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中数学作业变革的实践与突围

2023-09-06陶晓洋

小学生 2023年8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算式幼儿园

☉陶晓洋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每个儿童来说都是人生的新起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适应,对于儿童能否顺利开启学习生涯,至关紧要。2021 年4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核心原则就是提出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帮助学生入学适应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能。本文将从数学作业设计入手,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教育回归本真。

一、“幼小衔接”中数学作业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教学时很多老师会发现不同学段的数学知识都是零碎的,但怎么样把零碎的知识结构化,让学生感觉整体上是一致的,需要老师立足单元整体教学,把握知识的本质,读透教材,读懂学生。幼儿园期间所学知识并没有具体的评价目标,因此,小学时,我们要做好衔接。幼儿园期间儿童是没有作业的,基本上以游戏、活动、阅读为主,到了小学才有作业,因此,会有一些学生适应不了小学的学习生活,进而会影响学习的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数学作业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作业驱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同时通过研究,梳理出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探索出好玩、有趣、有效、学生又很喜欢的作业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校本化的作业设计方案,让作业“活”起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性活动。

然而,在作业设计上,很多教师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经常以书面习题为主,只是模仿性训练,忽略了以学生为主及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立足“双减”政策对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发现,数学作业没有让儿童产生兴趣,主要原因是作业内容枯燥,更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业形式单一,作业要求统一,这也是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

二、“双向衔接”创新设计数学作业

(一)理趣共生:调动多种感官,让作业有意思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主张:“教育要使人快乐,要让一切教育带来乐趣。”数学作业若是能让儿童感觉快乐才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如何让数学作业变得有趣又有意义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到:“幼儿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的特点可以用“四好”来概括:好动、好玩、好奇与好胜[2]。数学作业只有关注到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关注到儿童的内在需求,才能让儿童喜欢,让作业更有趣。

1.浸润式游戏,让儿童“玩”中学

幼儿园期间“游戏”常常伴随儿童左右,他们用“手心手背”决定着优胜权,用“石头、剪刀、布”决定着双方的胜与负。进入小学后,游戏更是儿童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实现知识的巩固与增长。在设计数学游戏作业时,我们遵循教材的足迹,整合教材的内容,配合教材的进度,设计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考相关的游戏。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根据儿童发展需要,自主研发有特色的数学游戏作业。目前为止,低年级(一二年级)形成的游戏主题作业如后面所示。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字我会拼、摆节拍、抽数卡,比大小(一)、玩转数字框(一)、玩转彩虹棒之比长短、魔力智慧珠之拼图形;一年级第二学期:数数也“任性”、玩转数字框(二)、猜数游戏、玩转百数表、玩转彩虹棒之拼图形;二年级第一学期:乘法口诀大PK、数卡对对碰、“神算”有秘诀、抽数卡,比大小(一)、神奇的四巧板、神秘的宝藏;二年级第二学期:巧算24 点、奇妙的七巧板系列。

例如,在认识完《10 以内的数》之后,设计了“数字头饰秀”游戏作业,游戏内容是:①想一想,你准备选哪个数字做头饰;②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选的数字;③比一比,跟同桌选的数字比比大小。这一游戏作业本质上是巩固10 以内的含义,我们赋予认数练习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儿童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该游戏不止于知识巩固,儿童通过表达对数的认识,不仅理解了数的含义,在动手制作数字宝宝的时候提高了动手和审美能力,在与同桌交流时增强了合作意识。

2.体验式活动,让儿童“做”中思

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3]幼儿园期间儿童经常做手工而且往往乐此不疲,基于儿童这一特点,我们多元融合,设计了丰富的动手体验类作业。例如,在学习完《100 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计了动手做《创意秀“100”》,可以利用废弃纸盒、粮食作物、棉签、纽扣等100 个同种材料,经过设计,结合彩笔制作或描绘出一件美丽的作品,旨在培养儿童的数感、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作业备受儿童的喜欢,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设计和创作,作品丰富,富有创意。

3.换位式思考,让儿童“说”中悟

传统的作业一般是被动书写、被动听讲,长此以往,儿童觉得没有新鲜感,也会不喜欢。其实,在幼儿园经常开展戏剧类表演活动,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演员,喜欢角色扮演。因此,在小学我们给儿童提供平台,转换角色,让作业更有趣。例如,跟电视节目“开讲啦”一样,变换成一名小老师,讲一讲习题或故事,并自创公众号发布,记录他们的成长。儿童在课堂中表达的时间毕竟有限,“最佳小讲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儿童都参与其中,在说中思,思中悟,调动各种感官同时参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更在练习中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热情,长期如此,学生越来越善于表达,越来越乐于思考,越来越大方、自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二)私人订制:设置挑战区,让作业分层

儿童是乐于挑战的,如果一味让他们解决简单的问题,他们会失去热情。设计作业应注重作业的层次,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择作业时能“爱我所爱”“对号入座”,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让作业分层,不断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

1.改编规律探索题,激发儿童求知欲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规律探索题,有寻找数的规律的,有寻找算式规律的。这对发展儿童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为让儿童更好地掌握分析、规律探索题的方法,教学完书本上的习题后,笔者通常会给儿童布置改编规律探索题的作业,要求孩子自己设定某个规律,围绕自己的设计来出题。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第62 页有这样一道题:99 - 18 =81,99 - 27 =72,99-36 =63,你能再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笔者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这3 道算式,看看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发现被减数相同,减数和差的个位和十位正好交换了位置,特别神奇,那它们之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进一步对比发现减数的个位和十位相加正好等于9,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再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为了避免用统一的作业内容来要求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课尾提出要求:小朋友们,被减数只能是99 吗?想一想还可以是什么数?又能写出哪些算式呢?可以课后研究研究。最后,孩子们都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纷纷递给老师检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里看到破解难题带来的快乐。在充分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努力找准每个学生的“舒适区”,制定每个学生的“挑战区”,这样的分层作业大大激发了儿童求知的欲望,打开了儿童的思维边界。

2.创编故事,发挥儿童的想象力

故事是儿童最喜欢听的,在幼儿园期间,课堂上经常利用绘本故事来教学,儿童们往往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创编故事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本质,立足情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4]。

例如,在学习完《100 以内的加减法(一)》单元后,教师布置了创编故事的作业:加减故事任我编。从具体情境到算式的提炼,是一个模型化、结构化的过程,而从某个算式到具体情境的思考,则又是一个模型解构和应用的过程。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还不能要求他们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来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但可以让他们去感知、去想象、去还原生活情境,不失为一种引导儿童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含义的有效策略。又如,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后,让学生利用数字来创编“数的故事”,为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诸如此类的创编作业能够促使儿童不断深入知识内核,探究实践、构建语言、创意输出。

(三)丰富多彩:创新设计,让作业形式开放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综合实践作业正符合这三大要素,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联系,是儿童在课外或校外围绕与数学有关的主题或任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来设计综合实践作业,促进儿童合作探究,使儿童在交流中开阔眼界,在情感沟通中培养合作意识,在观点的融合中激发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儿童数学经验,提升儿童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完《元角分》单元后,大部儿童在换币时仍然感觉很困难,单纯的货币单位换算以及加减作业很难让学生熟悉货币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布置综合实践作业,让儿童走进生活,打开时空边界,在实践中认识到货币的更多知识。以下就是作业内容的安排表:我来认识“你”——认币,从人民币的数字、图案、颜色等方面介绍;我是购物小达人——用币,①买一买:小朋友担任采购员并选择购物场所,购物并在活动单上记录价格;② 画一画:画图表示付钱的方式;③想一想:根据购买的商品,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是考古学家——探币,阅读绘本故事或上网搜索了解人民币的产生和发展;班级币我来设计——创币,为自己班级设计班币。

从校内走向校外,实现空间的开放。传统作业都是在校内完成,而这样的综合型作业,打破时空边界,儿童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完成,真正实现作业的开放、自由,让作业成为儿童的自主性活动。从课本走向生活,实现视野的开放。儿童仅仅依靠课本学习知识,体验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从课本走向生活,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表达,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的解答。例如,上述作业中让儿童购买物品,通过“买卖”活动,更好地掌握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并记录下来。对于小学生而言,将已知知识运用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达到亲身体验的目的,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实现教学结构的完善性。从独立转向协作,实现主体的开放。幼儿园期间儿童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与同伴合作。在小学里,教师通过设计综合型作业增进儿童与同伴、与家人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儿童合作精神。儿童在研究人民币的发展史时可以跟家人一起搜索资料,与同伴交流认币方法等等。从短平快走向长周期,实现时间的开放。像这样的综合型作业并不是短时间内完成,可以是一周时间,儿童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最终的成果,实现作业时间的开放,关注儿童间的差异,实现了作业的分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更有意义。“玩转人民币,购物乐翻天”这样的综合型作业,让儿童在兴趣中学习人民币知识,在体验中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在绘本阅读中播下理财的种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从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习的延伸,作业应注重其发展性,从课堂发展到课外,从学校发展到家庭,从学习发展到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通过设计多种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特色作业,在实践中高效落实“双减”政策,让更多的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去感受成长的乐趣,能展现自己的智慧、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样的作业就是成功的。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算式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爱“上”幼儿园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