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档案融入公立医院思政工作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探析

2023-09-10杨秀梅

兰台内外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公立医院

杨秀梅

摘 要:红色档案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见证,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承载。“天津医生”支援广西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和广西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资源对公立医院开展思政工作极具价值优势。

关键词:天津医生;红色档案;公立医院;思政工作

一、“天津医生”档案资源:缘起、构成与价值

1969年冬,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关于“6·26”重要指示,即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城市医务工作者开始大规模深入农村地区。天津近2000名医务工作者携带8000余名家属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边远乡镇(公社)安家落户,开展治病工作持续10余年。“天津医生”告别大城市,携家带口来到广西,深入广西8个专区,73个县,176个边远公社卫生院,他们走村串户、跋山涉水、送医送药,治病救人;他们参与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治疗医生,首创的“马驮医院”巡回诊疗模式成为20世纪70年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突出典型;他们中的医学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在广西医疗机构和医学研究机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为广西医学界多个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广西医疗人才储备情况有了极大改善。“天津医生”支边援桂行动是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全民健康,解决农村地区、边远山区缺医少药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党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基本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前的“天津医生”档案是2018年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主任廖品琥亲自牵头,成立“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编辑部,组成支边医生代表人物口述史访谈专班,负责从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相应的资料收集。2019年出版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治区档案馆共同编纂的《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史料选编》,全书约60万字、300幅图片,是专档资料的第一次集结。全书分设图片专辑、特载、档案资料、志书资料、媒体资料、忆述资料以及专访资料7大板块,且附录《支边广西的天津医务人员及随迁家属名录》。其中,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部分市县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以及广西纺织馆等收集到当时医生个人档案以及政策文件600余份,涉及工作场景、荣誉奖励和生活场景等相关图片,主要由天津支边医生及其家属以及支边广西历史的其他见证者所提供。2021年又出版了15万字的《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主要是“通过400多幅图片辅以資料的补充说明与文字的梳理阐释,真实记录‘天津医生服务广西的重要事迹以及与广西各族人民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全方位呈现了“天津医生在广西”的真实历史。

“天津医生”支边的红色档案资源是党在特定时期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积累的档案资料,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了解党史、了解广西医疗卫生发展史的宝贵资料。因此,根据医生档案,对于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学习教育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价值。1969年,“天津医生”被批准在边疆安家落户的医务人员总数为4336人,到1970年8月31日统计医务人员实为3845人,其中到广西的最多,实为1903人。这些红色档案资源真实记录了“天津医生”支边广西医疗卫生的时间、历史,是广西医疗卫生行业,尤其是公立医院开展党史教育的聚焦点,是学习中共党史广西医疗史的切入点。尤其是其中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像“马驮医院”的创立者杨新荣等,他们就是这批红色档案资料中具有旗帜性的代表人物,也是我们学习广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切入点,包括人物档案资料、标志性事件、经典故事,把这些红色档案资源作为医疗系统,尤其是公立医院党史学习和党性培养的课堂,对于改善广西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医生”档案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广西医疗行业发展的历史,是红色医疗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以这些红色档案为基础,能够很好地传承地方红色医疗文化。对“天津医生”自编档案重新挖掘和学习,缅怀“天津医生”的优良品质,认识他们对广西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他们扎根边疆、扎根基层的精神,对于新时代医疗人才的培养,引导他们向边疆民族地区扎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建设,用“天津医生”自编档案作为重要媒介和素材,使之成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以及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的力量资源,为广西医疗卫生行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

广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天津医生”提供的支边援助。“天津医生”档案资源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这些红色文化基因是党在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传承,是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独特的载体,以各种形式在公立医院开展宣传、传播,能够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让广大医务工作者用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和把握广西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把握广西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医疗文化基因。

二、红色档案融入公立医院思政工作的内在逻辑

1.育人目标一致性。“天津医生”档案资源在广西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还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是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公立医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而且要充分挖掘医疗行业的历史和资源,通过“天津医生”档案等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这些档案资源的思想意识教育作用,增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公立医院的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

2.资源内容一致性。公立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医学伦理教育、医院党务教育密切相关,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主题教育等形式而开展的,与红色档案资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将“天津医生”档案资源融入公立医院思政工作,推动医院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本身就是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天津医生”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利用以及开发都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新时代医疗行业需求而进行。只有将这些红色档案与当前的主题教育相结合,用红色档案资源充实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红色故事、经典阅读和医风医德传承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并与医疗行为和医院管理中的实时热点话题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体现红色档案资源本身的价值。

3.呈现形式一致性。当前的公立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在服务人民群众醫疗需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导和医德医风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创新化发展,这与红色档案资源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开发相关视频、动画、音频等红色档案文化产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QQ群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是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有效实施的必要举措。

三、红色档案融入公立医院思政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广西民族自治区卫健委对天津支边医生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使其得到有效的修缮和保护,提质改造成效显著。同时,带动了部分高校对天津医生在广西支边历史的重视,相关红色档案资源的研究初具规模。其中,《“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史料选编》《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两本书的出版发行,使得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的相关资料得到了系统化的保存和宣传。2019年8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组织的“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图片展在自治区档案馆举行了主题为“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开展仪式。展览分为“时代呼唤 津桂连心”“扎根八桂 无私奉献”“铭记历史 岁月如歌”3个部分,通过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以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天津医生在广西的奋斗历程与感人事迹,反映了天津医生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天津支边医生对广西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图片展在广西各地陆续巡展,面向相关地区各医院,扩大了宣传教育规模。

1.档案研究缺乏整体规划。首先,从2018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出版图文集与史料选编,但后续的研究工作没有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与相关党史教育机构、高校研究机构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其次,“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档案资源的开发存在“孤岛”现象。档案未与广西当时本地医生开展互动、未与广西医疗卫生发展史有效结合,尤其是并未挖掘中央与地方多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资料。再次,红色档案资源的挖掘缺少历史厚重感。尽管这段历史主体脉络有了较好的梳理,但对于当时发生的政策决策与实施细节缺乏描述,对于天津医生在广西奋斗的历程缺乏细致梳理,使得当前史料选编数量相对较少,缺乏历史厚重感。最后,红色档案资源研究成果滞后于新时代。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乃至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红色文化资源需求较大,但在广西的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医学生的培养中,这些资料都十分稀缺,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2.档案宣传力度不够。首先,红色档案文化传播缺乏一体化的导向。当前的宣传方式主要停留在图片展和主题教育两种基本形式,没有开展数字化整理与传播路径的开发,使得红色档案主要集中在医院内部,并受到医院领导认知的影响。在部分乡镇卫生院,很多医生并不知道有天津医生档案的存在,这是红色档案文化传播的欠缺。除此之外,天津医生红色档案资源代际传承感较弱,部分医学世家出身的医生以及较为年长的医务从业者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天津医生,了解天津医生的光辉事迹,但是对于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有历史隔膜,缺乏了解天津医生红色文化故事的途径,对这段历史缺乏感知,对于扎根基层没有更深入的认知。

3.创新利用手段不多。首先,天津医生档案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充分。目前,仅仅是停留在扎根边疆,扎根基层的层面,但事实上还包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更为宏观、具体的层面,也是提倡有形、可感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非常重要的资源基础。其次,资料仅仅体现天津医生扎根基层的精神,并没有呈现出他们在边疆所受的委屈以及应对方式,没有将鲜活的个体经历呈现出来。再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当前,天津医生支边材料与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整合不够,尤其与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整合不够,广西天津医生的发展史和天津地区之医疗资源的历史相互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衔接整合,未将具体的天津医生与具体的医院、卫生院发展史联系起来,形成相应的红色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最后,资源开发形式较为传统、简单。体现在对天津医生红色档案的利用形式十分单一,主要是史料整理和图片展出,引导公立医院开展主题教育。

四、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公立医院思政工作的优化路径

以公立医院为基础,将天津医生支边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需要各公立医院切实发挥其主体责任,为天津医生档案与本院实践和本院历史相结合,融入新的时代内核。一方面,进一步整理与挖掘史料;另一方面,要为这些档案植入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融入策略:数据化+叙事化。首先,要构建移动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源库,以天津医生档案资源为契机,充分整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广西医疗事业、历史档案,构建相应的资源库,不断充实与完善,以备整理、查找和研究;其次,要用信息技术推进天津医生档案数据集成化,对天津医生档案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将这些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合理分类、整合,形成电子化档案;再次,是用视讯技术推进天津医生红色档案传播网络一体化,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呈现档案资源的多样性和交互性,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种宣传手段构建立体的网络档案传播体系,更好地提升档案资源的传播性;最后,用数字技术推进红色档案库的管理智能化,构建科学的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档案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

叙事化策略方面,关键是要研究好、阐释好、讲授好天津医生的红色故事,使天津医生的故事达到入脑入心式的传播和传递。一方面,需要编制多元化和系统化的叙事维度,增强故事的叙事感与真实性;另一方面,要进行沉浸式和体验式的情景化设计,让这些故事可感可知,加大对天津医生支边广西的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的力度,让实物去说话,并将这些故事运用AI、AR等高科技手段,提供场景化在线体验,方便观众查看。

2.具体路径。(1)制定天津医生乃至广西医疗卫生发展史的保护研究规划,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牵头,对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系统整理,包括对其中的遗址遗迹、文字、图像和口述史资料等广泛搜集,充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各种资料,为研究规划打下基础。(2)做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要在广西范围内,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修建若干院士陈列馆,与天津医生支边档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向全区基层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体系,进一步提升天津医生在广西的知名度。(3)首先,融入党务宣传工作,增强天津医生档案资源的感染力,围绕机关单位典型宣传,塑造人物成长历程,并在医院的宣传栏、电子屏幕、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立体化推广,强化多载体、全口径传播;其次,融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举办天津医生故事分享会、晨会以及总结会等,要在日常管理中强化对天津医生的了解和认知。最后,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力,运用天津医生的故事,对管培生和实习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感悟天津医生等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五、结语

融入网络育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结合当前年轻医生和年轻患者的需要,通过医院公众号、智慧医疗系统、医院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天津医生的优秀品格和光辉事迹,从而进一步提升天津医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编.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1.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编.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史料选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电力企业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煤炭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思政工作的融入及意义研究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促使公立医院达到三个转变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