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构建

2023-08-30王媛惠薛艳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期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

王媛惠 薛艳霞

摘  要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多元性导致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因此,如何构建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承担起正确使用和正向传播网络信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以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基本构建策略。

关键词  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1-0055-04

0  引言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各类移动通信手段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自由传播和评论各类事件和热点时事,逐步发展成为引导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由于网络表达自由度高、传播速度快、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征,国家对网络舆情的关注也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关的一系列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网络舆论导向工作的重要意义[1]。基于在校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构成、心理发育和思维方式也有待健全的现状,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须积极引导他们免受外界偏激和不良言论的影响,保持对舆论事件的全面认识和理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指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目前,高校普遍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重点以院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为引导主体,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工作中,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基本国情,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助力。此外,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意识和观念,使他们明确一切网络言行都要受道德和法律法规约束,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特定的高校网络空间中,运用网络语言或其他网络方式对公共热点事物以及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事件表达出来的情绪、态度、愿望和意见的总和[3]。自媒体时代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高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内容单一、枯燥无趣等缺点,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促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大学生自我引导意識逐渐提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有更多的平台和途径对于国内外热点事件、学校突发事件和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问题进行表达和交流[4]。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高校学生关注国家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多元化的网络空间中,思维的相互碰撞在激起无数正向火花的同时,大量未经监管、整合的信息资讯和热点话题在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和自由发酵,使得尚未完全掌握信息甄别能力的大学生易受到片面网络舆论的误导和冲击进而发表不良言论,甚至在众人的响应下参与网络舆情审判[5]。因此,高校教育者需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合理监管和主动干预,对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超前超额消费、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同时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培养其积极健康的网络素养和自律意识,及时干预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推动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沿着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方向发展。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在各大高校逐步展开,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现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体系实效性较低,对于网络舆情的预测、监管、引导和疏导机制还不足以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保驾护航。

2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基本内涵

2.1  基本理念

构建引导型体系是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理念,由三个重要因素构成,即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客体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途径。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创建清朗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通常包括高校主要负责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小组和个人,涵括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过程的发起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通常指的是高校党委、校团委、学工处、网络信息管理处、保卫处及学院基层辅导员、专业老师和优秀学生群体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客体是指舆情引导主体针对实施引导的对象,通常面向校大学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途径涵括了网络舆情引导方法和网络舆情引导环境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以创建和完善可以保障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有效性的长效机制。

2.2  体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的繁荣发展打破了高校网络舆情体系中原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单一输出模式和简单引导途径,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向对话和实时交流。引导主体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多元身份,通过各类引导媒介在网络空间中与引导客体相互关注,互相影响。

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通常基于三个层面对客体进行指引和疏导:1)网络舆情引导小组借鉴专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整体上组织、统筹和协调网络舆情引导工作;2)基层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结合线上线下同步模式,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网络交流、线下一对一谈心谈话等温和的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内容,提高学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自我引导意识;3)优秀学生群体可以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榜样示范和带领作用,以高尚品德和良好品质影响身边学生队伍,提高群体内部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网络文化素质,监督身边出现的不良网络舆情信息,迅速判断和上报高校网络舆情隐患,进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

3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

3.1  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的专业水平

3.1.1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主体能力素养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是保障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顺利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引导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引导能力素养需契合社会变化和学生发展动态,保持舆情引导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活性。一方面,舆情引导主体自主参与更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这一教育元素,发掘新媒体技术手段赋予的教育创新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方式创新和内容革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契合度,针对性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的新媒体素养,使其掌握新兴教育手段,转变教育心态,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通过多元媒介实时了解高校学生思想动态,搭建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和客体间的沟通桥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网络舆情类别分析信息库,为后期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提供基础支持。

3.1.2  健全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引导机制

成熟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可以有效保障良性信息沟通和绿色网络环境,并对高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及言论形成约束。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平台、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网络舆情处理和反馈机制,实现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和信息畅通。校园广播、贴吧、校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网络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普测结果分析报告等常规的官方舆情诉求渠道可以帮助一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高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趋向。面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可以通过官方媒体平台紧急辟谣,并发布舆情事件的正确解读和最新动态。

基层网络舆情处理员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言行举止和社交媒体表达,分析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内容偏好,帮助大学生正确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引导大学生正向讨论网络舆情事件,从而在思想、心理和行动上支持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网络调研结果显示,87%的学生发布消极网络舆情动态通常都归结于无聊点赞、人云亦云、追求合群或博人眼球等因素,仅有不到10%的学生源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线网络舆情处理员不能只是简单笼统地堵塞、批评学生的网络负面言论诉求。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更重要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偏激反向、消极懈怠背后的真情实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做到思想、心理和行動的一致反馈。

3.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客体的素质教育

3.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出新要求,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拓展和实践延伸[6]。高校教育者在实际引导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7],加快建立和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及制度,加快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做好多元化传播格局的搭建,始终遵循“线上+线下”的教育路径,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短视频、微课堂等传播面广、共鸣度高、话题性强的教育媒介作为理想的引导载体,通过舆情引导客体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强化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高校网络正能量旗帜。

发挥主流价值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培育,统筹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提升和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引导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鼓励高校学生将校园中的温馨故事、特色活动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漫画、段子、短视频、情景剧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促使大学生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出新时代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3.2.2  加强大学生法治道德教育

提升网络舆情客体的法治道德素养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高校教育者通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育高校学生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和法治观念。教师与学生都是构成教学的主体,单向的授课效果远不如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因此,在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团队演绎的形式自编自导关于网络舆情话题的各类剧目,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认识网络环境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一旦网络言行脱离于法律法规约束将导致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习惯,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顺利进行打好底层基础。

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甄别有效网络信息的能力和正确传播网络观点的意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需将对客体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有机结合,以专题讲座、团日活动和志愿服务为有效载体,以学校官方网络媒体为主要信息渠道,充分发挥权威效应,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实现先进文化的导向功能和教育作用,引导高校学生不发表和传播违背道德、法律和损害他人利益的言论,严于律己,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营造清朗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3.3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途径

3.3.1  拓宽网络舆情引导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8]。辅导员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其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9]。因此,在网络舆情引导实施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在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化学习和研究,坚持思政课堂铸魂、实践基地育人、工作室润心、创新培育体制,不断提升育人树人能力,启智创新育人方法。

网络舆情的高效引导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协作,特别是思政辅导员与班主任、学科专业老师的深度配合[10]。在实际引导过程中,引导主体之间要加强有效沟通,与学生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实时了解其对相关网络舆论的想法和态度,一旦发现偏激或錯误的思想观念,需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和合理疏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困惑和合理化建议要及时向学校反馈,畅通上下级信息交流渠道,在引导的过程中同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积极学生群体的培养,发扬优秀同辈群体的榜样引领作用,将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的带头人,通过言行传播正能量,修正群体成员的网络言行,纠正学生群体中的不正之风,筑牢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群众基础。

3.3.2  营造网络舆情引导环境

良好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落后的网络文化内容,有针对性地删除一些不良言论,降低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甄别的难度。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过滤不符合要求的负面信息,如敏感词汇、侮辱性语言和反社会言论等,拦截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及裸贷、美丽贷、校园贷等不良宣传,从根源上提高高校学生所接触网络舆情信息的质量,净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空间环境,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奠定良好的基础。自媒体时代,高校要自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将官方网络媒介作为高校主要的消息渠道,在有效避免虚假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多样有趣的文化形式展示师生风采和校风校训,使舆论引导氛围日益和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校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高校官方宣传平台可以实时推送国内外新闻、社会热点事件等,开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评论交流通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广播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空间,将创建网络新环境、弘扬主旋律和传递正能量贯穿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全过程。

4  参考文献

[1] 王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特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杨绪娟.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3] 林双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4] 黄萍,强劲,刘倩.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疏导对策研究[J].今传媒,2020,28(12):14-16.

[5] 王鑫鑫.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现代交际,2021(14):119-121.

[6] 冯刚.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9):76-85.

[7] 王军红.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出路[J].传播与版权,2018(5):119-120,127.

[8]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8.

[9] 潘强,许钟元,刘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10] 惠群.“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引导分析 [J].法制与社会,2020(19):164-165.

猜你喜欢

自媒体高校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