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当代中国:价值与行动

2023-09-03李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价值分析

摘  要:文章基于全球百年变局,结合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时代语境,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内部评价的视角,分析《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教材的内容选题和结构框架,总结其视界融通、目标融合的编写特征,突显该教材呈现的当代中国发展与成就。在英语读写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国特色话语能力的出版价值,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价值分析;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50-04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202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文医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775)。

作者简介:李婧(1978—),女,硕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结构性变革的影响深刻嵌入高等教育建设。国家提升对国际话语权的重视,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使其能够在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政策主张、价值理念、责任担当和胸襟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国际社会。时代要求和国家需求为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对课程与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出版完全契合了时代发展需求。

一、教材评价:理论与视角

教材,作为展示教学主题的资源,也提供学习者练习和完成活动的原始材料,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决定了学校75%到95%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教材评价,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主观印象,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教材本质,对教材评价标准和模式的讨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国外学者乔·麦克多诺与克里斯托夫·肖(Jo McDonough & Christopher Shaw)对教材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标准整合,关注教材的适用对象、语言水平、教学环境、教材内容顺序、兴趣激发等评价点,较为全面地讨论教材本身的可使用性、普遍性和灵活性[2]。国内学者也对教材评价标准进行了广泛探讨。文秋芳认为英语专业教材编写应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应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3]。高凌飚则从知识与科学、思想道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能与技术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教材评价体系[4]。

布林与卡德林(Breen & Cardlin)将教材评价模式置放在动态视角下,首先由评价者对教材提出初步问题,如主要目的和内容等;之后,评价者通过课堂观察与反思,考察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是否与学习者的方法匹配等[5],这一角度的考察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评价为主。坎宁斯沃斯(Cunningworth)从历时角度提出三类评价,分别是用前评价,旨在对教材进行预测性、前瞻性评估;用中评价,关注使用过程中的教材;用后评价,基于使用对教材进行反馈与反思[6];国内学者程晓堂等主张从内部和外部对教材进行系统评价。内部评价包括对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方法、内容分布以及语料真实性等进行考察、评价;外部评价则考察特定使用群体和使用场景下的适切性,考虑教材是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7]。

本文研究对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之《英语读写教程》于2022年8月出版,同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高校推广,使用时间不长,使用者范围还在扩大,因此本文主要从内部评价的角度,从宏观维度讨论该教程的价值与特性,从微观维度呈现教材内容分布、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二、教材价值:战略响应、使命担当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对现行课程和教材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中国日益重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拓宽话语渠道、丰富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增强话语主动性,赋能话语国际传播,但由于刻板印象的误读和误解,中国主题“他议”和中国形象“他塑”现象依然普遍[8]。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智慧的力量,突显了国际软实力的重要性,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指出,国家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9]。因此,高等外语教育必须树立国家意识,坚持国际视野与母语文化互为主体,立足本来、吸收外来[10]。利用外语的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培养时代新人进行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关注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推动中国学生以开放的视角认识世界。但随着全球百年变局的发生,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更需要重新认识外语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不仅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应根据本标准制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202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作为引导《国标》落地的具体实施细则,将中国元素贯穿于外语教学过程,致力于体现中国特色及中国风格,以《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例,增加“中国文化概要”为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優秀的文学传统有深入的了解。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描述以及所使用的教材目录分析,该课程的开设对向世界推荐中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着眼点仍然在了解、介绍中国的过去,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描述仍然存在语言和知识的缺失。因此,《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强化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从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培养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塑造客观、公正、公平的中国话语形象,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行动:视界融通、目标融合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在前言中总结了教材的编写特色,提到“理解先行,思辨跟进;理论贯通,实践导向;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显隐得当”[9],体现出视界融通、目标融合的创新特征。

(一)视界融通,多维构筑中国叙事

英语类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教材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来自英语国家的语言材料,主要侧重点也在于英语国家文化,但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那么他也会很难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理解其他国家文化需建立在对自己母语文化的认知基础上。因此,《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落实培养学生“中国情怀”的教育战略,在输入输出环节以不同视角嵌入中国元素。

1. 中国主体叙事视角

教材将内容焦点放在当代中国,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导入信息,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风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教材共分10个单元(见表1),涵盖青年使命、美丽中国、公平公正社会、民族复兴等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话题,选文来源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英文版,以叙事主体视角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经由主观性挖掘通达历史客观意义的中国价值与理念,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知识和语言储备。

2. 国际舆论他者叙事视角

文化沟通与共鸣需要“主体”与“他者”的角色互动和情感交融。因此,《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立足本土文化特征,展现“自我”,设置全球视角(Global Perspectives)板块,与来自其他文化语境下的“他者”解读和阐释进行对话,摘选每单元主题对应的国际社会舆论,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理解与误解,借由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和立场,对中国叙事进行多维观照,鼓励学生主观、客观角度互置。以第四单元“全过程人民民主”(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为例,教材以课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心》(Confidenc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为内容载体,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源与理的基础上,摘引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学者对中国民主建设的评价与讨论,在比较分析中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深化理解,让学生通过真实语料感知中国话题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表达和国际舆论话语现状。

(二)目标融合,多向合力人才培养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将语言提高与思辨训练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探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协同提供脚手架支持,在语言的输入输出环节以思政为落脚,以语言为核心,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意识。

1. 语言筑基,思辨同行

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是英语专业赖以生存的五大培养目标之一[11]。该教材提供大量素材,设计单元框架,通过设置课前课中课后练习(见表2),以期让学生在低年级英语读写专门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和自主训练,着重英语读、写的輸入输出实践,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借助“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和“语言练习”(Language in Focus)板块加强阅读的能力训练,关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结构分析和翻译、完型等练习,强化学生的语篇能力、文学修辞鉴赏与应用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Telling Chinas Story to the World)板块,以思政为落脚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积极思考,应用词汇、短语、语篇等语言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在语言应用实践中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教材遵循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的思维进阶,重点利用“思辨阅读”(Critical Thinking)板块,设置以单元主题为依托的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在准确理解选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与背景,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思维锻炼,提高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

2. 自主探究,合作助力

该教材实践“学习中心”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利用信息技术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延伸阅读。通过课前预习(Read and Respond)板块的短句阅读和问题设置,导入单元主题,激发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语料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研究、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完成约100~200词短文写作,促使学生在课前阅读主题、思考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培养创新能力;教材不仅在课前课中提供学生丰富的时政素材,课后延展阅读(Further Reading)部分给予学生明确的文献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延续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自主阅读指明方向,扩充中国特色术语,积累中国特色表达,提高中国特色话语能力。

此外,《指南》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因此该教材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分组讨论和公开陈述环节,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协同探究。促进学生降低个体焦虑并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彼此接纳、取长补短,强化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式学习,在语言交互和思想交融中不断深化自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增强思辨、研究和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英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全球变局的语境下,中国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展获得国际舆论信息以及表达自身立场的能力。《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响应时代号召,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进行跨文化叙事和阐释,落实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读写基本功,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对增强国家语言能力,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瑞祥. 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以社会科教科书分析与评价比较研究为例[D].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3.

[2] McDonough J,Shaw C.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3e)[M]. Blackwell Pub,2013:55-56.

[3] 文秋芳. 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 外语界,2002(01):17-21.

[4] 高凌飚. 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2):8-12.

[5] Breen M P,Cardlin C N(Eds). 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A]//In Sheldon L E.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M]. Lon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1987:13-28.

[6] 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2:14.

[7] 程曉堂,孙晓慧.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98-110.

[8] 孙吉胜. 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挑战与方向[J]. 外交评论,2022(03):1-20.

[9] 孙有中,夏登山,宋云峰,等.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10] 杨枫. 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 当代外语研究,2019(02):1-2.

[11] 蔡基刚. 高校英语专业定位的挑战与颠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颁布思考[J/OL].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3-07-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062.C.20200609.1713.002.html

(荐稿人:唐小云,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价值分析
浅析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价值、存在问题和实现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O2O电商模式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十周嫁出去》新型网络相亲节目价值分析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