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小班幼儿偏食和挑食的医教结合、家园共育的食育行动研究

2023-09-1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吴莉莉

幼儿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医偏食小班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吴莉莉

一、问题的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这一目标中明确说明了幼儿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指南》中还提到小班幼儿应“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家长与教师是幼儿主要的教养人,因此,对小班幼儿偏食和挑食开展医教结合、家园共育的食育活动很有必要,它能纠正小班幼儿偏食、挑食的问题,使他们的饮食更为健康、科学。

二、现状与分析

(一)小班幼儿偏食、挑食的现状

笔者采用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所执教班级的29名幼儿偏食、挑食的现状进行调查。笔者采用随机抽样法,阶段性地记录班级幼儿的午餐进餐情况(见表1);同时面向家长展开问卷调查(见表2)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幼儿的饮食习惯。笔者希望借此分析出班级幼儿偏食与挑食的主要原因。

表1 幼儿进餐情况观察记录表(示例)

表2 幼儿在家饮食习惯调查统计表(家长)

结合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笔者发现班级幼儿多数无法独立进餐,且存在偏食、挑食的情况。面对孩子的偏食、挑食,不少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也存在偏差。

(二)小班幼儿偏食、挑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长观念片面,忽视了幼儿营养的全面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家长认为自己注重幼儿的膳食营养,但不少家长对营养的认识比较浅显。在访谈中,有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不喜欢,我们就不给他吃不喜欢的东西。”有的家长认为:“要多吃肉,才有营养。”笔者班级的涛涛,入园体检时BMI值(身体质量指数)为26.3,属于肥胖;但涛涛妈妈觉得涛涛长得白白胖胖,爱吃肉,身体健康,营养应该也比较均衡……家长对健康饮食、均衡饮食的片面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偏食、挑食,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甚至给幼儿带来身体隐患。

二是家庭食谱单一或家长因素,导致幼儿的挑食、偏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幼儿的食物主要由家长来决定。家长的饮食习惯,会间接地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比如宽宽的老家在东北,家人喜欢吃各类面食。宽宽在幼儿园也更喜欢吃饺子、面等,在进餐时还喜欢加上醋或者辣椒。又如娜娜的妈妈近期在减肥,不吃米饭和面食。娜娜在幼儿园进餐时也不吃主食,说:“我不吃米饭,吃米饭会胖的。”可见,家长单一或不均衡的饮食,会明显影响幼儿的饮食,致使幼儿对新食物的接受较慢,从而出现挑食、偏食的现象。

三是家长喂养不当,影响幼儿进餐的积极性。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在家中是由家长协助进餐,只有10%的幼儿是自主进餐。当幼儿不愿进餐时,家长多以诱骗或强迫的方式,让幼儿进餐。如部分家长想让幼儿吃某类食物,就对幼儿施加压力,导致进餐氛围压抑。有的家长甚至在幼儿进餐时以看电子产品为诱导,让幼儿进餐。比如诚诚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家中的主要教养人是外公和外婆。外公对诚诚进餐的要求是只要吃完就可以了。在进餐时,外公会将平板电脑放在餐桌上,让诚诚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由外公协助进餐。外公认为诚诚还小,协助进餐能让诚诚更好地摄取营养。心理负担大、不专心等因素,降低了幼儿对食物本身的兴趣,影响了幼儿进餐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行动

(一)医进群,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校医进入班级微信群,开设“医生有话说”“营养师课堂”等栏目,结合时令、季节,定期在微信群发布专业饮食建议,改变家长有关幼儿健康饮食的观念。比如欣欣不喜欢吃胡萝卜,校医建议家长使用“平替法”,即将幼儿不喜欢的食物进行替换,如将胡萝卜替换为西蓝花。在此过程中,欣欣开始接受改进后的餐食,欣欣家长加深了对食物“某种”与“某类”的理解,减少了自身对饮食的偏执,缓解了对欣欣偏食、挑食的焦虑。

(二)医进厨,家园携手设计健康均衡的食谱

校医共同参与幼儿园食谱的设计,使健康餐食有据可依、营养更加均衡。校医对幼儿每日所需的营养进行计算与平衡,根据幼儿的身高、体重计算能量与营养,结合时令,设计适合幼儿的一周食谱。教师会将每周更新的幼儿园食谱发送给家长,引导家长参照幼儿园的食谱设计晚餐食谱,实现营养的互补。例如幼儿园午餐是闽南五彩烩饭,家长可根据午餐的内容,安排幼儿晚餐吃面食,以此均衡营养,同时丰富幼儿的进餐体验,促使幼儿积极进餐,改善幼儿的饮食习惯。另外,由于家庭的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教师可引导家长有意识地添加地域特色餐食,满足幼儿对地域特色餐食的体验需求。

(三)医进班,促进幼儿健康的自我管理

校医走进班级,与教师一起引导幼儿学习有意识地观察舌苔、嘴唇等身体部位的变化以及每日大小便的情况,了解和判断当下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实现幼儿健康的自我管理。比如博博的妈妈经常用微信询问教师:“最近两三天博博在幼儿园拉臭臭吗?”这是一个很多家长会询问教师的问题。幼儿每日的排便情况,能反映幼儿的饮食情况,家园有必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排便情况。校医便以这一问题为契机,与班上幼儿探讨“便便”的秘密。同时,教师结合绘本《便便超人》《糊糊·臭臭·便便·球球》等,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当日的排便情况,直观地了解自身的身体情况,并有意识地多吃蔬菜、多喝水。

(四)医进家,关注特需幼儿的个别情况

笔者在新生入园体检结果中,发现较多幼儿有鼻炎、过敏、发育迟缓、营养过剩等问题。这些健康状况偏弱的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于是,教师组织校医和家长建立了“××幼儿医教结合微信群”,希望结合幼儿的体检情况和进餐情况,给予家长适宜的指导。比如班级有对异卵双胞胎姐妹,出生体重相同。在两次的体检中,姐姐的体重与身高都有明显的增长,而妹妹的体重与身高与上学期的体检数据相比,增长不明显。家长反映妹妹在家中爱吃甜食,食量相较于姐姐来说其实会更多。教师也反馈妹妹在园能吃完幼儿园的餐点。校医由此给出专业意见,指出幼儿之间存在差异性,吸收的差异程度会影响幼儿的营养摄入。除了指导家长控制妹妹的零食摄入外,校医还结合中医穴位按摩,建议家长改善妹妹的脾胃功能,促进妹妹身体的营养吸收。教师和校医还推荐家长参与“关爱矮小 春季童行”的健康讲座等,请专家、主任医师对妹妹进行更加专业的评估与指导。

四、结果与反思

为期一学年的医教结合、家园共育的食育活动,拉近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家长重新审视自身的观念,建立了有关营养均衡的新认知,掌握了解决幼儿偏食、挑食的办法,有效地改善了幼儿的进餐习惯。幼儿进餐过程更为自主,还学会观察自身身体情况,尝试自我健康管理,切实地感受到良好进餐习惯带来的变化。到了小班下学期,笔者班级里偏食、挑食的幼儿已从原来的21人降低到6人,偏食、挑食的幼儿占比由此前的72%下降到21%。

医教结合、家园共育的食育活动能有效纠正小班幼儿偏食、挑食的行为,促进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家长、教师、校医应相互配合,支持小班幼儿完成从家到园的过渡,并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猜你喜欢

校医偏食小班
校医室初体验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偏食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儿童挑食偏食影响心血管和血糖
家有偏食宝宝吃得挑、吃得慢,营养不均衡,怎么办?
校医皮青年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某中医院校医学生文化心态调查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