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背景下新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

2023-09-07杜凡宇徐万松曹璐何汶静杨庆华祝元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杜凡宇 徐万松 曹璐 何汶静 杨庆华 祝元仲

1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7 2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放射治疗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1

0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总结会上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目标是到2025 年能基本建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35 年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肩负的神圣使命。长期以来,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开展思想教育的主渠道。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6 月,教育部相继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提高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统设计课程思政以及专业课教师从育人和育才的高度和角度做好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指南。《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是进一步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成效的“督促令”,应当引起所有高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建设者的高度关注,为切实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而精准发力。

1 医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产生的新事物。课程思政被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以及相同单位的不同视觉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覃丽燕等[2]提出存在专业课教师“单兵作战”、课程思政元素零散、育人目标随意、思政元素的育人效应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的现象;李冰[3]提出思政教育初始阶段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杨云莉等[4]提出在医学院校中,政治课程孤立于专业课程之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刘凤兰[5]提出医学院校教师将思政内容讲授与专业课程结合时,缺乏更加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技能技法;陆道坤[6]提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行突破,需要思政内容有效融入;闫雷等[7]提出医学院校教师应该进行持续性、多样化、多层次、有深度的培训和实践,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地方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地方医学人才的重任,还肩负着对医工结合学科人才的培养任务。随着各大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地方医学院校非医学科也开始开展工、文、管、法、教等多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但这些非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本都是处于建设初期。这些课程的建设大多基于该门课程独立地开展思政工作,没有学科性的统筹思考,甚至还可能在不同培养性质的高校中根据课程思政的大环境进行偏向性的建设,所以,这类课程的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小众专业重视度不够,小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较其他专业起步晚;在课程思政实施阶段,任课教师不善于挖掘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或者虽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但缺乏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总体来看,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地方医学院校该如何结合地方环境、本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开展医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如何才能将课程思政思想“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课堂之中,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成为当前较为迫切的一部分研究工作。

2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8]。地方医学院校在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过程中获得一些总结和思考。思路主要以前期建设的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结构为课程建设基础,从中选择部分课程进行改革试点,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三规律”原则,更好地从专业课中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盐入水”“润物无声”般融入专业知识,从而打造一个有温度、有亲和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与课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基于学院前期课程建设基础,从系统顶层设计、专业课教师团队建设、课程内容深度挖掘与凝练、课堂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评测体系和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致力于真正发挥课程育人的价值。

2.1 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逐步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6],更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需各高校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全面规划,以点带面,层层推进,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2.1.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要建立学校党委—教务部门—院系—教研室教师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从而实现从学校大脑中枢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一体化联动,激发全体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活力。

2.1.2 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学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职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为科学规范建设课程思政保驾护航;后勤部门需要对教学设施管理,教学场所多媒体设备维护、维修,校园信息化建设及校园网高速通畅运行做好基础性保障与支撑工作。

2.1.3 设置考核评价,制定多元化评价制度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重要标准,高校需要制定多元和多维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包含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在内的建设成效等相关内容。

2.2 注重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素养提升

专业课教师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中的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上,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思政素养提升必不可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2.2.1 注重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培养

专业课教师不应将课程思政看成是除知识传授以外的额外负担工作,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专业课教师应明白专业课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关系,并有意识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让课程思政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效。

2.2.2 加强思政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理想信念、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等内容。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内容和养成思政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深层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专业课程背后所蕴藏的社会价值,从而将专业知识有机地应用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课教师必须清楚,80%的学生认为对其影响最大是专业课程和专业课教师。所以立德树人的任务最终还是应该落实到专业课上。

2.2.3 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方面,在社会时事和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今天,关注新技术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将思政元素融入发展与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网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线上名师大咖如何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2.4 及时总结和反馈,反向促推流程优化

在实施课程思政理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总结自身不足,认识自身差距,进而反馈到教研室、学院乃至学校,反向促进各级部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

2.3 找准切入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课加思政,而是需要在专业课里面挖掘课程本身就富有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然后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表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和真善美的结合,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专业知识。每一门专业课领域里都天然地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而真善美元素又自然地归属于各个专业知识的领域。所以,课程思政的建设从本质上讲既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回归。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2.3.1 找准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

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育人要求和育人特点,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遵循二者相长的原则,从课程思政预切入点与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对应点出发,厘清二者关系,构建讲课内容的“知识—思政”思维导图。与此同时,在构建时不求大、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只需尽量满足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的要求。

2.3.2 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学生个人学习方面出发或者从教师研究方向出发,结合目前的热点问题,挖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从而发起课堂讨论,构建育人案例,实现育人效果。

2.3.3 借鉴贴近学生生活的启发事例

身边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对照身边的历史与现实,名师的成长道路、校友的成功经验、他人工作失败的教训和警示性问题对于未出社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面镜子。由于这些历史与现实就是他们身边真真切切的事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更有利于督促与激励学生成长。

2.3.4 结合未来学生职业规划要求

工学和医学结合是医学院校的一个学科特点,在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医工交叉的应用型人才时,要从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以及未来学生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上出发,就职业素质能力、职业专业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内动力。

2.4 打磨课程思政案例,构建共享资源库

医学与工学虽然存在学科内容、方法论和认识论等不同,但在思政育人的目的上却是一致的。医工交叉类专业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抓住二者的结合点,打通课程教与学结合的培养通道,才能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和发展共赢。医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医学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工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工程思维,还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所以在培养两学科交叉人才时,就需要针对不同课程广泛收集案例,精心选取思政要点,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学习讨论等方式对已有的零散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整合,细致打磨与专业知识点的衔接点,使思政点与知识点巧妙融合,自然过渡,打通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壁垒。比如从课程某个知识点的内容讲授出发,通过提出问题、情景假设、案例启发、故事引申等多手段,合理引入思政案例,做到有铺设但不突兀。重点突出如何引出案例,案例内容只需简要概括即可,案例要与专业内容相得益彰,忌生硬插入案例。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才能搭建出更多优秀的思政资源,积少成多,逐渐实现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全面进步。

2.4.1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医德医风、人文情怀和职业精神为主线内容进行思政设计。如在讲授医学必修课程人体解剖学时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不仅强调解剖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医科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课程中让学生对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产生共鸣,同时也为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奠定情感基础。如在讲授辐射防护学时,可讲解老一辈影像人在防护手段匮乏时期具有的职业精神,对比现今具体防护手段和医学伦理等,开展“如盐入水”的德育教育;在讲授放射肿瘤学时,可通过肺癌流行病来引入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肿瘤应以预防为主、早筛早治的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向身边人群健康宣教,真正成为实现“健康中国梦”伟大战略目标的践行者。例如:通过不良的口腔卫生讲授,比如吸烟、嗜酒与咀嚼槟榔等习惯引出口腔癌,黏膜上皮通过“损伤—修复—损伤—细胞增生活跃—癌变”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口腔细胞癌变,引导学生重视疾病的早发现,养成对健康生活习惯的关注;通过医学知识和临床生动案例的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情怀理念。

2.4.2 工学专业课课程思政

工学专业课课程思政一般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为主线内容进行思政设计。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编程入门课程C/C++程序设计时,除了培养学生编程思想以及利用C/C++编程语言解决生活及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以致用、严谨求知的科学精神,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敬业负责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敢闯会创的创新意识、勇于向上的民族自豪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讲授基本程序控制结构的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以及实现控制结构的控制语句(if、else、for、while、dowhile 等)内容时,需要区分输入的字符是大写、小写、数字字符还是其他字符,不同的输入值,就有不同的输出结果。由此引导学生在面临多种选择时慎重抉择,承担抉择之后带来的后果,不要患得患失,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学业和未来职业的规划,塑造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造高远的人生格局和未来视野。很多现实情况下,解决某些问题通常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如进行统计和累加这类计算时,可以使用循环结构来简化程序结构。例如:1.01 的365 次方和0.99 的365次方这种重复运算的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进而联想到学生平常学习工作时每天努力一点点,便会积少成多,每天偷懒一点点,结果就差之千里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讲授电子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时,教师除了传授学生对医学成像设备日常维护、简易故障排除、系统调校、参数优化以及能够更换常见、较简单电路和器件的知识之外,还要求教师在课程思政挖掘中贯彻矛盾论的辩证法原则,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学会抓住电路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在“共射极放大电路”知识点中关于放大电路基极电位的确定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如果考虑基极电流较小,则可在基极的节点电流中忽略其影响,属于事物的次要矛盾;如果在实际测量电流中,基极电流与流经电阻电流相比不可忽略时,根据节点电流方程得到的基极电流就是主要矛盾了。再如,在研究放大电路放大信号的工作原理时,引导学生对放大电路中的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进行定性分析,寻找不失真、能放大的真相,即为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同时可根据身边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岁月静好的背后一定是有人负重前行的”,鼓励学生为祖国的岁月静好、为自己的未来“不失真、能放大”,做生活中的“直流信号”,负重前行。

除上述课程,还有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等较多课程均已进行思政案例建设。这些课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究时机,注重语言艺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达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5 完善课程思政评测体系,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

完善课程思政评测体系不仅能让教师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完成情况,促进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获得感,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向设计评测体系,主要包括学生侧和教师侧,即需求侧和供给侧。

2.5.1 学生侧

学生侧的评测又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不仅考查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专业发展、职业认识和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内容,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考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是否树立专业自信,是否明白自己将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否初步具有职业道德认知。实践部分主要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观察有无行为失范,言行举止是否坚持正确价值观、积极学习的持续性动力等方面,从长期出发也可以持续性地跟踪调查学生毕业工作后一定时间内各方面的表现等内容。

2.5.2 教师侧

教师侧的评测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和教学效果,能否实现案例建设适当、案例建设是否与课程衔接、能否实现对学生思想进行引领等内容。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主要包括文本评价、教学观察和学生评价方面。

1)文本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思政教案、材料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挖掘、学生作业情况或课堂综合表现记录(超星学习通记录)、教学反思等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2)教学观察主要是对通过文本评价后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是否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入,是否在教法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是否在恰当的时机通过语言艺术的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地接受,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3)学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获取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的评价数据。

通过这三方面的结合,可以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测评。这种测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持续性的没有精确数字定量的模糊测评,只能反映出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证明教师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好,如果学生表示哪些方面的思政元素没有提高、改变,或者得到适当展现,就说明教师需要在这些方面重点改进。

3 结束语

课程思政在医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应用是新时代的需要,探索将学科性质与育人主题相结合,因地、因课、因人挖掘育人元素后巧妙融合教学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医工科专业教师在精于专业的同时,要创新与突破性地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方发力,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巧妙融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打好坚实基础,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