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溃疡的效果

2023-09-01刘秀芹王萌马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21期
关键词:瑞巴派兰索拉腺体

刘秀芹,王萌,马达

作者单位: 264002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海港医院消化内科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与致死率中均位居首位,其发病机制复杂,多与环境因素、基因遗传、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等有关[1]。在全球恶性肿瘤中,胃癌是第四大恶性肿瘤,在癌症死亡病因中高居第二位[2]。既往胃癌患者总体存活率不高,可能与其滞后的临床表现及早期检出率不高有关,而国外报道证实若能及时筛查与诊断早期胃癌,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3]。研究发现,60%~85%的非贲门胃癌的发生发展与Hp感染有关,因此根除Hp对治疗早期胃癌至关重要[4]。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已证实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内镜下黏膜切除(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国内研究表明,ESD术在消化道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治疗中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术后可能导致胃穿孔、胃出血、医源性溃疡等并发症,且无法完全杜绝[5]。对于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国外有关报道认为采取胃黏膜保护剂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快速地提高溃疡愈合率[6],但在国内此方面的研究报道较罕见,需进一步探索。基于此,现观察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烟台海港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2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症状、体征、内镜检查等确诊为早期胃癌[7];(2)年龄30~80岁;(3)无消化系统疾病及手术史;(4)符合ESD手术指征,且术后均出现溃疡;(5)凝血功能正常;(6)患者对本研究目的、方法等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2)患有严重躯体残疾或语言障碍,无法配合研究;(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晚期胃癌;(4)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病变;(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6)近2周内曾接受溃疡相关治疗;(7)同时接受其他研究;(8)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ESD术过程:于病灶0.5 cm处正常黏膜环绕病灶予以点状电凝标记,明确切除范围;经黏膜下注射液体,抬起病变部位,便于分离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从标记点外0.5 cm左右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层与下层;顺黏膜下层剥离,至黏膜病变完全脱离;对创面处显露血管进行电凝处理。切除标本及时送检,并记录病变大小与创面切口大小。(2)术后溃疡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胶囊(湖北华世通潜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5 mg/次,口服,1次/d,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片(浙江远力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1 g/次,口服,3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经内镜取溃疡黏膜组织,完成石蜡包埋切片与HE染色,对胃黏膜厚度与腺体密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胃黏膜与腺体病变越严重。(2)血清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3)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8]治疗1个月后,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病灶消失,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1个月后,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病灶有所减小,相关症状与体征有所缓解为有效;治疗后未满足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4% vs. 77.14%,χ2=4.590,P=0.032),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比较分)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8% vs. 22.86%,χ2=0.850,P=0.356),见表5。

表5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也出现了较大改变,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生风险增高,而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其发生率持续升高。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患者5年存活率较低,但对于早期胃癌患者,若及时准确诊断,采取有效的方案治疗,可提高其5年存活率[9]。EMR术与ESD术均为内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均有应用,但相比EMR术,ESD术更适用于治疗病灶形状扁平、直径较大(≥2 cm)的肿瘤疾病,且肿瘤完全切除率较高,是临床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10]。但随着临床报道增多,临床发现早期胃癌采取ESD术治疗,术后溃疡发生率较高,若未能及时治疗,可引发胃出血或胃穿孔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基于此,针对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需采取抑酸、促进溃疡愈合治疗。

在ESD术后溃疡或出血治疗中,PPIs虽可作为标准药物,但针对胃酸分泌水平较差的患者,单用PPIs效果有限,可能与不同个体间对PPIs的药物反应性有差异有关,如PPIs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 2C19酶基因型差异会影响机体对PPIs的反应。因此,可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方式,如黏膜保护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可增强疗效。瑞巴派特是一种新型胃黏膜保护剂,兼具抑制炎症与增强防御因子的作用,可更好地促进溃疡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黏膜厚度评分、腺体密度评分及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可见联合用药方案对改善病情程度、减轻炎症的效果更明显,这可能在于瑞巴派特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所致的自由基损伤,从而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性反应,同时可促进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且其剂量依赖性能更好地清除氧自由基;此外,该药物还可加强上皮组织屏障功能,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本研究还分析了用药安全性,结果发现2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表明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采用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可更好地减缓胃黏膜及腺体病变程度,减轻炎症,增强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瑞巴派兰索拉腺体
瑞巴派特防治肠道黏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腺体受累和HPV感染对复发的影响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瑞巴派特片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溃疡及活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瑞巴派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
瑞巴派特对氯吡格雷所致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禁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