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融合

2023-09-07张月梅

新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

张月梅

【摘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内容,理清教学目标,促进传统美德的弘扬发展,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思想品质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深度融合

中华传统美德与道德与法治学科高度对接,教师要理清学科教学目标,围绕传统美德融合主题展开教程安排,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组织多种互动活动,延伸生活训练,创造更多传统美德深度融合机会,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良好条件。立德树人、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四有新人,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特别是传统美德的渗透,符合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深度研究教材内容,寻找更多机会展开渗透设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发掘教材内容,启动传统美德融合机制

教师有意识深潜教材之中,深度发掘传统文化内容,以传统美德为教学切点,全面渗透传统美德内容,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生对传统美德内容比较熟悉,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体验展开学科学习,促进传统美德融合进程。教师组织学生研读教材内容,深度发掘传统美德信息,或者借助校本课程和网络信息平台,都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教学素材,确保传统美德的顺利融合。

教师有意识借鉴一些生活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发掘一些校本课程,无疑能对教材形成补偿,其助学效果值得关注。如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师先组织学生集体阅读教材内容,对维护秩序意义展开深度分析,然后列举生活案例打开教学程序,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建立秩序认知。为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教师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遵守秩序的故事。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护士告诫,这里是医院,医生让病人静养,不能会客。毛主席随即向护士道歉,离开了病房。周恩来遵守秩序的故事,讲述周总理到北戴河,要看香港地图和书籍,北戴河文化馆工作人员说馆里有规定,书籍不能外借。周总理亲自冒雨去图书馆,工作人员看到是周总理,感觉很懊悔,但总理坚持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学生听完故事,都颇有感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对维护秩序的意义展开深度讨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故事不在教材之中,卻有很好的助学效果,教师精心选择故事展示出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生回馈情况能够看出,这些教学设计带有极高的针对性,其调动作用更为显著。

教师推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故事,成功吸引学生关注力。学生对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形成感官触动。作为国家领导人都遵守秩序,这无疑是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中华传统美德无处不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结合历史故事进行延伸设计,学生感触颇多,在深度思考和讨论中完成认知转化。教师用故事打开教程,学生从这些典型故事中获得的教育更为深刻。

二、创新情境设计,激发传统美德融合动力

课堂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要借助一些辅学手段设计教学情境。特别是媒体、故事、案例、问题、游戏、竞赛等情境方式的融合应用,能够形成多点激发。教师将传统美德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形成完整教学情境设计方案,为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创造条件。学生对辅学手段比较敏感,自然会主动回馈,响应教师设计,在互动研讨中进入到研学环节。

学生对灵动性学习情境比较有感觉,教师掌握学情展开教学设计,推出适合的活动方案,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展开深度研学行动。如教学“关爱他人”,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要求学生观察画面,解读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学生对这些画面中蕴含的故事不是很清楚,教师适时展开解读。如“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是著名的孝子,其亲生母亲去世,被继母百般虐待,但他对继母却以德报怨,继母生病后,想要吃鲜鱼,此时天寒地冻,王祥来到河里,脱衣卧冰,求得两条鲤鱼。这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学生听教师讲述故事后,无不动容,传统美德教育目标顺利达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孝德故事,在集体中讲述,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故事内容,归结出学习体验,传统美德教育程序顺利打开。

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展示画面,推出传统美德故事讲述活动,为学生提供孝德故事,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成长。孝德故事是典型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教师利用图示方式进行教学启动,为学生带来更多感知契机。从教育效果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到位的,学生回馈主动,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众多,教师精选故事作为教育素材,成功触动学生学习心理,其形塑作用不容小觑。

三、优化活动组织,提升传统美德融合品质

学科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要及时跟进观察。特别是一些灵动的、互动的、开放的学习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教师要对教学方案做全面升级处理,精选活动形式,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课堂演绎、情景再现、故事讲述、案例讨论、话题辩论等,都属于学科活动形式,教师有意识渗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机会。

学生对互动性活动比较有兴趣,教师展开创造性设计和组织,筛选活动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基本要求。如教学“以礼待人”这节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推出“以礼待人”主题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熟知的古今故事在学习小组展示出来,并进行互动评价活动,感受以礼待人品质的实践价值。学生生活认知呈现个性化,对传统以礼待人美德故事有一定积累,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发言积极,研学气氛逐渐形成。讲述评价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活动总结,给学生带来认知内化机会。

教师推出古今“以礼待人”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介绍讲述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思考和评价活动,特别是撰写学习总结,成功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其学习体验深刻,学习认知更为全面而深刻。这些典型的故事,都属于传统美德范畴,教师及时出手调度,组织学生点评互动,撰写反思报告,都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促使学生主动内化学习认知,自然接受传统美德思想。

四、对接生活训练,促进传统美德融合进程

学科教学需要训练机制的支持,教师在训练方案组织时,要注意主动渗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以提升训练水平和价值。教师展开对应设计,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化学习和实践行动,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生活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搜集、小课题研究、网络互动等,都属于学科训练任务范畴,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训练要求。

教师对学情展开调查和了解,针对学生关注点展开训练安排,必将获得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教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训练任务是:其一,“厚德载物,道济天下”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观点,根据平时积累,搜集有些相关名言,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其二,借助网络搜集,古今为国家复兴、民族解放做出奉献的典型案例,选择其中一个案例做重点分析。其三,深入生活展开观察调查行动,选择最为熟悉的生活案例,将其典型表现做详细介绍。三个训练任务,可以任选其二。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案例,学生回应更为主动。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学习表现可圈可点,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

在这个训练方案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生活认知有准确判断,推出信息素材搜集任务,不管是网络搜集任務,还是生活观察调查内容,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其适合性更高,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任务最有感觉,教师设计素材搜集任务,其目的是鲜明的,就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接受教育,深度研学传统美德生活应用,对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成长有一定帮助。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针对教育目标实际展开教程安排,自觉渗透传统美德内容,组织更多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接生活认知,深入研读传统美德的内涵,确定学习切点,主动改造思想,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程。中华传统美德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高度契合,教师主动调整教学方向,创造更多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启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锦.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探析[J].青海教育,2022(05).

[2]高永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分析[J].教育界,2022(28).

[3]吴振棠.厚植文化意蕴,传承传统美德—试论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学苑教育,2022(33).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