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育人:在阅读与鉴赏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3-09-13江苏省南京市潭桥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江苏省南京市潭桥小学 王 蕾

一、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内涵与意义

家国情怀是与家和国相关的情感,是一种朴素的希望与寄托,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家国情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家庭仁和的向往,对祖国深切的热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西风新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末”道出的是浓厚的思乡之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的是炽烈的爱国之情。

家国情怀在每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国情怀都彰显着时代性、传承性与民族性。对于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培育重在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素养,这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需要,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语文新课标提出,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与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可见,家国情怀的培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及民族复兴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培育家国情怀的方式有很多,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在阅读与鉴赏中体会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是引导学生感知与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最为直接、最为有效、最具内涵的途径。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可能性;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为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必要性。

(一)学科特点:以文化人,培育家国情怀的应然诉求

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及奠基作用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在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急需熟悉并掌握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梳理教材遴选篇目,深入了解教材的选编意图,重视语文对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优势,语文课程理应担当起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重任。

(二)教材特点:文以载道,培育家国情怀的有效载体

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写紧扣语文新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真研读统编版语文教材,发现其中增添了不少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内容。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笔者根据不同年段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从主题而言,家国情怀主旨的课文内容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乡土情怀”“自然世界”“热爱祖国”“自我修养”“亲情孝道”“关心世界”几类;从文体而言,体裁风格多样,诗歌、散文、说明文、民间故事、记叙文都是家国情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材内容角度看,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与家国情怀主题相关的插图有近200幅。教材是最好的抓手,由此可见,载道之文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最为有效的载体。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策略探析

语文课堂是构建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课堂是阵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增强家国意识,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以文本为核心,以文润德、揆情度理,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在阅读与鉴赏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文以润德,在语境中涵养家国情怀

“涵养”一词意为“滋润养育;培养”。家国情怀的涵养不是空洞的情感堆砌,披文入情方可在语境中感受“文以润德”。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指向家国情怀的培育。从单元导语中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到四篇选文,再到习作及语文园地,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例,本文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毁灭带来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决心与志向。课后习题中问及: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在语境中理解文章的情感落脚点,需要读懂作者“一扬一抑,一美一毁”这一富有张力的表达情感的手法。“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从文章题目开始,作者即精心布局。“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题中,作者的情感落脚在“毁灭”一词上,当教师引领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感受昔日圆明园精妙的布局、宏伟的建筑及珍贵的文化之美时,学生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样朴素却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源于教师在文本语境下与学生的共情,并落实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在这样的涵泳诵读与表达交流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正因为濡染语境中蕴含的情感,对比就愈发强烈:如此庞大的、壮观的、拥有无数珍宝的万园之园,竟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毁于侵略者之手,由此披文入情。学生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侵入”“闯进”“凡是”“统统”“掠走”等词准确写出的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反复读,悲痛与愤慨之情便自然流淌在声声朗读中,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二)揆情度理,在情境中浸润家国情怀

如何在语文教学的情境中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教师需精准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本主旨。其次,教师不能仅站在读者角度去触摸文本的温度,揭示人文底色,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增进情感共鸣,通过情境的创设,在帆过无痕却有迹可循的情境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情境创设是教育创造的重要一环,如何创造?何时介入?需要教师揆情度理,做到“情动而辞发”。

《父爱之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本单元的人文要素: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当我们走进文本,贴着儿童的世界去感知、理解文本时,不难发现,吴冠中先生的这篇回忆性散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对故土的追忆与思恋。然而,因为文本语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距离,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收集了本班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与父亲相处的一些温馨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平日里难以觉察到的父爱。当熟悉的画面在屏幕中呈现,当《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时,学生对父亲、对家的情感自然溢在心间。再比如,文题中的“父爱之舟”既指渔船,也指父亲的爱,两者融为一体,令人感动不已。然而,这样细腻的情感寓意是学生难以捕捉的,因此,教师创设情境,相机出示吴冠中的画作及其作品中的文字:父亲早已离去,小船也不见踪影。然而,父亲的背影、亲切的小船却频频入梦,作为纪念,忘却的或永远的纪念! 当学生看着每一幅画作中或静止或漂动的小船时,就能更加真切地在情境中理解吴冠中先生对父亲、对家乡的小船、对家乡的思恋,更能理解父爱如山,无声却有力,父爱是情,温暖又朴素的情。学生的家国情怀便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得以涵养。文本中“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所饱含的真挚的家国情怀,就在教师与学生的揆情度理之中得以培育。

(三)言以传情,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之后设置了小练笔、选做题等练习。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也是紧扣文本主旨和单元人文主题进行编排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再度深化,对文本情感的再度升华。教材中部分的“阅读链接”内容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阅读链接”拓展了《七子之歌》与《和平宣言》节选内容,在这一拓展阅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的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体会情感的相似之处,由此不难发现:两者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呼唤,同时也表达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恨。教师可以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后,结合“阅读链接”,再次整合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加强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同时,这样的延展可以由文本的语文空间走向生活中的大语文,从课内走向课外。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家国情怀”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4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既可以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推荐同主旨的主题故事或整本书阅读、开展“讲述家国故事,记住那些闪亮的名字”主题演讲活动,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育,定可助力学生生成家国情怀意识,丰富家国情怀内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且应做的就是贴合学生的思维品质,紧扣文本的主旨,以课堂为阵地,以生活为源头,以历史为借鉴,以传承为使命,以仁爱之心在学科育人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阅读与鉴赏中培育时代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略谈“家国情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