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与表达”学业质量提升,亟待实现的三大改变

2023-09-13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胡元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段语文课学业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胡元华

一、课标的指引与研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其中,语文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则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学生到底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是既定的、可以描绘的,也是必须逐步提升的。

以语文课标中“交流与表达”的学段教学目标为例,小学阶段写作教学低效,甚至是反效的现象,相对常见。究其原因,与在教学中缺乏从“学业质量”角度回望过程、靶定方向有关。其实,语文课标中学业质量部分在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方面早有具体刻画,如“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能用多种媒介方式表达交流”“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即便要求明晰,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依然明显,可见他们对这些要求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到位。同时,有些要求执行起来,并非想象中那样轻而易举。如“能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调查,从多方面获取活动各阶段的材料,并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记录学习活动过程,表达参与活动的感受”,此处的“获取材料”“多种方式记录”“有条理地表达”等,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二、问题的分析与探因

回想学生一年级入学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表达有着由内而外的天然欲望。到小学毕业时,不少学生变得畏惧作文、厌烦作文。除了在考试时被迫杜撰华丽的作文外,日常与作文绝缘。而所得的高分作文,恰好构成对写作的嘲讽——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辞藻,生硬套用的技法,叠加上高大的思想。作文成为可以“加工速成的产品”。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课标提倡学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要主动丰富自己的见闻,还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就是将这些见闻、感受如实地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分享出去。然而,真正具备如此写作情态的学生不多,达到这样能力的学生很少。是否达标,不是看字数,更不是看“作”出来的“文”的结果,还需要关注写作过程,顾及写作心理,考量对写作的意识、态度、习惯。

要想达到学业质量标准,必须在“终极检测”到来之前,主动进行思考与改变。教学行为的校正,应延伸到之前的教学和开启的阶段。教师的执教理念和行为,也须有所改变。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的约翰·海蒂教授在《看得见的学习》一书中分析了涵盖2.4亿名学生、超过5万个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比较了影响学生成就的各类因素,发现对学生成就帮助最大的四种因素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清晰、及时的反馈;建立融洽的关系;对学生保持高期待;教授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

将这四大因素与写作教学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在过往的意识和行为中,正在“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关于及时反馈,学生每学期写8篇单元作文,每一篇从提交到教师批改发回,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当作文发还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都忘记自己曾经写下了什么,只是关注着评分栏上的“优”“良”等级以及生冷的评价语,这样显然反馈不及时,不产生效果。再如,关于关系的建立,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建立起来的很可能是“对立”的关系。教师不断强调“要写好作文”“写作文很重要”,不断告诫学生,学生则越来越感到畏惧、为难,师生关系因写作而变得紧张。与此同时,倘若教师开始对学生的写作提升失去信心,不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当,这些也都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必须承认,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努力尝试提升教学技能,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改良效果。例如,尝试不实施过程性教学,仅在写作后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尝试在写作开始前给予过细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按要求写成……但这些与写作教学相悖的做法,带来的是喧闹的乱象,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三、指向学业质量提升的行动校正

如何做,才能促进学业质量提升,确保学生在写作学习中不断进步?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改变。

(一)依据课标精神,立即改变

最简单但同时又是最艰难的改变是进行“当堂教写”。根据语文课标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这就意味着应将所有的单元作文在课内完成,写作教学应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承担起语文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不能以“布置任务周末回家写”来代替。

教师要在写作教学“进行时”,伴随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学。在写作前予以组织互动、头脑风暴;在写作中予以关注、指导;在写作后进行师生互动,把握目标,调整写作方向,收获写作提升。只有师生都在写作全过程中共同参与,教师才能够给予学生清晰、及时的反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商讨如何确定中心;确定中心之后,怎样写,可以分步骤进行。例如,明确中心后,选择什么素材集中凸显中心,有利于表现中心;哪些内容予以详写,详写时怎样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展示,让中心意思得以凸显;如何增补相关内容,实现对中心的围绕。这些过程的指导,不仅在单个段落写作中可以进行,在全篇写作布局中也需要辅助。如果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操作,等于放任学生自由,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按指令去写,展示的是原有的水平,而只有教师的介入与伴随,才能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方法、技能与策略,实现认知提升。

(二)依据学科本质,科学改变

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不能盲目发力。改变,从主动研究每一篇习作的“教学点”开始,即每一次习作教学不以“写出一篇作文”为目的,而是以“获取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为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流程,搭建支架,实时评估,切实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方法。从长远看,这样的改变有助于不同学段的衔接,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小学阶段的写作能力系统。

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说明性文章写作,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四种常用的说明方法,更重要的是结合选定的说明对象,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方法,恰当表达,让对象更加明确,达到“说明白了为好”的效果。同时这一单元还强调“借助资料”进行说明。因此,教师在课前就应进入指导,提示学生收集资料;在写作过程中,强调筛选融入资料;写作后比对资料运用的效果,从而让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丰富、更全面。

科学的教学体现在能根据语文课标的指导意见,实施过程性评价,予以及时反馈。学生当堂写作文,教师才能结合教学过程予以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前提就是学习发生在当下,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学习场域,评价才能够及时嵌入学习过程中。评价与之前的“教学点”形成呼应,所教即所评。鲜活的片段写就,教师即刻组织师生互动,围绕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估,而不是泛泛地说“写得真棒”“词语真美”等。

如说明性文章。当学生使用列数字进行说明时,如果未经测量就使用了准确的数据,教师可提醒其评估“是否恰当”。经过对习作例文《鲸》中具体案例的回顾、讨论,学生能谨慎使用准确的数字。在未经测量时,可以在表达中增加“大约”“估计”等词语,让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好地发挥表达效果。这一写作细节的点评,必须在当下进行,学生才会更有感受。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自己修改,并能与同伴交换修改。这样,当堂指导才能实现“写完就改,改完就评,评完再改”,充分发挥同伴作用,实现互改能力提升的同时,让“教、学、评”三者得以一致性推进。过程性评价带来的及时反馈效果,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当场可见。

(三)依据发展规律,逐步改变

学业质量的描绘,分学段进行;写作教学的提升,不同学段也有不同的目标。教师要更多关注并研究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逐步推进。同时,写作进步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它也有着自身可以遵循的渐进变化过程。

例如,通过梳理语文课标可知,“听”与“说”的能力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强调认真听,能复述大意;第二学段强调认真倾听,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强调认真、耐心、抓要点倾听,简要转述。可见,注重听说能力确实是一以贯之的,但也讲究循序渐进。又如语文课标中非常重视观察能力,第一学段强调留心周围事物,建立一种观察的条件反射;第二学段强调观察周围的世界,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第三学段强调观察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意识、能力的升级。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师应认清写作提升的层级,对学生保持期待,看到学生的进步。做到了这一点,师生关系自然融洽,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写作目的梳理为证。在该册写作目标中多次提及“写清楚”。如第一单元“推荐一个好地方”中,让学生写清楚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在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中,让学生写清楚让家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中,写清楚自己的观察所得;在第五单元“生活万花筒”中,要求写清楚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顺序写清楚;第六单元“记一次游戏”,要求将游戏过程写清楚……可见,“写清楚”这一能力要求在整个四年级是不断予以巩固的。每一次写作,都有不同的着力点。有的着重于清楚的顺序,有的着重于看到、听到、想到的清楚过程,有的着重于清楚的语言表达,有的着重于清楚的构思。如第四单元的“我和 过一天”以及第八单元的“我的心儿怦怦跳”,都要求先想清楚,之后再写清楚。到了第三学段,这一要求又升级为“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写作能力在进步的序列中、在提升的层级中获得。教师应结合不同的阶段,保有对学生不同的期待,并教授给学生必需的技能和策略,辅助学生达成目标。

语文课标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结束阶段,为“学习的最终状态”做了描绘与刻画,这正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的重要依据,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小学阶段的“交流与表达”的教学目标实现,更需要从质量规约、回望教学过程,实施科学的改进。期待这一改进,能为学生带来实际的效果,能让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学段语文课学业
艰苦的学业
可怕的语文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语文课里挣分忙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