增长11.4%和11.7%。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2022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54亿美元,占出口的32.8%。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跨境电商平台,规模以上跨境电商企业832家,跨境电子商务构筑外贸高质量发展新支撑。2022年,杭州跨境电商出口额148.3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达19.2%。服务贸易份额继续提升。出口额达169.9亿美元,占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成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2022年杭州全球化城市指数位列全球第79位,比2016年提高36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仅次于北上广深。

区域联动融合发展。2007年,杭州都市圈建设正式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都市圈扩容提质增加衢州、黄山两市,竞争力继续提升。2022年,杭州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698亿元,出口总量13774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3%和5.7%,人口经济活力居全国主要都市圈前列,成为长三角的金南翼。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成长壮大。2011年,杭州提出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十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原有产业基础上,2014年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2018年,提出建设中国数字經济第一城,数字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076亿元,占全省的5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1%,比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4%,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5.9个百分点。

产业层次调整递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产业,在一增一减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优化调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775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4922亿元,年均增长8.7%,制造业基础更加扎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高新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87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4.6%,占比较2016年提升17.4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81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9.4%,占比较2016年下降6.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稳步推进,“电子商务之都”“快递之都”享誉海内外,服务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772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12787亿元,年均增长11.5%,服务业占GDP比重从42.9%调整为68.2%,其中新十年占比提高13.4个百分点。

产业生态优化升级。2019年,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将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之一,通过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来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2022年提出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产业发展步入由“链”到“圈”的发展新阶段。2022年,全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实现营业收入超万亿元,达16553亿元,增长4.9%,为杭州打造现代化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推进城乡全面发展

“幸福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区域深度融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富共享的幸福之路。

居民收支大幅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11778元增至2022年的770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242元增至45183元,其中新十年年均分别增长7.6%和9.0%。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2年的9215元提高至2022年的5033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3957元提高至31980元,其中新十年年均分别增长6.1%和8.1%。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数量从1.4台增至2013年的40.2台,党的十八大以后逐步普及,2022年增至68.9台。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2003年以来,杭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促进农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锚定推进城乡共富跑道,以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为抓手,创新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职业经理人等乡村经营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2022年,累计培育强村公司500家,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030”目标全面完成,高标准开展扶贫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大力培育乡村优势产业,2022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9.7%。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0%,比2005年提高17.4个百分点。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1,为全国最为均衡的区域之一,小于全国(2.45),全省(1.9),比2002年缩小0.5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城乡交通、医疗、教育加快融合。构建“市域融合、城乡一体”公交体系,2022年人口覆盖率达到93.36%,城乡一体化率达到97%,高铁“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市统一,保障水平全省领先。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西部区县(市)屬公办普通高中名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深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向西部区县(市)辐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美丽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美丽杭州”建设,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更加彰显。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专项行动。2022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区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连续6年获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83.3%,比2013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开展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居全国大型城市第3位,“无废指数”居全省第一。

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单位产出能耗稳步下降,单位GDP能耗由2008年0.75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2022年的0.25吨标准煤/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碳排放监测试点。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累计认定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培育打造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9家。

统筹区县协调发展

“均衡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产业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具有杭州特色的区域协同发展之路。

区县协作不断深化。2011年,区县(市)协作启动以来,杭州始终坚持大统筹、大协作理念,统筹资金、资源、项目,在产业发展、经贸互动、人才交流、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引导区县(市)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拱墅区与临安区通过投资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两地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区内杭氧、杭叉等重点工业企业转移至临安发展,使临安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升级,同时也为拱墅区的转型升级腾出了发展空间。淳安县和上城区建立协作关系以来,两地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协作、消薄增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等重点,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实施区县协作项目38个、镇街协作项目5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3个,到位协作资金2.17亿元,有力推动了淳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较快发展。西部山区是杭州大都市的战略纵深,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年来,淳安抢抓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水产业,水饮料企业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桐庐加快发展快递物流产业,依靠“三通一达”等企业发源地优势,加快完善快递物流产业链体系,强势推进产业回归。建德加快提升化工、水泥建材、水产业、橡塑及金属制品等四大传统产业,助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淳安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70亿元,桐庐地区生产总值从63.2亿元增加到431亿元,建德地区生产总值从70.3亿元增加到434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8.8%、9.7%和9.0%。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数智杭州”建设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充分发挥软硬环境优势,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围绕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加快推动简政放权,强化数字赋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面拓展特大城市发展格局,行政区划有序调整,2015年、2017年富阳、临安相继正式撤市设区,2021年对主城区优化调整,市区面积扩大至8289平方公里。交通枢纽加速形成。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网、地铁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2022年,萧山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243条,通航城市达157个。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6642公里,高等级公路3386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加10082公里和2050公里。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12年第一条轨道建成运营以来,至2022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16公里,居全国城市第6,客运总量达9.6亿人次。

智慧城市迭代升级。系统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城市大脑创新城市治理,成功打造了全国城市数字治理典型范本。首推“企业上云”,首创“健康码”,“亲清在线”实现惠企政策“秒兑”,诞生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和5G网络覆盖最佳城市。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持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努力营造一流的政务服务、投资贸易、产业发展等优质环境,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杭州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一。

提升城市文化实力

“人文杭州”建設不断深化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科教文化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谱写了杭州人文发展新篇章。

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2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75%,比2003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十年提高0.79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208亿元,是2002年的77.5倍,新十年年均增长17.9%。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专利授权12.1万件,是2002年的86.6倍,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达1061亿元,是2002年的34.6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全社会人才资源总量超300万人,人才资源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超30%。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20年来,杭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入选首批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地区。高等教育再上台阶,全市高等学校由2002年的34所增加至2022年的40所,在校学生由22.4万人增加至61.4万人,其中新十年增加14.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1.6%,比2002年提高41.6个百分点,新十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4年、2019年,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开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城市新地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年来,杭州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2022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含省)13个,公共图书馆(含省)13个,剧场(含省)11个,博物馆、纪念馆83个,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全市杭州发展
杭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