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诗经》音乐呈现方式异同对比

2023-09-06黄祎煌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诗篇诗经乐器

黄祎煌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关于《诗经》的研究现如今已非常之多,研究《诗经》的角度也是各种各样,有单研究《诗经》某篇诗的艺术手法与情感的,也有研究其中类型诗歌与类型人物的,甚至还有研究其中的草本植物的等等。但是关于《诗经》音乐性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诗经》音乐性与其现代改编歌曲之间的关联,因此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一、《诗经》在古代吟唱的内容和形式

(一)题材纷繁的朴素民歌“风”

“风”大部分是采集自各地的民间歌谣,为我们重现了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各地不同的民族风情。“风”包含的内容题材各式各样,但总体以描写男女之间的情感居多。有男女热恋婚娶的,如《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①其表达了对丈夫的祝愿以及真挚的爱;又如《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之!”其描写了热恋时心中的炽热情感怕被人知的小心;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世家。”其描绘了女子出嫁时的热闹场景。也有表现婚后情感纠葛以及女子被抛弃的,如《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江有汜》:“不我以,其后也悔。”

虽然“风”以爱情诗为主,但因所处地区不同而有着各自主题倾向性上的区别。“邶风”在主题上就相当丰富,有弃妇诗《柏舟》,有思乡诗《击鼓》,有感念母恩诗《凯风》,有役夫怨恨劳役诗《式微》,有流浪者向魏国乞求救援诗《旄丘》等等;“卫风”则更多地表现了爱国之情以及当时妇女大胆反对封建礼教的行为,如《淇奥》赞美一位能纳人规谏的才子,《氓》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竹竿》表现了一个卫国女子远嫁他乡想要回去却不能的思国之情,《芄兰》则讽刺了贵族的骄横幼稚以及装腔作势之态;“王风”中的诗篇更多地描绘了遭受战祸的悲凉气氛,如《黍离》表达了在周迁都洛阳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君子于役》反映了春秋时期兵役和劳役的繁重以及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免爱》是一个没落贵族遭受百忧而感叹生不逢时所写下的诗;“郑风”诗篇以描写青年男女恋爱最为突出,因而《论语》中的《卫灵公篇》和《阳货篇》都提到了“郑声淫”;“唐风”则多体现消极颓废、失望无助的情绪,如《蟋蟀》表达了作者感慨不应该虚度光阴,《杕杜》表现了一个流浪者的孤独以及求助不可得的感伤。

从中可以看出“风”这一部分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题材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通俗共情性。这类诗歌在演唱的时候一般分为独自哼唱和对唱,并且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形式比较随意,不需要太多仪式,有时也不需要配乐,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具有比较粗犷的线条,而对唱则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一唱一和,不加任何修饰的歌声。

(二)华丽正统的宫廷乐“雅”

该部分的命名是一种乐调名。“雅”是西周国都附近一带通用的乐调名,因为周朝人把京都地区的乐调看作正声,所以“雅”也有“正”的含义。“雅”部分的诗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 篇,大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卿公大夫的作品。从名称分类以及内容题材看,相较于“风”而言更加单一,但是也更具有正统音乐性。西周具备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统治者认为只有礼乐相辅才能更好地维持统治,因而音乐在周朝受到很大的重视,音乐也因此得到了较好发展,特别是宫廷乐。当时的宫廷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②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颂乐也是大典乐歌,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以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往往带有一些神话色彩;音调也以缓慢为特色,但比六代之乐可能要清越一些,唱时用瑟伴奏。而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与颂是差不多的,所用乐器为钟鼓,而且所用场合也相似,小雅比较接近民歌,常用于士大夫饮酒礼中,唱时用琴瑟伴奏,因而也被称为“弦歌”。③可见“雅”中诗篇吟唱的方式已经与“风”有所差别,形式也更加丰富。了解了“雅”的吟唱形式后,接下来我们分部分了解“大雅”和“小雅”的创作内容题材。总体来看,“小雅”中的诗篇篇幅都较短,内容大多与贵族、官吏相关,如《鹿鸣》写了周王宴请臣子、宾客的场景,宣扬统治阶级内部要团结这一主题;《鱼丽》表现了奴隶主贵族豪华奢靡的生活以及主人的殷勤;《蓼萧》是远国之君来朝,颂周王恩而作等等。除了与统治阶层相关的诗篇较多,其实里面也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接地气的,如《伐木》表达了亲情的可贵;《菁菁有莪》表现学生见到师长时内心的喜悦;《采薇》则描写了作战的辛苦和思乡之情。而“大雅”部分的内容就偏于正统、庄重,许多都是赞颂周王朝的,如《文王》歌颂了文王姬昌;《棫朴》热情赞美了周文王的知人善任、乐育贤才;《公刘》则是周民族叙述开国历史的诗篇之一。

“雅”与“风”相比,在诗篇吟唱上使乐器配合更加成熟,从而初具现代音乐的概念。

(三)庄重肃穆的祭祀乐“颂”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其内容大部分都是对祖先神灵报告王侯功德的赞美之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划分的根据主要是产生时间的不同,并且在题材上比较单一,失去了前两部分的活泼与生活气息。如《烈文》是成王在祭祀祖先时诫勉助祭诸侯所作的诗;《思文》是周王祭祀时祈祷年谷丰收、国家昌盛所唱的乐歌;《洋水》颂鲁僖公能继承祖先事业、整修洋公、建立文治武功。虽然“颂”在内容题材上意义比较单薄,但是其吟诵的方式是最为完全的。其在吟诵时不但要配合大型的乐器,采用皇家乐调,而且常常带有扮演、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歌舞发端。

综上所述,《诗经》内容题材相当丰富且涵盖万象,以男女关系和祭祀赞美为题材的诗篇居多,具有地域差异性、阶级多样性、社会历史现实性。《诗经》的吟唱形式虽然在各部分中有差异,但是总体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多种乐器,并且还会根据内容来搭配乐器,如“小雅”主要通过琴瑟相搭,以弦乐为主;而“大雅”则采用比较大型的乐器以显示其庄重,像编钟之类的。在一些大型场合,诗歌吟唱不仅仅有音乐,而且还融合了舞蹈表演,充分体现了将礼仪制度融进音乐教化之中。

二、现代《诗经》改编歌曲与《诗经》的对比

(一)题材内容上的对比

当下的《诗经》改编歌曲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把握《诗经》中某诗篇的原意基础上用普通话对其重塑,尽量使现代语言体现古代字词的意境与美感,主要是表达所选诗篇的思想感情,而这类歌曲在如今的乐坛是比较少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在水一方》。该曲是琼瑶于1975 年为电影《在水一方》谱写的同名歌曲,该首歌改编自《蒹葭》,由琼瑶填词、林家庆谱曲,原唱为高凌风、江蕾,后来因为邓丽君的翻唱而大火,现在仍然有许多歌手翻唱这首歌。这首歌是普通话重塑《诗经》歌词的成功范例,不仅保留了原文场景的美感,也使读者感受到了原文所要表达的追爱的浓烈感情。而另一种改编歌曲主要是在配乐上进行改造,歌词的内容完全按照《诗经》原文或者稍微进行改动,这类歌曲主要被用来教育与教学。像于文华的《国学唱歌集·诗经》、梁德建的《诗经》、婷婷姐姐的《婷婷学唱古文》等就经常被用于早期儿童国学启蒙或者初高中语文教学。当然也有单纯做成流行乐的,如HITA 的《采薇》、i2star 的《击鼓》等,虽然没怎么动词,但是在音乐上完全按照现代流行乐进行处理。其实还有第三种,这种是伴随着大型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而兴起的,词由原文和理解的内容构成,音乐上也兼顾《诗经》本身的色彩,如金志文的《关关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朝朝暮暮思容颜,追求我爱如心愿。”因为这类歌曲在处理上比较创新,因而我们把这类歌曲归为第一种类型。

通过对这两类改编歌曲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如今《诗经》改编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在歌曲内容、题材选择上还应有所琢磨与思考。

(二)音乐形式上的对比

《诗经》其中的诗篇配乐形式是比较丰富的,有淳朴无华的白描吟唱,也有正统的配乐吟唱,甚至加入了舞蹈表演的形式。在《诗经》中出现的乐器总共有26 种,按种类划分:

属于土石制品的有:缶、埙、痈、磬。

属于金属制品的有:钟、镛、钲、南。

属于竹制品的有:笙、箫、症、管、簧、篪、瘫。

属于木制品的有:癫、圉。

属于综合制品的有:琴、瑟、鼓、贲、瘿、雅、应、田、瘾。

或按演奏方式划分:

打击乐器:钟、鼓、痈、缶、瘿、磬、雅、南、贲、镛、应、田、癫、瘾、圉、钲。

弹拨乐器:琴、瑟。

吹奏乐器:症、簧、笙、埙、篪、瘫、箫、管。④

从中可见其乐器之繁多,这些乐器虽然多,却不能随便用。怎么用以及用在哪里都有严格的讲究。第一,这些乐器大部分都是为了演奏的内容而存在的,像弃妇诗这一类情感较为哀伤的诗篇就常用笙箫琴瑟这一类弹拨吹奏型乐器,而祭祀歌颂这类比较庄重的诗篇则用钟鼓这类打击乐器比较多;第二,乐器的使用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贵族阶层使用的乐器都是较为大型或者由名贵材料制成的,平民阶层则使用较为轻便且常见的乐器,甚至完全不使用乐器。

反观如今《诗经》改编歌曲的配乐则显得有些随意,在音乐上无较多深意。《诗经》在现如今比较常见的是被改编成流行音乐的形式,并且因为要提高大众接受度,所改编的主要是爱情或战争这类的诗篇。爱情诗不仅在内容上还是配乐上都能较快、较好地进行处理,战争诗则在配乐上容易引起共鸣。爱情类的音乐乐器元素常为古琴、二胡、箫、笛子的变换排列组合,也有少部分会加入儿童诵读和部分无词哼唱的元素,转变为古风歌的形式。以HITA 的《采薇》为例,其全曲就是以二胡加其他弦乐为基调,还加入了一些日本音乐元素,是一首旋律性较强的流行乐。而讲述战争的歌曲在音乐上最喜欢用击鼓元素,如i2star 的《击鼓》就用了大量的击鼓乐来进行烘托。现代《诗经》改编歌曲是比较流于表面的,没有很好地在《诗经》内容上进行研究,不是思考怎么把诗篇的精神内核通过更合适、更还原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研究在音乐形式上如何迎合大众。

三、结语

总体来说,现代《诗经》改编歌曲对《诗经》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本文通过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论述,通过对当代《诗经》改编歌曲与《诗经》在音乐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音乐人在进行相关歌曲改编时能进行更多思考。

注释:

①程俊英.诗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9.(文中诗经相关原文内容均引于此,不再作注。)

②李楠.“一带一路”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自信[J].戏剧之家,2018,(05):1.

③梁刚毅.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以及主要特点[EB/OL]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7CSqFZ0h730.html.2019-11-21/2022-12-20.

④宁胜克.《诗经》中26 种乐器的文化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7,(05):1-2.

猜你喜欢

诗篇诗经乐器
时光的诗篇
学乐器
中华诗篇
诗经
雪峰山诗篇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