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县秋冬萝卜霜霉病的症状特点与防控对策

2023-09-02何友灵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东兰县菜田霜霉病

何友灵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种子站 广西东兰 547400)

秋冬萝卜是东兰县重要的一季传统蔬菜, 其栽培年限悠久,种植技术简单,产品营养丰富,只要田间管理得当,都能有好收成,是当地农民习惯栽种的菜季品种,近年来该县每年播种面积达0.13 万hm2,占同季蔬菜面积的16.5%。 由于长年的耕作复种栽培,秋冬萝卜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些老菜田感病减产率达25%~30%,直接影响萝卜的产量与市场销售,对菜农的种植收益产生影响。

1 萝卜霜霉病的症状特征及鉴别要点

霜霉病是东兰县秋冬萝卜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秋冬萝卜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均有发生,可为害块根、茎叶和种荚等多个部位,造成肉质根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1]。 当根部受害,会出现灰黄色至灰褐色病斑,至鲜藏时易引起块茎腐烂,导致萝卜品质降低。 若茎秆感病,常有黑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点,造成“黑麻秆”。 而叶片被侵染,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出现不规则的淡绿色水浸状病斑, 在田间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会长出白色霉层。 随着病情的扩展,逐渐呈多边形黄色或淡黄色病斑, 斑块大小为0.3~0.7 cm,至生长后期病斑连片枯白, 直接影响菜叶的光合作用,叶缘上卷是其重要的特征。 留种田菜株感病时,花梗、花器及种荚多处受害,病部呈淡褐色不规则斑块,上生白色霉层物,严重时整株籽荚变成黑褐色,病荚皱缩或卷曲[2],使种子受害带菌,结实率降低。

2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

据2019 年在东兰县大同乡民和村、长乐镇永模村、花香乡大乐村等菜田调查,温湿度环境条件对萝卜霜霉病的发生流行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温度影响着病害发生的时间,湿度决定着病害发生的程度。 温度适宜时,田间湿度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 该病主要以卵孢子附着在种子表皮、病残体、耕作土壤和窖贮萝卜上越冬, 至翌年温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幼苗胚茎上侵入,菌丝体向上蔓延至真叶,在幼茎和叶片上产生孢子囊,成熟脱落后借气流、雨水传播,引发菜田病害[3]。 在东兰县春夏菜季是病害的过渡寄主,辗转为害,直至秋季侵染萝卜。 每年秋季播下带菌种子直接侵染菜苗,引起苗期发病,在有感病品种或土壤菌源条件下,当气温16~28℃、昼夜温差10℃以上、田间相对湿度80%~90%、阴雨寡照天气持续5 d 以上及菜田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等条件下病害易发生流行。 该病在东兰县每年12 月上旬至翌年1 月中旬发生较多, 此时菜田有较大湿度的小气候,对发病最有利,应重点加以防治。

3 霜霉病害流行的原因分析

3.1 栽培品种单一,抗病性下降

据2020 年在东兰镇江洞村、 长江镇兰阳村、金谷乡板路村等菜田调查(60 个点),有81.9%的菜农长期种植马耳早、象牙白、三白萝卜等品种,忽视了品种的更新换代,使萝卜的抗病性下降,其中马耳早感病率达34.5%,产量损失29.8%;象牙白感病率达28.9%,产量损失23.6%;三白萝卜感病率达21.7%,产量损失16.3%。长年种植单一菜种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2 菜田连茬复种,土壤病原菌累积

由于萝卜作物具有适应性广、生育期短、块根产量高等特点,当地菜农常与大白菜、甘蓝、芥菜、菜心等同科作物连作, 为病害发生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场所,造成菜田土壤病原菌积累增多,有益菌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土壤严重贫瘠酸化[4],中微量元素缺乏,导致萝卜长势衰弱,易引发此病。

3.3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

在秋冬萝卜种植中,由于播种密度过大,田间长苗不均匀,尤其是间定苗过迟的菜田,出现多株拥挤在一起,导致植株间通风透光差,地上植株郁闭,地下块茎抢水夺肥,易加重病害的发生。 据2021 年在该县武篆镇江平村、三石镇巴造村、兰木乡定桃村等菜田试验调查,农民为追求萝卜株茎数量,种植密度为5 800~6 500 株/亩, 造成植株间互相争夺水肥和光照,菜苗出现沤根、僵苗和小老苗现象,菜叶光合作用降低,构成自身的有机物质减少,留种田极易感病倒伏。

3.4 长期单施化肥,土壤自毒物质增加

由于城郊部分菜农有机肥源少, 在施肥上图轻便、省麻烦、求产量,长期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不注重有机肥料的补充, 使土壤中的有机质与矿物元素(钙、镁、硫、硼、锌、铜、钼、锰等)逐渐减少,所吸收的营养比例失调, 造成土壤酸化板结, 土体通透性变差, 同时在萝卜生长过程中根系自身分泌出有毒物质,经过多年的连作复种,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越来越多,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达到某一临界浓度时就会引起毒害作用,从而诱发霜霉病害。

3.5 田间排水不良,加重病害发生

部分山谷菜田地势低洼,雨后积水难以排出,土壤中的氧气量就会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少, 氧化还原电位(Eh)降低,土壤中的S2-、Fe2+、Mn2+、Sn2+、Pb2+离子增多,对萝卜根系产生永久性伤害。 当氧气减少到一定程度时, 萝卜根系的呼吸强度就因氧气不足而降低,从而影响其代谢功能,轻者造成减产,严重时会全株死亡。 在土壤厌氧条件下,萝卜呼吸作用减弱,也加重了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4 综合防控对策

4.1 选植优质抗病品种

不同萝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有差异, 在栽培中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及耕作栽培条件的抗病性强的良种,如石家庄白萝卜、太湖长白萝卜、广东火车头萝卜、浙大长萝卜、春白玉萝卜、雪如玉萝卜、鲁萝卜1 号、白沙南畔洲晚萝卜等,这些品种肉质洁白如玉,脆嫩多汁,商品性好,块茎长22~28 cm,在东兰县秋冬栽培具有抗病丰产的特点, 一般鲜茎产量达2 500~3 200 kg/亩, 作秋冬栽培全生育期为85~92 d,有利于萝卜田高产培育。

4.2 抓好种子与菜畦土壤消毒

种子带菌是萝卜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而霜霉病主要通过菜种带菌传播而发生流行。 因此做好种子消毒是控制霜霉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一种方法。 一是在播种前精选菜种,去杂去劣,并放在阳光下晒种5~6 h,以杀灭附着在种粒上的病原菌。 二是用温水(20~25℃)浸种2~3 h,清除飘浮在水面上的秕种与杂物,然后用种子质量0.3%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杀菌,以控制病菌在菜田上的扩散蔓延。 种子消毒以村、屯为单位统一进行效果较好。 三是做好菜田土壤消毒。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将前茬的废旧秸秆清光, 每亩撒施80~100 kg 生石灰粉, 用旋耕机深翻, 耕层厚度35~40 cm,将田间秸秆压实,再用无破损的旧膜将土壤表面完全封闭10 d, 防止土壤水分散失和温度降低,以增强灭菌效果。

4.3 定期轮作换茬

种植萝卜的田块, 首先应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花椰菜、油菜、芥菜、大头菜、榨菜、空心菜、水芹菜、莲藕、荸荠等)作物连作[5],同时不与早熟结球大白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邻作。 其次萝卜的播期不宜过早,尤其在霜霉病常发区、高发地及干旱年份,播种期应错开延后10 d,一些重病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间隔时间应在2 年以上。 此外,菜田在播种前应深翻晒垡25~30 d,使土壤充分熟化,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在前茬收获后,病残枝叶要全部清除到田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

4.4 深沟垄作,合理密植

由于萝卜属喜滋润、 怕干旱、 忌渍涝的块根作物,生长环境要求土壤持水量为65%~80%。因此在栽培中应采用深沟起畦种植方式,创造深松肥沃、湿润透气的土壤环境。菜田沟宽25~28 cm、沟深30~35 cm、畦高38~40 cm,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促进萝卜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 若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厌气缺氧,萝卜抗病性下降。 若种植密度过大,菜株相互遮阳,光照不足,株间争光夺肥而“拼命”向上生长,节长叶薄,会出现细高苗或徒长现象,病弱苗、畸形苗增多,产量与质量会降低。 据该县2020 年以来的萝卜高产栽培经验,秋植大型萝卜品种(如石家庄白萝卜、太湖长白萝卜、广东火车头萝卜等)栽植密度以4 200~4 700 株/亩 (行距50~52 cm, 株距28~30 cm)、中型萝卜品种(如春白玉萝卜、雪如玉萝卜、鲁萝卜1 号等) 种植密度以留苗5 300~5 600 株/亩(行距47~48 cm,株距25~26 cm)较有利于单株与群体之间的协调生长,使菜田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抗病丰产的目的。

4.5 加强水肥管理

萝卜属深根、喜湿、大肥作物,其叶面积较大,需要水分较多。 为确保菜苗正常生长,苗期每隔3~5 d浇1 次水,保持菜畦湿润。 若遇上多雨天气,也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垄沟、腰沟、围沟相通,防止雨后积水,促进萝卜好气长根。 此外,由于秋冬萝卜的生长期较长, 吸肥量大, 基肥每亩宜全层深施腐熟厩肥1 200~1 500 kg、 草木灰200~300 kg、 过磷酸钙30~35 kg、硼砂1.5~2.0 kg,所有基肥在整地时拌入畦土中,以促进萝卜根系生长,提高壮苗率。 追肥在萝卜苗长至3~4 叶期, 每亩施用火烧土2 500~3 000 kg围培在萝卜的根颈处,以提高根部土温。 至莲座期每亩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30~40 kg, 以增强萝卜的抗病、抗寒能力。

4.6 绿色防控技术

萝卜肉质根形成期田间生长茂盛,田间湿度大,是防病的关键期,应定期开展病情调査,根据病菌孢子和田间病害发生特点,采取“避、防、治”的综合措施[6],把病害降到最低限度。 在发病初期或发现中心病株时,应及时拔除病株残叶,采用对口药物防治,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20 g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 g 兑水60 kg 等喷雾菜苗, 每隔7~8 d 防治1 次,连续防治1~2 次;对中等至偏重发病的菜田,每隔5~6 d 防治1 次,连续防治3~4 次。 喷药应在晴天进行, 施药后6 h 内遇雨必须补喷1 次,同时注意药物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最后一次喷药时间与收获期应间隔15 d 以上, 以确保萝卜食用安全。

5 结语

霜霉病是秋冬萝卜生长的重要病害, 病原物可在留种株、病残体、土壤中越冬,在高湿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因而在冬暖多雨天气中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流行,在萝卜栽培中,一些连作、平畦、管理粗放的菜田发病较重。 为减少该病的发生, 在生产上应实行隔年轮作和高畦垄作方式,同时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加强早期防治管理,才能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

猜你喜欢

东兰县菜田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广西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
东兰县桑蚕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东兰县果桑发展的前景分析覃启洺黄焕元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析东兰文化资源及法律保护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设施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