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体能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08-27刘萌刘宏运李旭赵晓松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耐力课程标准素质

刘萌 刘宏运 李旭 赵晓松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大单元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又能加深学生对该项运动完整的体验和理解。”基于《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能的要求,结合笔者对初中体能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和理解,认为设计时应遵循系统性、合理性、预见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原则。应建立课程核心素养和体能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立德树人、健身育人和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体能课的实践性特征,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应遵循身体素质敏感期和身心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场地器材情况和当地气候状况,灵活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运动负荷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并关注个体差异,强化课堂教学评价。

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初中体能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经过实践总结,笔者认为体能大单元教学计划,是以体能主题和体能练习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结构化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备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以七年级第一学期“体能”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遵循“一明一暗”两条逻辑线进行设计,明线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重点落实体能知识、动作技能与体能水平的目标达成;暗线则围绕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潜移默化地渗透运动习惯、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以及体育精神、道德和品格等核心素养,使得整个单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明线,根据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身体状态看,小学阶段学生会较少接触到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的训练,但初一年级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里包含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项目,而且标准不低,所以需要快速提高。同时,小学阶段针对心肺耐力的练习强度不大,最长距离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是50米×8往返跑,总距离400米,而到了初一年级就需要进行1000米跑和800米跑测试,所以设计出有一定强度、针对心肺耐力提升的练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从青少年身体素质敏感期来看,12~13岁正是耐力、速度、灵敏、协调和柔韧的敏感发展时期,所以应充分利用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特点,及时发展处于敏感期阶段的各项身体素质,以使其在最佳阶段得到最有效的快速发展。依据暗线,根据初一学生正处在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渴求知识的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体能基础知识和人体成分改善等知识,安排体能前测和体能游戏和比赛,让学生能够在体能练习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自身体能水平,掌握体能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加深对体能的认知,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对初一学生而言,自信心和竞争意识是培养中的重点,所以本单元采用较多趣味性较强的游戏以及竞争性较强的比赛进行体能练习,以培养青少年参加体能练习的兴趣,提高体能练习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在游戏和比赛中增强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沟通,树立集体荣誉感,增强吃苦耐劳精神,适应顺境与逆境,理智对待赢与输。明线和暗线的设计思路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本单元的主题“了解自己,夯实基础,全面发展体能”。

二、《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初中体能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體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重视指导学生合作制订体能素质练习计划,引导学生组成锻炼小组,掌握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协作能力,逐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相关分析

1.教材分析

体能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阶段均有涉及,并且细化了体能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练习的具体内容。体能与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的体能练习是同时进行的,是不可代替的课程内容。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中,基于学生的健康和身体发展需要,以体育理论为基础,将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如,改善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如,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灵敏、爆发力、平衡能力。发展体能素质,目的是改造学生的身体形态,提升身体机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为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奠定良好基础。在设计大单元计划时,对部分体能素质进行组合,利用良好的场地、多种体能器材,并根据课时内容提供动作练习库安排体能练习,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能练习兴趣,丰富体能练习内容。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了初步的基本活动能力与部分基础体能,身体各器官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快慢不一,在小学阶段,学生较少接触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发力、心肺耐力素质等的项目,其体能素质也就相对较弱,另外结合身体素质敏感期看,七年级学生柔韧性、灵敏性、速度素质相对较好。同时,七年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高,喜欢参与各种游戏与比赛。因此,始终将学习、练习、游戏比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体能锻炼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提高体能练习成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角色感的形成,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单元学习目标

在体能练习中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动作方法,各项体能素质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各项测试内容均达到及格或以上水平;了解体能发展和改善身体成分的基本原理,知道体能提升计划制订的方法,能说出体能锻炼的价值,能够用不同练习方法发展体能素质;积极参与体能素质操展演,能够组织简单的体能游戏或比赛。

能保持每周3次、每次1小时的课外体能锻炼,在课下锻炼时能根据体能发展的相关知识和多种锻炼方法进行自主练习;能合理选择场地、器材进行体能练习,在运动前后能够正确运用有针对性的热身及拉伸方法,规避运动风险;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在练习和比赛中,表现出对体能学练的兴趣和信心,正确应对挫折和失败;能与同伴主动沟通、团结协作,树立集体荣誉感。

培养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果断坚毅等体育精神;在练习、比赛中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主动帮助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提高自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单元课时分配

七年级体能大单元在内容上包含了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和方法、发展体能素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身体成分的基本原理。其中,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对应的发展体能的素质课相结合,掌握体能发展的基础理论,学会方法并在课上实际运用,让学生能够在体能练习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根据体能练习的基本原则,在发展体能素质的过程中,将反应能力与位移速度、心肺耐力与柔韧性、肌肉力量与爆发力、灵敏与协调素质相结合,以发挥体能练习的最大成效。在理论课中,根据健康体能自测的结果,结合健康饮食搭配,制订相应的锻炼计划,让知识和技能得以实践,使学生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在发展体能素质课中,设计改善身体成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并运用如何通过体能练习改善不良体态、增肌、减脂的方法,以便加深对体能锻炼价值的理解。除了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设计体能运动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感受运动赛场的文化和乐趣(见附件1)。

(五)单元教学方案

整个大单元教学设计多以素质结合发展为主,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理论知识为支撑,注重学生方法的学习、动作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下可以用所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练习。在发展相同的体能素质内容里,遵循体育课堂教学理论依据,课程内容设置从基础到进阶,由简单到复杂,从徒手到器械,逐渐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体验与需求。

教学内容以学会、勤练、常赛为核心脉络,经过螺旋式上升的技能学习体验,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结构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设置循序渐进,将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实践,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关键能力。

(六)单元学习评价

单元的学习评价设计根据水平四的学业质量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核心素养表现,分别一一对应设定出评价维度、评分方式,并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设置不同的评分权重,结合师评、自评、互评,帮助学生了解与正视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见表1)。

(七)单元设计课例

本单元第5课时,教学内容为肌肉耐力,主要发展上肢肌肉耐力,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在学校单杠、双杠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弹力带进行多种形式的肌肉耐力学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将弹力带与单杠相整合、延伸,充分发挥了一种器材的多種用法,提高了器材的利用率,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学、练、赛的要求,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课程核心素养(见附件2)。

猜你喜欢

耐力课程标准素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