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力量

2023-08-28张清刘梦冬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张清 刘梦冬

摘  要: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高地,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灯塔。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立足山东大学120余年悠久办学历史及其积淀形成的“文史见长”学术传统和特色优势,对综合性大学如何利用平台优势进行文化建设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高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育人成效提供指导。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拓展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服务提供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33-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地,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灯塔。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了《文史哲》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并寄予殷切期望。这是对山东大学提出的历史嘱托和时代使命,也是山东大学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心剂。

自建校至今,山东大学始终坚守“为国育贤”初心,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宗旨,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致力于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打造高校传统文化建设新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要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的新动力[3]。

(一)明确发展目标,担当“两创”使命

2018年,学校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一方面,学校具有“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和特色优势,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另一方面,学校拥有一批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的中坚学科,重点布局建设五大学科领域,推进多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开阔的平台。近年来,学校把“中国古典学术”学科群纳入“双一流”重点建设,儒学研究“山大学派”初见端倪;大力推进“尼山学堂”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打造“德性为先、国学为重”的育人特色;牵头承担“全球汉籍合璧”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刊计划”“乡村儒学”计划等,逐步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二)赓续文化传统,加强文化引领

山东大学前身是于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按照章程办学的大学之一。《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先进理念,一经推出就成为各省书院改学堂所效法的榜样,不仅为山东大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坐标,也为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榜样与典范。在1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山东大学始终铭记“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恪守“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秉持“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形成“崇实求新”的校风和“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的教育风格,为社会培养60余万具备“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栋梁之才,积淀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文脉学统源远流长。

学校将文化引领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制定了《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系统谋划文化引领战略实施路径,将文化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提供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开展学习宣传月活动、实施“五个一”行动,抓好贯彻落实,使文化引领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引领于常,山东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上升到新高度。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夯基固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党中央多次出台政策倡导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育事业始终[4]。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课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5]。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健全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始终以课堂为主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好优秀教材,开展丰富的课堂文化活动,努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培养古典学术人才。山东大学设立“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遵循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研究、创新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的古典学术拔尖人才;建设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古典文学微专业”,上线10门“国学经典系列慕课”,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精髓;建设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以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主,共同构成稳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开拓校外专家资源,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二)建设古典学术研究重镇,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贡献智慧力量

大力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是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两创”的重要途径。学校制定《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重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学科集群”,培育造就“山大学派”。

要引领全国新文科建设。作为全国新文科建设组长单位,牵头制定新文科建设指南,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新文科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发表《“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等一批高水平理论创新成果,设立“PPE新文科基地班”,构建“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四位一体新文科建设模式。

还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牵头承担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和重大国际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实施文明探源、考古中国、《永乐大典》综合整理、《中国通史》编纂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儒学全球论坛等文化盛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中华美德教育学院、雅乐艺术传承基地、文学生活馆和“数字人文”实验室创新、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

(三)挖掘拓展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资源,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挖掘拓展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资源。学校深入推进“科研思政”和“导学思政”,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馆、纪念馆等资源,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发挥校内各类文化平台作用,结合平台特色举办传统艺术展览、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等活动。校院协同培育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开展“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立项评选,“七语点通四海 共赏中国故事”“泉城古韵”“节节有艺”等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脱颖而出,以“满天星斗、星光熠熠,众星捧月、星月交辉”的生动局面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师生生活;促进交流互鉴,彰显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举办国际文化节、“一带一路”文化论坛,探索出一条集有意义与有意思于一身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山大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桥、经典诵读、留学生汉字书写等比赛,为传统文化促交流、通民心做出山大贡献。

(四)组织特色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影响力

用传统文化激发创新活力。学校组建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社团联盟,成立书画协会、梅花桩协会、国学社等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咏而归”传统文化节、“芝兰三月三”春禊大典、诗词大会、“花朝节”“国风华彩”服装秀、六艺游园会等系列活动,定期举行相声、戏曲、民乐等传统艺术专场演出,传播传统文化魅力。用传统文化讲活红色故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行柳子戏《江姐》等戏曲专场演出,用戏剧形式传承经典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举办“洪闻戏剧节”,排演《火种》《日出》《回春之曲》《华灯初上》等原创剧目,以“百廿校庆”为契机创排《为国育贤》大型歌舞史诗剧,号召广大师生医务员工传承家国情怀,砥砺爱国心、“报国志”强国行。

三、守正创新,活力迸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硕百花齐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活动、文化平台、文化品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6]。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方式,拓宽传播载体,不仅有利于凝练文化建设成果,还能拓展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个项目先后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项目。“中华文化体验与教育活动”被评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传播文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脉——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的实践与探索”“为国育贤守初心 士以弘道布德泽——基于齐鲁文化弘扬的‘大师大爱系列教育活动”“传承红色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被评為特色展示项目。

雅乐艺术传承基地入围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学校依托“祭孔乐舞”为代表的古典雅乐研究与传承项目,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艺术实践、宣传体验等工作。

四项成果获得“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杜甫全集校注》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郑杰文教授主编的《中国经学学术编年》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王学典教授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杜泽逊教授主编《尚书注疏汇校》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神韵诗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与传播”“考古学导论”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区域民间舞教学实践”“国潮复燃”“国学基础”“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山东省第二批一流课程称号;“传统文学与修养”“中国音乐十讲”等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传统文化教材广受好评。《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四卷》《文献学概要(修订本)》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中册、下册》《中国艺术民俗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史学引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获山东省一流教材称号。

考古发掘展示独具特色并有突破性进展。田野考古项目“焦家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许昌人”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李占扬教授团队考古成果获评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仅有的两所高校博物馆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多个文化项目获得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中华文化体验模式创新与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构建”“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实践”“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宣传模式创新”“浸润式人文教育 体验式博雅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建设创新实践”分别获得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四、加强引领、扩大辐射,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服务提供强大动力

高校被誉为社会文明的灯塔、时代精神的缩影,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先进理念的辐射源[7]。山东大学多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持续引领社会风尚。

(一)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学校大力实施“服务山东”战略,着力打造服务山东“山大系”品牌:实施“乡村/社区儒学”计划,辐射山东及周边2800多个村镇和700多个社区;省部共建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构筑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复兴战略高地;创建中华美德教育学院,面向社会打造干部政德、企业家商德培训基地;积极参与山东“文化周”和“文化年”等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以扎实行动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在文化内涵提升、形象塑造传播、服务优化升级等多方面与山东省各级政府展开深入合作。

(二)办好“文科学报之王”——《文史哲》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创刊70年来,始终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坚持“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赓续“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的传统,不断打造彰显山大特色、中国风格的高品质学术期刊。学校持续加强《文史哲》英文版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正在策划推出“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专栏,以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中外文化交流;与济南市委宣传部、历城区委区政府联合创建《文史哲》阅读馆,让普通市民走进学术期刊《文史哲》的学术世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依托中华美德教育学院,构筑中华美德教育培养体系

将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高地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美德教育平台。自2019年成立至今,学校已举办“中华美德教育高峰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题研讨班”“儒家文化与师德医德教育体系学术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并与兄弟高校、地方政府等开展交流合作,旨在发掘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为山东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16.

[3] 李志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精神之道[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77-79.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1-26(06).

[5] 朱丹.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四维建构与促进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22(08):141-147.

[6] 賈汐,葛骁欧. 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校文化育人建设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02):128-132.

[7] 邓辉. 新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6):3-9.

(荐稿人:谢锡文,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张清(1986—),女,硕士,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文化育人;刘梦冬(1990—),女,硕士,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科员,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文化育人。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技术文化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