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2023-09-11张雁磊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特点新媒体

摘要:在新媒体创新变革下,信息传播、存储、应用等环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促使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动,越来越多公众开始利用新媒体介入网络舆情事件,增大了舆情处理和引导难度。网络交流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确保学生更易获取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形成裂变效应,建立高校舆论场,这就给校园网络舆情处理带来了极大影响。加上高校学生拥有较普通网民更为活跃的思维和敏感度,更易在舆论场中实现高频互动、放大舆情。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获得了更为复杂的生源构成,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管理者还未能完全清晰认识到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但整体效果一般,传统干预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对此,文章从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着手,通过分析舆情事件的主要类型和核心要素,提出新媒体时代舆情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在隐伏阶段,重点研判、预警和监测舆情变化;在发作阶段,运用舆论主动权开展正确引导;在发展阶段,持续采取控制措施加以应对;在退散阶段,做好收尾工作。文章旨在总结经验教训,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处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高职院校;特点;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116-03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

(一)传播载体多元化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公众看到的消息都是经过层层把关过滤的内容,且不会肆意传播,受众极少参与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只能远远观望。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和传播信息,覆盖范围更广,更易形成庞大的舆论场。因此,高职院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形成舆论聚集,众多新媒体平台就可能成为舆情爆发的主要平台[1]。

(二)传播过程复杂化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论传播不再受到时空限制,一经发生,就会迅速传播出去,而公众对舆论的解读和看法往往带有一定个人情感色彩,加上网络发言具有匿名性,这就容易导致发言失真,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有时候线上线下联动操作,还会导致舆论声势持续扩大,使网络舆情变得更为复杂,全面发酵,汇聚成巨大的舆论力量。

(三)影響范围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交互变得更为便利。当高职院校出现网络舆情后,公众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舆情传播也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从多个平台向校外传播[2]。如果一些错误信息传播出去,没有及时引导控制,就可能在公众内心植下偏见的种子,从而引起强烈反响,造成一些极端行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与社会秩序。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基本类型与要素

(一)基本类型

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类中,首先是校园食堂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件,这种舆情事件影响不大,基本只在校内传播,难以形成全国性舆论[3]。然后是突发事件,如学校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后,公众十分关注整个过程中灾前预警、灾后救援、灾后重建等措施应用是否正确。

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类主要指威胁学生和教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事故,其中校园设施设备安全事故、校园盗窃抢劫、校园暴力等比较常见。

规章决策。规章决策类主要指学校出台某项制度、决定做某项工作的合理性引起舆论争端。比如,校区搬迁、宿舍调整、学生处罚等。此外,还包括教育部门向学校下达的政策制度落实执行引起的舆论争端等。

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涉及学生和教职工两大群体。在学生层面,主要是指学生以自身名义开展活动所产生的舆情,本身与学校无干系,但因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所以学校被牵扯到舆论争端中。在教职工层面,主要是指教职工言论不当、行为不轨、学术不端等有损师德师风言行引发的舆情事件。

(二)核心要素

主体。所谓舆情主体就是涉及高职院校内学生、教师、校友等所有关注舆情发展的网络公众,具有隐匿性等特点[4]。他们会直接产生舆情内容,并会受到舆情环境和介体的影响,且能熟练运用舆情载体。

客体。所谓舆情客体就是舆论产生的场域,即与高职院校师生等相关的事务、事件所秉持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与主体之间辩证统一。

载体。所谓舆论载体,就是进行舆论信息传递的工具,比如公众利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在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上针对某一话题或事件发表言论进行探讨。

介体。所谓舆情介体,一般需要利用现实客体展现出来,如热点事件、焦点事件等。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隐伏阶段:研判、预警和监测舆情变化

在舆情隐伏阶段,有关信息分布整体比较分散,信息阅读量较低,未形成广泛关注,但通常具备潜在影响力,所以该阶段工作核心在于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监测,同时采取必要措施[5]。

1.合理开展舆情信息采集、分析

在舆情隐伏阶段,教师需要广泛收集学生关注和探讨的一些话题,特别重视学生在话题探讨中的网络语言应用状况,以及与学生利益诉求密切关联的内容。为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专业性、系统性,应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舆情工作岗,实现垂直领导、责任到人。舆情分析是一项集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舆情控制与引导工作,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合,也是人工和技术的结合,最终以报告形式展示分析结果,为舆情应对与决策提供参考[6-8]。

2.合理开展舆情的研判、监测

针对刚发生或正在发展的舆情事件,相关人员需要首先对事件波及范围、性质、严重程度等进行初步整体研判。其中采取的研判方式为宏观研判,涉及时空研判、社会研判和民意研判三大方面。时空研判重点对舆情波及范围和发生领域进行分析;社会研判的重点是对舆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民意研判重点对媒体报道和评论倾向以及舆情走向进行分析。实施舆情监测主要是为了进行自动预警,目前市面上很多舆情监测系统具备预警作用,只要形成一定量级舆情信息就会自动预警,但在高职院校中应用不多[9-10]。为实现舆情汇总和监测,还需要建立专项监测队伍,一旦发现校园舆情就立即报告辅导员,由辅导员对事件性质与严重性进行判定后决定是否继续上报或者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二)发作阶段:基于舆论主动权开展正确引导

在舆情发作阶段,大量网民关注到了原发信息,各媒体平台、网络“意见领袖”等都会发出一些具有倾向性的言论,从而推动评论数量爆发式增长,产生关注效应。此时,舆情发展与走向进入关键时刻,学校必须把握主动权,正向引导。

1.合理把握应对策略

一旦舆情爆发,就需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应对。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类型较多,基于影响程度可以分为一般和严重两种,可采取的措施包含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应对措施是指主动干预,针对网络上的不实报道、谣言、误解等进行说明,查明真相,并追究不实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消极应对措施主要针对一般舆情,通常事情真相已然大白但已造成一定舆论影响,必须予以回避,防止再次出现更大关注,使舆情影响再次扩大。其实在一些舆情事件中,越是不断发声进行引导,产生的漏洞就会越多,引起的舆论关注和纠缠就会越大,反而不利于平复舆情,所以有时候采取冷处理措施,反倒是最佳选择[11]。但如果发生了十分严重的网络舆情,就绝不能采取消极应对措施,因为可能引起学校管理者不作为等相关负面舆论,不仅难以解决已发生的舆情事件,还可能因公众情绪无法发泄而引发其他舆情。

2.注重校园媒体应用

校园媒体涉及校园广播、官方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是学校的重要媒体平台,在师生群体内拥有较高传播价值和权威性,因此可借助其展开舆情引导。所发布的内容可以采用“话题+文字+图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话题+文字+视频+链接”等形式,但首句必须体现核心信息,阐明文章主题。在发布时间上,应尽可能实现全天候监管,特别针对高峰流量时段进行重要信息发布,以确保传播力。

(三)发展阶段:持续采取控制措施加以应对

1.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发挥

“意见领袖”是话题建立和舆情发展推动的重要力量,他们通常是某一领域的名人或精英,熟练掌握公众心理和舆论传播规律,可以在舆情爆发后的较短时间内建立议题,左右舆论,甚至能引起行动。受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媒体更新速度快等因素影响,网络舆情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舆情,在事情未查清双方各执一词时,一些公众和媒体会对其进行持续关注[12-13]。在这一过程中,舆论走向不确定性突出,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借助专家学者、网络大V、辅导员、学生骨干等相关“意见领袖”在网络上积极发声,以更好地把握舆论走向。

2.注重网评工作队伍建设

公众在针对舆情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往往言辞激烈,这就可能引起“热评”,而“热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部分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导向。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支敏锐度高、政治信念坚定、业务能力突出的网评队伍,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就直接由其发声,参与讨论,运用客观公正且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在舆情引导中发挥出影响力,使网络舆论朝着有利于舆情事件处理的方向持续发展[14-15]。

(四)退散阶段:做好收尾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1.落实收尾工作

在一些网络舆情中,即便事件到了最后退散阶段,也可能发生反转,既可能是最终真相,也可能是其他诱因导致。在实际应对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全面调查真相,全面掌握减少舆情反转的可能性,并为可能发生的反转做好准备。舆情处理完毕后,为立即恢复正常工作,还要做好协调工作,比如持续追踪事件的进展,特别观察是否存在反复迹象,同时引导有关人员进行扫尾,确保各项措施都能完全落实到位。

2.总结经验教训

虽然每次网络舆情变化和引导措施都存在较大差异,后续不能照搬照抄,但可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持续提升引导能力。对此,校内的涉事主体应展开自我批评、积极反思,同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避免后续再发生同类事件。高职院校也需要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为后续突发性舆情引导做好充分准备。另外,要求辅导员针对舆情给学生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及时化解,引導学生理智看待舆论,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下消解和校方的误会,重新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对于一些心理受到影响的学生,还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疏解不良情绪、解答疑问,避免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壁垒逐渐消除,但同时也导致网络信息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被无限放大,引起校园网络舆情。这类舆情通常集中在学校管理、安全事故、规章决策、个人行为等重要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广泛性特征,不仅会使高校声誉受损,管理难度增加,还会间接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形成巨大的舆情规模。对此,高校作为舆情控制的重要责任主体,必须及时辨别和干预引导,摒弃传统单一方法,根据舆情在隐伏、发作、发展和退散四大阶段的实际变化特征,分别采取正确研判预警、主动参与引导、继续加强控制、总结经验教训等针对性措施,以从根本上促使校园实现和谐稳定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葛元涛,曲光华.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8):47-49.

[2] 羊悦.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128-131.

[3] 崔国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82-85.

[4] 孙永兴.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原则和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6):92-94.

[5] 王欢,刘晓梦.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舆情引导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1-6,55.

[6] 张璇,王璐.全媒体时代高校负面舆情应对能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6):146-150.

[7] 余筱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5):60-64.

[8] 陈宸.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J].知识经济,2019(3):150-151.

[9] 肖明月.大数据时代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涨消规律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21-22.

[10] 过林燕,潘婷婷.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现状研究[J].大学,2021(40):40-42.

[11] 吴娟.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6):127-129.

[12] 蒋珂佳.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2(10):143-145.

[13] 唐婷婷.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6):285-286.

[14] 宁江.网络舆情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15] 田莉,杨志强,虞林洁.网络舆情对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8):20-21.

作者简介 张雁磊,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特点新媒体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