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2023-09-07黄式义傅强吴英智刘云峰李志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期
关键词:合一导师研究生

黄式义 傅强 吴英智 刘云峰 李志梁

1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深圳 518116 2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深圳 518101

0 引言

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15 年起国内医学院校推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在顺利毕业时将会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规培结业证书,实现“四证合一”[1]。“双轨合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两者培训大纲内容重复的弊端,但因学生长达33 个月住培时间,在各临床科室工作时间仅仅2 ~3 个月[2],在每个轮转科室均需完成相应的患者收治、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种类及数量等,住培任务相当繁重。研究生期间还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学习、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接受学习的相关临床技能知识与科研能力并无直接关系,虽然临床技能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也显露出此种培养模式下众多临床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3-4]。一些知名医学院校为使专硕研究生顺利毕业,甚至降低毕业要求,仅仅靠一篇综述甚至无文章要求通过答辩即可获得毕业证、学位证。长此以往,会导致专硕研究生科研素养薄弱,对科研感到生疏甚至排斥,个人也无法顺利开展高质量医学研究。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王晓雨等[5]明确指出,在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不仅利于研究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医学院校体现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更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6]。医学的发展与推动离不开具有缜密的科研思维和正确科研方法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归纳与总结[7],所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应该掌握正确的临床科研思维与研究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运用科研思维与方法,才能找到医学的规律[8]。分析临床专硕研究生科研道路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包括机制制度方面及学校、导师、学生自身方面等,以期为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临床专硕研究生科研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六年余,尚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自我完善。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1 专硕研究生学业任务繁重

“双规合一” 模式下,专硕研究生既要完成院校规定必修课学习,又要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具有双重身份。国家卫生部门等要求,“双规合一”模式下的专硕研究生需要在规培基地临床轮转至少33 个月,导致专硕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时要明显少于以往单纯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课程如医学统计分析、医学英语、医学科研设计等课程内容明显压缩,且专硕研究生还需要利用剩余时间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和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等任务[9]。这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科研技能的培养质量无疑大打折扣。

1.2 专硕研究生临床工作繁忙

“重临床、轻科研”思想在临床专硕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大多数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缺乏热情,很难养成潜心钻研、积极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承担繁杂的临床工作,包括整理病历及参加手术;各临床科室的轮转脱离导师的监管,这些情况导致研究生的科研时间被过分压缩,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间接导致培养基地对自己身份定位模糊,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擅于运用科研思维发现并解决临床科研问题,很难养成科研思维,提高科研水平[10]。

1.3 专硕研究生导师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还不满六年,很多培养机制尚处于完善阶段,例如导师遴选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这导致研究生导师队伍科研能力良莠不齐,一部分导师缺乏科研素养或者缺少培养经验。有些导师甚至手中没有基金课题支持科学研究,从而导致学生研究能力低下[11-12]。长此以往,专硕研究生培养将与社会住培人员同质化,难以达到专硕研究生预期培养目标。且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专硕研究生多个科室轮转,临床任务重且脱离导师监管,很难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导师更倾向由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开展基金课题。

1.4 专硕研究生无科研考核标准

我国卫健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详细规定了“双轨合一”模式下专硕研究生轮转的科室、完成病种及数量、掌握技能操作;但却未制定具体的科研能力考核标准,仅仅是要求具有基本的文献阅读能力与论文撰写能力[13],还未有一套国家统一、规范、科学的考评机制对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考评反馈。一定程度上来讲,加剧了专硕研究生与社会规培生同质化。

1.5 专硕研究生无配套实验室

临床专硕研究生由于“5+3”的规培政策,更多地倾向于临床技能的训练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且医学院校并未专门为专硕研究生提供实验室平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施,甚至对于一些专业学习网站都未对专硕研究生进行开放,忽略了对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 临床专硕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优化教学课程,开展科研讲座

科研基础课程学习是临床专硕研究生形成科研知识网络基石[14]。夯实科研基础,有利于形成正确科研思维,便于日后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专硕研究生需要正确掌握科研工具的使用和基本的科研方法。在专硕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医院可借助网络平台,恰当安排教学课程、丰富教学途径,增加科研重点、难点课程学习时长。比如,医学伦理等简单易懂人文课程可在线上展开,研究生可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自行学习,而SPSS 应用、临床科研设计、文献检索与阅读等科研课程可集中学校进行培训,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也可有效避免因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过短而造成的研究生系统性科研思维的缺乏[15]。

2.2 以临床研究为导向,强化科研技能训练

运用上述举措可有效强化专硕研究生科研思维及能力。在整合课程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疾病为主线,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TBL)[16]。教师启发、引导研究生以某一临床疑难问题或罕见疾病为支点,善于运用科研的思维对待临床科研问题。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汇总分析、实验性研究等手段,找出解决其中蕴含科研问题的办法,完成“始于临床,归于临床”的循环。也可以使用研讨模式(Seminar)教学法,通过学生间文献抄读+课题汇报与科研小讲课两种学习形式隔一周交替举行一次[17],不断锤炼优化学生科研思维,熟练应用及掌握科研技巧,旨在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既精于临床又能独立开展科研的应用型人才。

2.3 实行双导师指导制

“双导师指导制”[18]即一名专硕研究生由两位导师共同进行指导,一位导师主要负责专硕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和临床科研素养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或医院专职基础项目研究的专家,这位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科研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操作,能够促进临床专硕研究生全面发展。刘慧等[19]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地将研究生习得的理论知识或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发挥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树立“医院—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科研素质培养理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相结合,适合当今社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4 建立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体系,完善医院培养制度

现阶段,专硕研究生培养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各个临床科室的规培轮转,专注于学习临床技能知识,极易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加之培养单位并未将科研能力考核纳入常规考核项目中,往往也会使得专硕研究生产生错觉,认为科研与自身并无关系,并未真正意识到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单位应该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建立健全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体系及考察范围[20],比如专硕研究生开题的选题、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标书撰写的训练等方面。不仅仅要对学生现阶段科研能力素养进行考察,更应该高屋建瓴指导研究生,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学术发展铺平道路。完善专硕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专家组对研究生目前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中期研究成果展示、下一步准备工作等各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性意见。

2.5 提供实验室支持,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科研实验室是培养专硕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场所[21]。利用成熟的实验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硕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科研实验室免费向专硕研究生开放,包括科研仪器设备,如流式细胞分选仪、超净工作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实验器械。对网络学习资源免费开放,如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文献检索平台,供专硕研究生自由查阅及下载文献;对科研工作室时间段的开放,比如动物实验室在傍晚休息时间或者节假日均可以面向专硕研究生[22]。

3 结束语

临床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模式背景下,容易产生“重临床,偏科研”的情况。现有条件下,临床专硕研究生在繁忙临床工作之余只能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进行科研技能培训,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难以在培养阶段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科研思维,毕业答辩课题往往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23]。甚至许多医学院校为使专硕研究生顺利毕业,不断降低毕业门槛,仅要求一篇综述甚至只完成论文答辩,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极易导致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质化,偏离了对临床专硕研究生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目标要求。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卫生行政部门也并未制定明确的有关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目标和毕业论文要求的下限,也没有制定关于科研能力考核的具体方案。然而,对于专硕研究生个人未来学术生涯的发展,还是社会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离不开各医学院校对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着重关注与重视。纵观医学发展史,许多医疗技术的突破、新型药品的研发,都是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对专硕研究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培训,不仅能培养其科研能力,而且能够使其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困惑时不会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带有科学的思维进行深入探讨[24]。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要临床基本功扎实,操作技能过硬。而且也要善于利用缜密的科研思维和方法解决存在的临床科研问题,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因而,不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如何改革,科研能力培养都应该放在重要位置。

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专硕研究生在学习临床知识及技能的同时,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极易被忽视。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关系是临床专硕研究生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发现的临床专硕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五种解决方案供参考。优化教学课程,开展科研讲座,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可以丰富学生科研理论知识,拓宽视野,激发科研热情。以临床研究为导向,提供实验室支持,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可以夯实并提升科研素养。建立健全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体系,完善医院培养制度,旨在促进临床专硕研究生不断优化科研思维,激励研究生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在不断发展中完善,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为我国培育出一批既精于临床又善于做科研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合一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V eraW an g
导师榜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爱情导师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