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幼儿园好,还是上小学好?”辩论赛生成记
——大班活动故事

2023-09-11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幼儿园彭思齐

幼儿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正方辩论赛反方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彭思齐

一、活动缘起

大班下学期,随着“你好,小学”主题活动的推进,幼儿的日常交流中多了对小学的讨论,甚至自发产生了有关“上幼儿园好,还是上小学好?”的争论。对该问题的争论,潜藏着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留恋和不舍、对小学生活憧憬又担忧的矛盾心理。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关于“上幼儿园好,还是上小学好?”的辩论活动。

二、活动过程

(一)各执一词,触发分歧

这天,笔者邀请了当小学教师的澄涵妈妈为幼儿答疑解惑。在幼儿观看澄涵妈妈带来的关于小学生活的图片、录像后,澄涵妈妈又针对幼儿的疑问做了细致的解答。幼儿产生了不同的想法。钰涵皱着眉说:“小学好大啊,找不到教室就糟了,还是幼儿园比较好。”珞彤说:“我也觉得幼儿园好,还可以和可乐、瓜瓜一起玩。”卓羿听了,不认同地说:“肯定是上小学好啊,上小学代表长大了,还能……”话没说完,奕凡插话了:“小学还可以学更多本领!”“我还没说完呢!”被打断的卓羿略显不满……

这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激烈讨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再次针对这个话题引导幼儿进行集中讨论。随后,笔者说:“到底上幼儿园好,还是上小学好?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们刚才就像在辩论一样。”启源听了说:“我知道辩论,辩论就是比赛说话,还有辩论赛呢。”接着,笔者搜索了辩论赛录像供幼儿观看,让幼儿感受辩论现场的氛围。

观看结束后,幼儿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奕凡说:“辩论赛分两派,就像我们刚才一样。”钰涵说:“辩论赛看得我有点紧张,害怕他们说输了。”珞彤说:“辩论赛一边有四个人参加,两边在比赛看谁能说服对方。”笔者追问:“你们有注意到辩手是怎么发言的吗?和刚才你们争论的时候一样吗?”幼儿议论起来:“我发现一次只能一个人发言,其他人要先听,不像我们吵吵的。”“评委要给他们投票,看谁说得好,得分高就赢。”……经过讨论,笔者和幼儿初步梳理出辩论赛的要点。笔者询问幼儿是否也想来一场辩论赛比拼一下。这一提议得到了幼儿的热烈响应。

当天晚上,笔者在家长群里发布了幼儿的想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个幼儿对辩论赛的规则进行更细致的查阅和了解,用录像、图片、图画等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带到班级分享交流。

幼儿对幼儿园及小学的所见、所感不同,其产生的观点和想法也不同。幼儿能积极思考,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存在急于表达、随意插话的现象,倾听和表达习惯有待加强。

在观看辩论赛录像后,幼儿能发现并总结出辩论赛轮流表达的规则,对辩论赛的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辩论活动的兴趣逐渐浓厚。

笔者的回应与支持是:第一,肯定幼儿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想法的行为,及时捕捉幼儿争论的中心话题“上幼儿园好,还是上小学好?”,通过追问、集体交流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引出辩论赛活动。第二,借助家长资源、网络资源搜索辩论赛的相关资料,通过家园调查记录、交流分享,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明晰辩论赛的基本特点及规则。

(二)自选阵营,搜罗观点

这天,幼儿围绕辩论赛进行了更细致的讨论。潇逸说:“我们也要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说上幼儿园好,反方说上小学好。”仔仔补充道:“要说出为什么好,看谁说得有道理。”在划分阵营时,一些幼儿犹豫不决,认为“上幼儿园和小学都很好”。针对这个问题,珞彤马上提出:“你们可以来当裁判。”明确各自观点的幼儿,很快开始画论据。可画了不久,乙宁皱起眉头说:“我想不出来了。”安睿提议:“我们可以先讨论一下。”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晚上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我的哥哥在读小学,他肯定能说出很多。”“一样想法的小朋友可以一起查资料。”“还可以看看以前的照片,就能想起上幼儿园有什么好了。”……

当晚,幼儿积极收集论据。正方幼儿变身调查员,和家人一起翻阅相册,回顾幼儿园有趣温馨的活动和自己的成长;反方幼儿则化身小记者,向家人、小学生采访上小学的好处,对自己的论据进行补充。令人欣喜的是,呈现调查成果时,有的幼儿运用序号罗列或运用简单文字和符号结合的方式呈现(参见图1、图2),还有的迁移之前学习的思维导图来呈现(参见图3、图4)。第二天,多数幼儿分享了自己的调查记录。

图1

图2

图3

图4

准备好论据后,幼儿常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语言区练习发言,同时还在家中和家人模仿辩论。一次自由活动时,奕凡向笔者抱怨:“我在说上小学有什么好的时候,妈妈老是纠正我,叫我要按稿子说。”在与奕凡妈妈沟通后,笔者了解到奕凡妈妈在协助奕凡准备的过程中存在是否要纠正幼儿的表达及严格按照已画内容来陈述的困惑。班级的多数幼儿确实存在只顾着自己说理由、不懂得反驳对方的问题。

在准备论据的阶段,幼儿能自主探索,通过询问、调查、翻阅相册等多种形式,寻找支持观点的论据。活动中,多元、简约的记录方式体现出幼儿能迁移并优化以往记录经验,运用图画、符号、数字等记录论据。

幼儿的抱怨体现家长较“高控”的教育行为。当然,幼儿的表现也存在以下问题:辩论表达方法较单一、以陈述句为主、缺少反驳对方的语言策略。

为了丰富幼儿经验,支持幼儿更好地学习辩论的规则以及技巧,笔者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在区域中投放幼儿的自制图书《再见了,幼儿园》以及有关小学的绘本,供幼儿阅读。第二,引导家长意识到幼儿的自主思考是十分可贵的,应尊重和悦纳幼儿的想法。第三,及时捕捉、示范幼儿已使用的反驳技巧,发挥同伴互学效用;为幼儿提供语言支架,家园共同隐性示范“难道”“如果”“但是”“比如”等反问、假设、对比、列举的辩论表达方式,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

(三)火热筹备,蓄势待发

真正的辩论赛一方只需四名辩手,选派谁来辩论呢?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卓羿自荐:“我觉得我可以当小辩手,我收集了很多论据。”宸馨说:“要选爱举手发言的。”潇逸说:“看谁说的论据比较多,多才能赢。”昕宇提议:“不如在餐前时间,我们来播报论据吧,看谁说得好。”

在当天播报中,搜集了多个论据的潇逸说了许久,引起奕凡的不满:“辩论赛是有时间的,不能说那么久。”这一说法得到其他同伴的认同。对时钟辨认游刃有余的铭钖说:“你们看秒针,秒针一圈就是1分钟。”为控制时长,铭钖主动负责计时。经过多次播报,不同方阵的幼儿经过投票,选出了各自的代表。

定好人员方阵,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辩论赛怎么坐?”“怎样区分阵容?”“怎么算得分?”……奕凡提出:“可以像足球比赛一样制作记分牌,有记分牌才知道谁赢。”铭钖说:“一样观点的坐一起,桌上可以摆‘正方’和‘反方’的牌子。”接着,区域活动时幼儿制作了双方号码牌、方阵牌、辩论规则示意图以及记分牌,还设计了简单的座位示意图。

针对“谁来当辩手?”的争论,幼儿能积极出谋划策,将以往播报和投票的方法运用其中。面对“同伴说太久怎么办?”“辩论赛怎么坐?”“怎么算得分?”等问题,幼儿能迁移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在制作方阵牌、辩论规则示意图、记分牌、座位示意图时,幼儿能将已有经验图示化。

笔者肯定了幼儿积极思考、自我推荐,以及迁移已有经验选出辩手的做法,为幼儿及时提供播报和投票的材料。随后,笔者在日常过渡环节、户外活动、集中活动中渗透有关时间的小游戏,加深幼儿对1分钟时长的感受,巩固幼儿对时钟的认知。

(四)观点交锋,童心论辩

一切准备就绪,辩论赛开始。

幼儿按照座位示意图,合作布置好赛场。正反方分坐两边,摆上桌牌。正方一辩的仔仔首先开始拉票:“幼儿园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有爱我们的老师和好朋友,所以我们觉得上幼儿园好。请大家投我们一票。”反方一辩卓羿也不甘示弱:“我们觉得上小学是我们长大的标志,可以学到更多的本领,变成更能干的人。所以上小学比上幼儿园好。请大家支持上小学好。”接着,两方辩手依次陈词。正方二辩潇逸说:“我认为上幼儿园好,因为幼儿园里可以过集体生日、玩很多游戏,很快乐。”反方二辩奕凡紧接着运用反问、举例等方式进行反驳:“我觉得上小学好,难道小学不可以玩游戏吗?而且小学还有足球赛、篮球赛,活动更丰富!”……小辩手们有序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经过多轮辩论,反方逐渐说不出论据。最终,正方与反方以18∶9的比分结束了比赛。看着比分,反方小辩手露出沮丧的神情。正当笔者准备安慰反方时,奕凡说:“是因为我们收集的论据还不够多。”烨烨说:“没关系,我们还可以继续加油。”幼儿的自我反思和疏导令人欣喜。

随后,笔者鼓励正反两方分享各自的经验,并组织当观众的幼儿交流观后感。正方的子芸说:“辩论的时候要耐心倾听,多动脑筋,大家一起合作就能赢。”潇逸说:“我还没辩够呢。”当观众的珞彤说:“原来上幼儿园和上小学都有这么多好处呀!”……针对幼儿的分享,笔者再次梳理两方小辩手的主要论据,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白:事情具有两面性。遇到事情时,可以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它。

幼儿的表达中藏着对幼儿园人、事、物的动人回忆和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在对自身已有和未知经验的链接、重组中,幼儿加深了对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辩论赛中,幼儿表达有不少亮点,如幼儿会运用“我认为……”“因为……”等句式表述论据,也会运用“难道……”等反问句式及举例说明的方式反驳对方。辩论赛中幼儿能遵守比赛规则、自我约束,初步形成了礼貌地倾听、有逻辑地表达的语言习惯。

笔者将在区域游戏中将“你做我猜”的盒子改成“迷你辩论台”,供幼儿进行一对一辩论,既为幼儿提供继续辩论的平台,又为幼儿降低公开辩论的心理压力。笔者还鼓励幼儿转换观点,再次寻找论据,使用陈述、假设、对比、反问、列举等表达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活动总结

辩论活动源自幼儿自发产生的争论。源自生活的活动,让幼儿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基于幼儿自身活动的需要,整个辩论赛筹备过程不断产生新的探索点,促使幼儿主动思考、拓展认知,在不断探究、调整中解决辩论赛筹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幼儿是幼小衔接的真正实践者和参与者。从赛前准备到正式辩论,幼儿始终带着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自主思考、调查询问、信息互换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记录、模拟练习和相互配合中,发展记录、制订计划、倾听、表达、团结协作等能力,为入学做好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

幼儿准备辩论赛的过程是家园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不断优化的过程。家长也在不断倾听中增进对幼儿的了解,捕捉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在悦纳幼儿的真实情感、了解个体需求中找到优化衔接的路径,帮助幼儿积极完成新身份的认同,在家园互动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锻炼了幼儿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发展了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辩论的过程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探究和表达契机。自由讨论、采访调查、小组交流、播报、辩论的过程,促使幼儿持续梳理、分享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想法,有助于提升幼儿口语表达及论据采择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巩固文明倾听和发言的习惯。这也与幼儿即将面临的认真倾听、积极表达的小学课堂要求相呼应。第二,提高了幼儿前书写能力。辩论赛的筹备中,幼儿使用了多种表征形式,充分体验了记录的有趣和有用。整个探索过程中,幼儿能有意识地、主动地表征。第三,促进幼儿对新身份的认同,做好心理上的无缝衔接。辩论赛为幼儿提供了对幼儿园生活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契机。幼儿在回望、分享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构,从内心建立起新的自我定位,巩固了“我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身份认知。为了筹备辩论赛,幼儿要尽可能地利用资源,更深入地探究小学特点。这促使幼儿多角度看待幼儿园及小学生活,建立起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

活动中,笔者作为教师,支持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巧妙捕捉幼儿关注点,多形式支持幼儿探究。笔者能顺应幼儿对辩论活动的兴趣、解读其背后的发展需求和可能性,通过提问、集体讨论、场景支持、家园联动等,为幼儿的辩论活动提供支持。第二,充分发挥家园协同力量,多维度助力幼小平稳衔接。笔者以筹备辩论赛为主线,引导家长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持续参与其中。

四、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及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第一,针对幼儿兴致高涨的现象,可将辩论赛放在区域游戏或集体活动中持续开展,引入新话题,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可家园共育,结合实例帮助幼儿积累陈述、反问、追问等表达经验,让幼儿更深刻地体验辩论赛的逻辑性、规范性与趣味性。

第二,创设更加丰富的辩论环境,融合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例如,设计辩手名牌、制作辩论海报、互相评价并评选辩论小明星……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对辩论的形式有更直观、真实的体验。

猜你喜欢

正方辩论赛反方
有力的反驳
Goos–H¨anchen-like shift related to spin and valley polarization in ferromagnetic silicene∗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寻找缺失的一角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辩论会的启发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一次精彩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