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县级档案馆如何利用馆藏资源

2023-09-10蔡坤

兰台内外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利用资源

蔡坤

摘 要:县级档案馆保管着全县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具有深厚的文化蕴含,能客观、真实地为全县人民服务。富源县档案馆通过馆藏资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优化馆藏资源,开发项目,并借助大众传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县级档案馆;资源;利用

馆藏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县级档案馆馆藏多是反映本地区有重要影响力事件的重要文件、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人物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以及专业档案等。

馆藏档案能够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真实的反映,从主观层面看来,馆藏档案纵向能够关联不同的历史阶段,并能够贯穿自然和社会的多领域;从微观层面看来,馆藏档案可以将客观世界认识、改造过程中人们的特定实践活动过程做出全方位记录,包含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信息,后人能够从前人的积累经验中不断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馆藏观察档案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种资料内容,是人们研究历史、发展未来的宝贵资料,而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正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让档案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富源县档案馆馆藏资源的现状分析

富源县档案工作始于“民国”时期县衙内的档案室。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8年9年间,全县的旧政权档案集中由公安部门保存。富源县档案馆成立于1957年7月,与新中国一起经历了起步、发展、滑坡、被迫停顿、恢复和再发展的曲折历程。“文革”期间,档案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80年富源县档案馆恢复建制,隶属于县委办公室。1984年新建档案馆综合大楼,总面积485.25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卷宗整理、查阅和卷宗库等。1959年,在档案资料馆成立时,由于没有大容量的档案资料库藏室,所以县直各单位、各区的档案资料均由单位档案室自行管理。1985年综合大楼建成后,各单位档案室保管的资料,大部分移交县档案馆保存。富源县档案馆由过去馆藏量少、结构单一、设施陈旧和管理手段落后,成长为集中保管全县各历史时期县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直属行政管理部门、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在工作、生产、教学、科研和经营活动中形成需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基地,为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档案信息服务。

2016年1月29日,富源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占地面积8.5亩,总建筑面积9007.64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面积4855.51平方米,对外服务用房面积2754.73平方米,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面积610.65平方米,办公室用房面积345.68平方米,附属用房面积441.07平方米,建筑高度33米,为二类高层。2020年5月档案馆各项工程验收均合格,投入使用。

近年来,富源县档案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通过多方面的收集和整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富源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35个全宗,共135160卷(明清档案64卷,“民国”档案1883卷,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33213卷)487651件,图书资料8299册,总排架长度3497米;2022年共完成14个全宗档案进馆入库,其中,4个全宗增量入库,新增档案共16884卷21341件,其中,文书档案21341件、基建档案39卷、诉讼档案10845卷和第二次地名普查档案6000卷。

富源县档案馆保存了明清时期至今的档案资料,记载了富源县在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发展趋势等。传承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载体较多,有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这些档案资料形象地记录了明清以来富源县城面貌,全县地形、城市建设以及商贸活动、文化教育事业和财政状况等,还记录了红军长征经过富源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

在保管好档案资料的同时,2004年富源县档案馆对明清、“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的控制使用范围严格审核。2005年又建立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启动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三网一库”平台搭建,并把档案馆建成电子文件灾难备份基地。1989年10月至今先后分别5次向社会开放了清朝、“民国”档案3480卷以及现行档案1582卷、土地房产证卡片22853张。开放内容有常务、政务、人事、司法、民政、税务、商业、供销、粮食、农牧、统计、工会、共青团、妇联、文教卫生、土地房产、财政、金融以及工业交通等。同时,整理、汇编《中共富源县历届党代会简介》《人代会简介》《工代会简介》《妇代会简介》《“一五”至“九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发展变化情况》《1937年至1985年富源县自然灾害资料》《富源县档案馆简明指南》《富源县山林、土地、水利纠纷协议汇编》《富源县烤烟生产、煤炭生产、计划生育文件汇编》《档案资料提供、利用效果实例汇编》《古敢水族文化拾贝》等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专题资料30余册,送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这些档案资料的开放编研,为工作查考(决策)、调解(仲裁)房地产纠纷、落实政策以及编史修志等,提供了翔实的凭证和依据,为富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参谋作用。

二、如何开发利用馆藏资源

1.充分认识馆藏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

富源县身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东面、东南面与贵州省的盘州市和兴义市相邻,南部、西南部则与罗平县接轨,西北边与麒麟区和沾益区相邻,北边则和宣威市连接,是云南省的东大门,也是我国知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富源县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并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经开发了署治。在元朝时,富源县的南北分别被称为平邑乡和巴兰乡。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在北部设署罗山县(城池为今县城旧城山)。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在南部设署亦佐县(城池为今富村镇亦佐村)。明朝几度变署,至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设署平彝县(城池为今县政府所在地)。而在“民国”时期,依旧按照着清朝末期的建制实行改革,从之前的县署转变为县公署。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9月1日改称富源县。县下辖12个乡镇街道,居住着汉、彝、回、水、苗、壮、白以及布依等18个民族,县境内矿藏资源丰富,煤矿比重最大。县内已探明有矿藏类资源4类21种,有色金属矿有铅锌、锑、汞、钻、锡、铝以及銅7种;黑色金属矿有铁、锰2种;燃化矿有煤、硫黄2种,非金属矿有萤石、石膏、石灰岩、方解石、冰洲石、粘木岩、白砂石、石英石以及砷9种。有开采价值的有煤、萤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硫黄、铁、铅、锑、铜以及金等。除石灰岩外,储量最多、最有价值开采的是煤。全县储煤面积826平方公里,据地质部门资料,煤炭远景储量(地质储量)为204.71亿吨,预测储量140.47亿吨,探明储量64.24亿吨(占云南省探明储量的28.12%,居云南省各县市区煤炭储量之首)。并且,煤炭品种较多,共有气煤、肥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和焦煤6个煤种。富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富南煤田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无烟煤田。全县丰富的资源优势已日益得到发挥,现已逐步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发展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建材铸造、电石、碳素制品以及铁合金等配套工业产业格局,农业已形成粮、烟、煤、畜、林以及果六大基础产业,资源型经济全面凸显。

富源县档案馆通过挖掘馆藏内的富源地形图、勘界资料、地质勘探资料、矿产资源分布图、林业生态档案、林改档案,为公路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做参考,让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使得公路规划与土地利用更加科学。挖掘馆藏内的“农业农村”工作档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通过历年的农经统计报表、自然灾害和农田水利灌溉等资料,分析各乡镇、各村委会的地理情况,合理布局农作物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帮助企业建档,让档案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解决地方剩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此达到利用档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丰富馆藏资源的良性互动。用好馆藏内的“民生档案”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发档案资源

富源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体系完善、内容完善的思想文化体系,对当地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511年也就是明朝正德六年,当时的状元以及翰林院修对杨慎的“滇程计”进行修撰,记录当时人滇通道的景观。到1638年,明朝崇祯十一年,徐霞客由黔入滇,在经过富源时留下了4000字左右的游记。时间来到明朝弘治年间,何景明作为当时的中书舍人,留下了《平彝道中》《平彝》(二首)等诗词作品,云南按察使张时彻的诗词《入滇》,清朝光绪年间平彝县拔贡李恩光的诗词《平彝八景》(八首),清朝云贵总督范承勋的《游清溪洞》(三首)。在清朝的嘉庆年间时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在经过富源时也留下了《滇轺纪程》。这些来自不同朝代文人的文学作品对富源县的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源支持。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曾两次经过富源,在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的革命意义。此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富源县也走出了不同朝代的知名人物。比如,东汉桓帝年间富源南中学的创始者尹珍曾先后任荆州刺史、尚书丞和郎中等;明朝正统年间史称“治绩卓著”的南刑部主事员外郎张璁;“民国”年间的抗日烈士、原国民党陆军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将军、中将参议伍文渊和第一任中共平彝县委书记肖青。这些英雄人物在当地的历史发展中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也保存了数量较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景观。如今,富源境内分布着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夺天地之造化的花洞景观以及风情独特的古敢水族乡、龙吟山庄、富源“八景”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为当地的发展,增添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富源县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档案资料出现收集不全的现象是很难避免的,要求积极发动社会各方人士的力量参与其中,尤其是在馆藏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与其他行业工作一样,基本都带有着相互联系的特征,不可能独立社会环境之外,在横向和纵向上,要求集聚社会的各方力量,引导辖区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其中,使用某种方法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保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开发和共享,引导档案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还要邀请相关专家帮助研究,把那些零散的、有价值的资料收集到档案馆。例如,富源的文庙建设资料、胜境关、少数民族资料、林业“四固定”以及荒山证等,有部分散存在各部门以及个人手中,重建文庙、修复胜境关和解决地界纠纷就得从这些资料中提取。2004年,富源县城文庙重建,多次到县档案馆查阅资料,都未找到有用的图片资料,通过工作人员的了解访问,最后在一位退休老同志那里找到旧文庙的原貌,几张附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帮了大忙,让文庙恢复旧有风格,并记下富源那段历史。同时,富源县胜境关地处云贵交界处,关于胜境关的传说相当一部分资料在贵州省盘州市档案馆保存,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檔案部门还可跨地域合作,加强与不同地域沟通联系,想方设法创造交流的良好氛围,做到纵横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请专家学者共同开发,出产档案资源精品,实现档案资源的经济价值。

3.馆藏资源开发必须统筹规划,实现开发项目的优化及系列化

档案部门在馆藏资源直接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循贴近实际生活这一基础原则的要求,而这也将会直接影响馆藏资源的开发工作是否能够为当地服务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档案部门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对于已有档案资源的去向、存留以及现状全方位追踪,在跟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前提下,全方位了解社会发展出现的热点和动态,以此为基础落实档案资源开发的准备工作,对于各项工作合理安排,明确将要开发的项目所具备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是否符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文化教育功能,随后确定本次项目的具体开发形式,确保项目开发工作得以逐渐优化。一般而言,档案资源开发的方法需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需求,合理调整,可采用档案资源选编,出版画册、举办展览和录制光盘,并送交大众传媒,上传网络,以期达到规模的开发利用。

4.馆藏资源开发必须通过社会宣传来拓展空间

随着国内信息化时代的持续发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需要强化宣传和推介工作,当地的档案部门需要与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传媒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深化档案的公示制度,这也是档案馆的馆藏资源逐渐向着社会公众公布,发挥档案资源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档案工作的各项内容无法在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上公示,使得社会公众对于档案的了解不够明确,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实际上,并非档案部门不具备新闻题材,而是这些新闻写作和题材未能得到深刻的挖掘和应用,严重影响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此,档案部门要全方位解决此类问题,应利用宣传媒介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宣传,确保能够从多层面对有价值的档案文化专题资料和历史文章逐渐公开,能够深层次地推荐和分析,逐渐深化档案本身的文化品位,确保馆藏资源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35-54.

[2]盛 彦,陈永斌,冯连祥,汪万仁.怎样做县级档案馆工作[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8):54-59.

[3]邓绍兴,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12):75-79.

[4]富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富源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9):104-125.

[5]石 慧.县级档案馆馆藏资源服务利用的现状与思考——以费县档案馆为例[J].山东档案,2021(03):76-77.

[6]王 莹.县级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J].黑龙江档案,2020(04):123

[7]柳雪珍.县级档案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档案,2022(03):62-64.

[8]冷向阳,张 媛.浅谈县级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山东档案,2022(01):55-56.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档案馆)

猜你喜欢

利用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利用倒推破难点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