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莆田市品牌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09-02谢家驹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发展

谢家驹

(莆田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福建莆田 351100)

2018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指出,品牌是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加快推进品牌强农, 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更合理配置,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更好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 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素质, 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广大农村优质农产品资源的价值, 增强农民和生产主体开拓市场、 获取利润的能力[1]。

品牌农业一般是指在市场环境下, 农业生产经营者以资源要素的发展特色为抓手, 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依托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取得相关的质量认证和商标权, 对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标准化生产或加工, 将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以提高产品知名度, 增加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农业[2-3]。 陆静超等[4]认为,农产品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 推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可以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莆田市品牌农业概况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沿海, 处于北回归线北部边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市陆域面积4 200 hm2,海域面积1.1 万hm2,属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多样,东南部多为沿海岛屿和丘陵台地,西北部多为山区,中部为较广阔的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5]。 独特优异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当地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和大部分热带及亚热带蔬菜、水果的适宜栽培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甘薯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油菜、大豆、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及各类蔬菜、瓜果、花卉等为主,动物资源主要有猪、牛、羊、兔、蜜蜂及鸡、鸭等各类家禽,其中:猪有莆田黑猪、杜洛克、福安花猪、广东白花猪、约克夏、波中猪等;羊类有戴云山山羊、福清高山羊、四川麻羊、陕西奶山羊等;家禽中丝羽乌骨鸡和莆田黑鸭为地方特色家禽品种[6]。

近年来, 莆田市农业农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将品牌农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谋划,科学部署安排,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在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涵江区坪盘村枇杷种植园获得福建省首批枇杷气候品质认证[7],中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中闽中天牌胡萝卜”荣获2021 年度福建名牌农产品,度尾文旦柚入选2022 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生产单位106 家、产品142 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生产单位39 家、产品74 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权单位3 家、产品3 个;获评福建省著名农业品牌6 个, 其中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 个、福建名牌农产品5 个,各类农产品品牌数量逐年增加。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主体总体偏少

根据 《莆田统计年鉴2022》[7],2021 年莆田市粮食播种总面积457 590 亩, 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559 345 亩, 茶叶面积14 757 亩, 园林水果面积269 788 亩,但有工商登记注册的生产主体仅1 030 家,大部分农民依然以自产自销为主, 种植和销售均较为分散, 导致农产品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不但不利于形成区域品牌,也无法满足独立品牌建立的需要[8]。

2.2 农业生产者素质偏低

劳动力是品牌建立的基础,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进厂务工,不但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而且从事农业生产者年龄也偏大, 学习能力有所降低,再加上种植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业品牌的认识和树立品牌的积极性, 形成品牌的基础比较薄弱[8]。

2.3 品牌经营重视不够

一些生产主体对品牌农业认识不清, 或者对品牌农业的认识还处于表层的理解阶段, 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品牌农业,品牌农业能够带来什么,最终目标又是什么;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求,认为像申请注册商标一样,提供申报材料即可,而没有真正把握品牌建设的内含并按照标准体系来组织生产[9]。

2.4 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差异化程度较低,当地大部分农产品高度均质, 同类产品之间性状、 营养成分、口感等方面差异不大[10],而且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农村市场体系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及设施相对落后, 农产品经纪人缺乏,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信息不灵且产销衔接不畅,经营者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制约了农产品市场流通, 也影响了生产主体发展品牌农业的积极性[11-12]。

3 发展品牌农业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主体品牌意识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加生产主体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使生产者创建品牌、使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只有生产者在思想上重视品牌,在行动上打造品牌,品牌意识才能得到强化,真正实现“要我做品牌”向“我要做品牌”的思想和行动转变[13]。可以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围绕品牌培育、品牌创新与发展等开展专题培训;也可以制作品牌专题宣传片和短视频,通过电视和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14-15]。

3.2 构建推介平台,引导参加农业会展

要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 中国农交会、中国绿博会、农博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茶博会等政府搭建的各类营销推介平台, 制定参与销售、广告和会展等奖补具体办法,调动各方面宣传推介的积极性[14],以积极宣传推介本地特色品牌农产品,提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不断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16]。

3.3 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区域品牌

我国地域辽阔,农耕文明传承千年,多民族交融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大量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品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价值内涵, 形成了各地丰富多彩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 近年来,各地通过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一特”,把一些小产业、“土特产”培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17]。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产理念,秉持“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的发展思路,把农业产业化,特别是把特色农产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创新工程、 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工程和休闲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推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促进乡村振兴[18]。

3.4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人才是强农惠农富农的根本因素之一。 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科技、农业和人社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努力构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教育体系, 完善各级人才使用、服务、评价、考核体系,优化各级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促进农村科技队伍不断发展优化壮大,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19]。

3.5 发展互联网电商,拓宽销售渠道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高速发展, 传统的集市、超市、市场已经不再是人们购买物资的唯一场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购物,不仅选择面广,而且快捷方便、性价比高。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线上购物、 微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打造农产品代言人、网络平台、物流系统、基础设施等软硬件设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保驾护航[20-21]。

3.6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品牌农业跨越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关键环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典型引导、示范推广,提高生产主体发展品牌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同时,政府也可带领农业龙头企业共享区域品牌, 为农业龙头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特色农产品信息共享、资源共享[22]。

3.7 加强行业监管服务,推动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 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开展打假护农等活动,规范市场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营造出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15]。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