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

2023-09-12程志刚蔡川行钟秀英高云龙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抚州34409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5期
关键词:脑室血肿内镜

程志刚 蔡川行 钟秀英 高云龙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 抚州 344099)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辅助下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室出血病例共计60例为观察对象,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3D打印技术辅助下神经内镜治疗)与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指标,评估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血肿廓清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ADL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并发症总例数比较观察组更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室出血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神经内镜治疗,在减轻手术创伤、提升血肿清除效果方面效果突出,可增强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为临床常见危急重症,脑室出血主要指的是血液破入脑室的现象,多继发于动脉瘤、自发性脑出血后,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病死率在60%~90%,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因素[1]。脑室出血患者多伴随血肿,因此以往临床多强调通过脑室外引流术将颅内血肿予以有效清除,实现疾病缓解,但手术常伴随一定的创伤,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患者预后较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近年来神经内镜手术在脑室出血治疗中得以应用,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对手术医师操作水平及临床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穿刺点选择及角度、深度方面,容易出现偏差[2]。基于此,研究引入3D打印技术,其通过3D模型构建,能够提升神经内镜治疗的精准性,为探究其应用效果,本研究收集60例本院脑室出血病例,对比不同方案的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脑室出血患者均来源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利用SPSS 23.0版软件计算生成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例数均为30例的两组。观察组:16例男、14例女,年龄25~74岁,平均(57.59±6.32)岁,体重43~73kg,平均(60.28±5.68)kg;其中Ⅰ型11例,Ⅱ型14例,Ⅲ型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75岁,平均(58.31±6.57)岁;体重44~71kg,平均(60.52±5.72)kg;其中Ⅰ型12例,Ⅱ型15例,Ⅲ型3例。两组有可比性(P>0.05)。患者及家属被告知研究目的及注意事项,加入研究均自愿,医学伦理委员会对研究申请资料及方案进行审核,表示许可。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颅脑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3D-CTA检查确诊为脑室出血[3];②年龄18~75岁;③符合手术指征;④资料齐全,无重大器质性疾病;⑤可收集到患者完整的临床检查资料;⑥发病前无外伤病史。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存在异常;②精神科疾病者;③伴随癌症疾病者;④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⑤免疫功能异常或凝血障碍;⑥脑疝晚期患者;⑦存在手术禁忌证或对治疗方案不耐受者。剔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者;②手术失败或中转其他类型手术患者;③患者中途自愿退出者。

1.2 方法

观察组: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神经内镜治疗。①建立3D模型。术前所有患者均予以头颅CT诊断检查,在Mimics软件中导入获得的DICOM数据,进而得到具有可视化效果的三维虚拟模型。对模型的灰度阈值作出相应的调节,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将颅骨、脑组织以及血肿等进行重建。在软件系统的辅助作用下,明确穿刺点位置,选择恰当的穿刺路径,并掌握穿刺深度。在选择穿刺路径时,尽可能选择直径最大位置投影,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尤其是侧裂区域。在进行3D手术导板与导管模型构建时,可采用布尔运算,提高模型设计精准度,然后在3D打印机中导入模型,经过打印最终成型。对3D模型贴合情况进行检查,验证导孔与导槽的精准度。核实患者信息,将3D打印模型在低温下实施消毒处理,然后封装留作手术备用。②手术方案。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在患者头面部妥善放置3D模型,确保紧密贴合,结合模型提前设计的穿刺点,在该位置行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后采用“十字形”法将硬脑膜切开,并向周围外翻。由3D模板手术导管进行引导,并依据计算所得的穿刺深度及入路方式实施穿刺操作。完成穿刺后,将透明工作鞘置入,并将穿刺器拔除,顺着工作鞘伸入神经内镜。为便于观察可以不断调整、旋转神经内镜角度,获得清晰的视野,然后在吸引器作用下将血肿吸除。在该操作过程中应做好止血处理,完成血肿清除后,对血液腔予以清洗,术后留置引流管。取出神经内镜与工作鞘,将硬脑膜缝合,复位骨瓣,对头皮常规缝合。

对照组:手术方案为常规脑室外穿刺引流。麻醉方式同观察组,穿刺点选择单侧或双侧侧脑室额角,即距离冠状缝前3cm、中线旁2.5cm位置,实施颅骨钻孔,骨窗以1.5cm为宜,将引流管放置于双侧侧脑室外,十字法将硬脑膜切开。术中无需刻意进行抽吸操作,完成手术后,保留引流管。术后辅助以尿激酶给药,4万U/次,2次/d,经脑室外引流管注入,夹闭2h可放开。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登记患者手术涉及的相关指标,并进行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两个时间段,随访有无并发症发生,做好相应的记录。①预后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为1~5分,1分代表患者死亡;2分:患者无意识,为植物人状态,仅能够睁眼;3分:残疾重度,意识恢复,但无法自理,需要完全照护;4分:遗留残疾,但程度轻,患者基本能够自理生活,但从事活动与工作需要协助完成;5分:术后恢复情况较好,仅伴随轻微的缺陷,能够进行简单工作与活动[4]。②《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涉及到10项内容,按照患者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与致残或死亡,对应分值分别为75~95分、50~74分、<50分,高分值代表更好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③患者并发症类型包括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获得的计数资料(n、%)、计量资料(±s)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时计数资料用χ2,t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对患者手术指标进行监测对比,经过统计学分析,可以发现两组的手术、血肿廓清、引流管拔除用时观察组更短,术中出血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少,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n=30,±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n=30,±s)

引流管拔除时间(d)观察组 102.69±23.63 48.89±5.63 14.58±2.25 2.82±0.37对照组 152.74±36.68 154.85±24.61 22.54±4.32 4.36±1.14 t 6.283 22.989 8.951 7.038 P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血肿廓清时间(d)

2.2 两组GOS评分、ADL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后患者GOS、ADL 评分的观察与评估记录分析,得出两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观察组GOS、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n=30,±s,分)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n=30,±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GOS评分AD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14±0.23 4.52±0.14a 54.26±3.64 82.75±8.15a对照组2.20±0.19 3.26±0.46a 53.37±3.58 64.14±6.36a t 1.102 14.353 0.955 9.860 P 0.275 0.000 0.344 0.000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有并发症出现,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30,n/%)

3.讨论

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根据出血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其中,继发性脑室出血占90%以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文献报道,脑室出血之后脑室内会有大量的积血,扩大脑室系统,使脑干受压导致变形,从而导致脑脊液循环受到障碍,颅内压明显提高,患者的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恶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6]。

脑室出血病情进展速度快、死亡风险高,通常多建议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将血压指标控制在160mmHg/100mmHg以下,配合止血、降颅内压等相关治疗。脑室出血若控制不及时容易引发脑疝,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早期手术、清除血肿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手术类型多样,其效果及患者预后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脑室外穿刺引流主要作用为缓解脑水肿,但创伤大,伴随较高的风险,多数患者体质差,无法满足手术条件[7]。

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为脑室出血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在CT定位作用下,临床医师可掌握患者头部血肿程度及范围,在手术通道建立时优先选择距离血肿较近的区域,完成钻孔处理后将神经内镜插入,经过冲洗、血肿清除、止血等一系列操作,手术精准性高。不仅如此该术式视野清晰,在手术操作中能够避开精细血管,减轻了手术创伤,止血效果好。但神经内镜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容易产生鱼眼效应,其在手术操作中易出现错觉,对手术操作医师技术水平要求高,且单纯依赖手术经验进行穿刺操作,准确性无法保障。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得以应用,为手术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操作提供了支持。通过CT成像及图像处理,构建患者头部三维模型,以此设计穿刺点位置、角度、深度以及穿刺路径,在导航模板作用下,有利于提高穿刺操作精准度,且能够减轻对患者的损伤。本研究在手术用时、血肿廓清及引流管拔出用时方面观察组均较短,出血量更少,体现了该手术方案的优势。研究报道,在3D打印技术支持下,依据手术导板穿刺通道合理设计穿刺路径,选择穿刺点,能够直达血肿位置,减少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提高血肿清除效率[8]。且医生可以在术前进行,模拟操作练习,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损伤,从而增强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本研究在GOS评分及ADL评分改善方面观察组提升更明显,且并发症例数较对照组少,表明该手术方式有利于增强预后,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安全性高。但研究样本及随访时间有限,所提供的临床证据尚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大样本、深层次临床试验,以验证该术式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由上可知,脑室出血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下神经内镜治疗,是增强患者预后、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路径,手术安全性高,缩短了血肿廓清时间,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脑室血肿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梨状窝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