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伦理学人应读点曾钊新

2023-09-04朱有志

伦理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原创性伦理学生动

朱有志

曾钊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富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当代理论家中为数不多且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和理论语言学家。先生仙逝,思之,念之,悟之,叹之,深以为,青年伦理学人应读点曾钊新!

一、因识文而识人

我之所以“愿意”以《青年伦理学人应读点曾钊新》为题,与我在青年时期认识曾钊新教授直接相关。

1982 年,我作为湖南科技大学(原湘潭工学院)的年轻工作人员到省会长沙参加学术讨论会。记得那时的学术氛围很浓,研究学问的学术味很足。开会的前一天下午报到,会务组将作者论文印发参会者每人一份。晚上,我把所有论文“初读”了一遍,大学刚毕业的我总想在别人的论文里多学点什么,觉得写得好的文章我反复读,除了我已认识的专家老师外,曾钊新老师的文章我是反复读的,并且,读着读着,总感觉曾老师的文章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其中。这种魅力既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啊、哦、哟”或评价理论文章的“套话”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之类的东西(thing)所能表达的,而是一种基于这些又超乎这些的并让我隐隐地感到作者特有的文字素养和超人的理论天赋于其中的“理论魅力”,正是这种特殊的、表现在文章中的“理论魅力”,顿时让我产生了一定要拜访且要拜其为师的“冲动”!于是在第二天上午会后我到会务组问到曾老师的住处,然后赶紧去拜访了曾老师!

二、因敬佩而敬爱

初见曾钊新老师是在一间有两排上下格局床铺的房子里,虽然已过去四十年,但我鲜明记得,他睡在下铺,我们是坐在下铺的床边交流的。我还清晰记得那天他穿的是有些显旧但很整洁的中山装,看上去衣着朴素、语言亲切、谈吐智慧、举止文雅,是一个标准的大学教师形象。

那时的曾老师四十多岁,大学刚毕业不久的我已有三十岁,但于我而言,曾老师是前辈。因下午要开会,简短交流后,我要了先生家里的电话,说好今后一定去先生家里拜访请教!

当年的我没有今天历经沧桑的我知天地大、己无知而真诚的谦虚。因为,在读本科就发表过两篇文章且第一篇就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社全文复印、《新华文摘》辑目、《中国哲学年鉴》辑目的我,那时是充满自信而自豪的,有时,内心还是蛮“骄傲”的!不说别的,单就本科毕业论文《韩非子术治学说之我见》就是和本校历史系著名教授张一中先生《韩非子术治学说不可取》商榷的这一点,就足见当时年轻的我的“自信”劲儿。

写上这些事,无非是想告诉题目所指的青年伦理学人们,四十年前,年轻气盛、自信自豪同属青年伦理学人的我,读到作者的文章就产生要拜见、要结识、要学习他的冲动,实属不易啊!

这不是因为“我”好学,青年的“我们”都好学,差别在于,谁,值得你尊以为师!正是在这一点上,当时年轻的我认定了还不是教授的“曾钊新教授”为师!

尔后,我常通过会议拜访、电话拜访、府上拜访、信件拜访等多种形式“拜”他为师。在请教曾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曾老师不但在读书、搜集资料过程中使用卡片,而且在写文章过程中也使用卡片。后来,先生带我参与了他著作的初稿写作,还给我们这些“在册”和不“在册”的学生传授如何读书、写作论文、进行理论创新。久之,我知道了,曾钊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理论家中为数不多且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和理论语言学家!

何以见得由敬仰之心而生敬爱之情呢?

在先生的文集①即《曾钊新文集》。——编者注第四卷记载了我们往来的历程。我在北京治病,先生寄“微薄”以“慰问”;先生体弱,我接先生到湘潭做“胎肝”免疫;师母仙逝,我流泪了;七十岁啦,我每年必给先生拜年。

上述这些,无非是进一步说明,我对先生文品的敬佩上升到了对先生人品的敬仰和人生的敬爱:先生不但在道德理论上过人,在道德践行上同样超人!

三、因坚定而坚持

评论理论家,尤其是评论像曾钊新教授这样的具有独特理论天赋和过人理论智慧的全国著名的理论家,若回避其信仰即回避其一切具体的创新性概念、判断、论点、论述等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只醉心于点滴的堆砌和话语的罗列,那不是无知就是肤浅、不是糊涂就是浅薄!

首先必须肯定,曾钊新教授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的今天,郑重指出这一点极为重要。一以表明,今天的青年伦理学人应像曾钊新教授一样,学马克思主义、教马克思主义和用马克思主义。二也说明,纵或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质疑和误解,先生仍能从容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回驳和澄清,彰显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胸襟和智慧。

曾钊新教授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在《曾钊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一卷“人学 伦理学”中的论文和第四卷的“序和跋 日记”中不难发现,先生除了精心备课并认真教授《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外,更重要的是能娴熟地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作为研究问题和论述观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在此,我乐意摘录如下一段话语和青年伦理学人们一起领略曾钊新教授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风采。先生在发表于1981年第6期《学习与探索》的《论道德的第二土壤》一文中写道: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伟大功绩在于:认识到了在共产主义图景中,人性复归和真正的道德达到了统一。达到统一的力量不是单个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从此,空想的“新道德世界”或“和谐社会”就变成了科学理想。“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乐厅里一定会听到真正人的道德和人性复归的美的旋律。[1](70)

正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坚定的!因而在有人“指摘”其论题和论点时,先生仍能以博大的胸怀在既尊重人又注重理的原则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阐明思想,以求“在歧义中醒悟真理!”[1](178)

四、为创新而创造

曾钊新教授作为中国伦理学界公认的最具原创性的学者之一,其理论品格和理论特征就是勇于创新。

创新,是对一切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对称得上“家”的科研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而当我们对这一特殊要求再当作一事物来作深入思考时,创新对科研工作者也可以说是最高要求。因为,创新作为一事物也是多系统、多层次、多方面、多要素的。唯其如此,创新包含的面颇广,如集聚性创新、完善性创新、增补性创新等。而原创性创新就是有别于其他创新的“创造”。

在社会科学方面,原创性创新可包括提出一个新概念、作出一个新判断、发现一个新规律、构建一个新学科、使用一种新方法等。曾钊新教授的创新性成果很多,其原创性成果也几乎遍及前述原创性的各个方面。在此,我只以其原创的“场合道德”和“时年道德”的提出及其对当时也是青年伦理学人的我们的感染、激励与启示来说明其理论影响力。

拜读了先生的“场合道德”和“时年道德”后,我为先生高度的抽象思维力和独特的理论构建力而惊叹,为什么先生能在我们天天碰到的、经常看到的且自以为懂得的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拿捏”出这两个新概念呢?是时,虽然难解其详,但后来我在研究经济道德时,也根据经济活动的时空性特征提出了“经济发展道德”、“经济运行道德”和“经济交换道德”。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还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

这,也是我提出“青年伦理学人应读点曾钊新”的原因之一!

五、为行动而生动

曾钊新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妙笔毋须尽生花》[2](168-169),虽作为杂文而讽刺言过其实的“妙笔”“尽生花”的人,但是,从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先生并不是一概反对“妙笔生花”的。比如这篇文章的开头语:

一张白纸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一个失误能描绘变成难免的“学费”,这是笔的本领,文字的功能,文人的才干。《三国》演历史,《水浒》传英雄,《红楼》道世情,都是妙笔生花,并为世人所首肯。[2](168)

显然,这是曾老师的“妙笔”“生”的“花”,非常灵“动”,让人感“动”!故曰:先生文字“生”“动”!

如果进一步发问:“曾老师的随笔、散文、杂文写得灵动而生动,那么,曾老师的哲学、伦理学论文是否生动呢?”答曰:“生动!”

只不过,学术论文的“生动”不同于散文、随笔以及诗歌的“生动”,正像诗歌的生动不同于散文、随笔的生动一样,学术论文的“生动”是以内在关系的揭示、深刻缘由的挖掘、严密逻辑的推演为表现形式的。不必讳言的是,表现这种“生动”需要修养,感悟这种“生动”需要训练!曾钊新老师就是当代中国最富有这种修养和训练的伦理学家之一!

进而言之,曾先生为何致力于“生动”地表达其思与想呢?简言之,为了“行动”!正如曾先生所说:

我们的目的归于一个:追求真理,服务于伟大祖国文明的昌盛![3](9)

六、为全局而全面

了解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历程的都知道,自20 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哲学家、伦理学家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富足,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和强盛,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历程中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艰苦奋斗、鼎力创新。曾钊新教授就是这“一大批”中的健将之一。

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大厦的构建,曾钊新教授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伦理学原理方面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杰出贡献,同时,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有令人敬仰的成果。单就原理方面看,他为系列原理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依据,又在体系的完善发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先生还把伦理学研究扩展到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既为交叉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更是表明先生在伦理学领域中,由原理而历史、经伦理而心理、步教育而社会的“全面”贡献。

如今,先生虽然仙逝,但先生在《曾钊新文集》第一卷扉页上那“谨以此书献给勤于学问的年轻朋友”这句蕴有无限希冀的心语一定会激励青年伦理学人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我们想说、愿说、也敢说:

先生永生!!!

猜你喜欢

原创性伦理学生动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原创性与当代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