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师范本科毕业创作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为例

2023-08-24夏武杰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政创作政治

苏 刚 夏武杰

美术师范本科毕业创作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为例

苏 刚 夏武杰

[北方工业大学, 五邑大学]

毕业创作是美术师范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后一环,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的美术教育本科“一核、二多、三想”毕业创作思政课程为例,深入探索毕业创作思政课程改革。具体路径以前修的艺术研究方法课程为基础,以研究方法为工具,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引导学生对表现主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看,实现感想、思想、理想三个层次的交流,并将感悟内容进行形象化和艺术化表达,融汇到毕业创作中,贯通思想政治与艺术创作的关联,实现以思想政治指引艺术创作的教学目标。

美术师范本科;毕业创作;思政课程改革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1]在这个文件指引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针对近年来本科生创作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历史题材、红色题材的创作质量不高、数量不多,思想政治观不强的问题,以研究方法为工具,以思想政治为指引,对毕业创作思政课程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毕业创作思政课程改革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启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时代。比较而言,传统的“毕业创作+思想政治”思路仍在延续又红又专的思维惯性,把思想政治与专业能力彼此割裂的思维模式,它继承了以往模块化教育模式,即把教育目标分解,各自加以解决,然后加以整合,达成课程总目标。这种模式采用工业化生产思维,有利于短时间内培养大量人才,在急需人才的时代里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在模块整合过程中,难以保证整合效果,思想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被过于强化就是被过于弱化。

新时代的美术师范生毕业创作思政课程改革在“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征,摈弃传统思政的教学模式,打破艺术和思政的专业壁垒,将思政教育以新内容、新模式、新方法融入专业课堂教育”[3]基础上,以研究方法为先导,解决毕业创作的选题、定题、草稿、深入、调整、完成、展出的程序。

美术师范本科毕业创作课程思政改革核心是从思想政治入,到思想政治出,实现教学过程中感想、思想、理想的三层次对话,以思想政治引领毕业创作的方式进行改革。

二、毕业创作思政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运用前课研究方法收集相关主题材料,以创作为跟进,在感想、思想、理想三个层次的交流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准。

前期根据学生志愿进行分组,以选择主题创作的一组展开本方案的教学,后期以实际创作影响力吸引学生加入到主题创作中来。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推荐主题,在历史题材、红色题材范围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借助图书馆、博物馆、影视剧、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等收集资料,对主题人物或事件的相片、生平、成长、思想、著述、事迹、贡献等做出调查,同时对主题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地域背景、求学经历、思想生成等进行整理,生成调研报告,叙述感想,初步确定最值得表现的内容或场景。这是思政介入毕业创作的第一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感而发,逐渐进入情境。

其次,在获得资料基础上,以同情心、同理心的视角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主题人物或事件的思想价值。

在感想基础上,引导学生与主题人物做进一步的同理心、同情心沟通,实现学生与表现主题之间的思想交流。比如,假如与主题人物身份互换,你赞同他的想法和做法吗?为什么?他的事迹可信吗?在这个追问下进一步调查主题人物思想根源、成长经历、个人行为、个人性格等,寻找其思想根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除了难以言说的部分,大部分可以言说的是思想。所以,以思想政治指引毕业创作解决了思想与创作“两层皮”难以融合的问题。同时,需要思考创作的艺术表现语言:写实的还是抽象的?哪一种更为贴切?用装置、影像甚至行为艺术的方式是否会更有艺术感染力?艺术语言没有高低之分,但艺术表达却有好坏之别,因为有价值的思想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达,但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主题的思想价值,并在深入展开作者与主题人物之间思想对话的过程里求得共识,分享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其三,在思想交流基础上,思考主题人物的理想及理想超越现实的价值,并以自己视角确定表现基调,结合视觉资料确定最具表现力的构图。

在深入调查基础和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三人”视角,即人性的、人群的、人民的高度对主题人物的理想展开观看。

在这一阶段,可以首先围绕主题人物或表现主题的自我认知、成长经历、思想方法、超我实现等方面展开,以文字形式写出我与表现人物之间的对比。比如,主题人物为理想付出,这样做有更加深刻的理由吗?主题人物想过为此将付出巨大牺牲甚至生命吗?哪一个场景更加具有画面感?哪个情节更能表达人物的内心?

第二阶段,在掌握主题人物的思想与理想的脉络后,把自己的思想状态与主题人物做比较研究。比如,在理想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独善其身,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为百姓苍生呼号呐喊?只有切实的对比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才能在学生心里生成思想的火花、理想的光芒。要求尽可能理性、客观,找到与主题人物的思想差距与主题人物不平凡的根源,并在主题人物的思想、行为、事迹中找到最佳形象表达和创作灵感,并逐步加以强化,形成画面。

第三阶段对于避免画面最后形成假大空的形象是重要的,即尽可能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无论学生的评价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无动于衷的,都需要加以引导,这样的画面内容才是真实的、感人的。“要在行动之前重塑教育理念、要在行动之中贯穿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在课程中、在育人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重塑教师和未来从事艺术教育教学学生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4]简言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整体创意能力,通过创作过程掌握综合绘画艺术创作技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主题创作的能力。

在这三个阶段中,积极提高学生提高思想站位,超越小我视角,重塑人生观,为后续的职业发展与学习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5]课程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进。

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察机制。从文件指导内容出发,美术师范本科毕业创作思政课程考核内容从思想政治、艺术表现、课堂讨论、出勤情况四个维度出发。其中,思想政治和艺术表现是直接针对思政与艺术两个指标设计,具体情况是通过调查报告和创作画面做出终结性评价(占80%);课堂讨论和出勤情况做出过程性评价(占20%)。终结性评价占据整个分数的大头,这是出于作品要参加毕业展览,鼓励学生创作优秀作品的考虑。一般来讲,任何评价都不会是简单的客观白描,而是在特定情境下一定价值观的反映,是“是一种意义赋予,一种人的合目的性的主动建构”[6]。那么,在思想政治的二级评分点的设置上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原因很简单,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和机遇。

具体来讲,思想政治(40%)包括:对画面表现主题或人物的调查报告内容详实(10%),了解绘画表现主题或人物的崇高之处(10%),能够与画面表现主题或人物做到互理互情(10%),能够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思想展开思考(10%);艺术表现(40%)包括:画面构图合理(10%),主题表达无误(10分),色彩关系明确(10分),人物形象生动(10分)。

评价体系内容具体如下。

(一)思政育人达成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总分=思想政治(40%)+艺术表现(40%)+课堂讨论(10%)+出勤情况(10%)

1.艺术表现考核点分布(40%)

画面构图合理(10分);

人物结构准确(10分);

色彩关系明确(10分);

人物形象生动(10分)。

2.思政分考核点分布(40%)

(1)对画面表现主题或人物的调查报告内容详实(10分)

考核点分布:

人物生平(2分);

主要事迹(2分);

主要思想(2分);

主要贡献(2分);

重要影响(2分)。

(2)了解绘画表现主题或人物的崇高之处(10分)

考核点分布:

了解人物的思想成长过程(2分);

掌握人物思想成长的重要节点(2分);

理解人物思想转变的来源(2分);

熟悉人物的代表性思想(2分);

掌握人物超越常人之处(2分)。

(3)能够与画面表现人物做到互理互情(10分)

考核点分布:

了解人物的情感历程(2分);

能够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2分);

理解人物所经历的痛苦(2分);

掌握人物战胜自我的动力(2分);

指出人物战胜小我的根源(2分)。

(4)能够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思想展开思考(10分)

考核点分布:

了解人物的思想方法(2分);

了解影响人物思想成长的重要著作(2分);

能够站在人物的时代背景来考虑问题(2分);

能够站在人物的角度考虑问题(2分);

能够对人的主要思想展开有理有据的评论(2分)。

四、结语

为推进新时代美术师范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本案例强调了三个重点。

(一)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思政改革课程

当代的高等艺术教育强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教学转变,要求遵循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规律,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本课程遵循这个原则,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把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改变学生对于思政的僵化认识,以思政育人贯穿专业教学,以专业角度观看、思想角度观看切入人物画创作,激发学生从主题人物或题材展开启思想的探索和政治的探索,打破以往专业与思政互不相关、创作缺乏思想高度、学生思想与思政缺乏交集的现状。

(二)以“三想”“三人”转换观看视角

课程改革以三个层次的“三想”,即感想、思想、理想三个层次展开思想政治教学,以三个高度的“三人”,即人性、人群、人民三个高度展开与主题人物的思想对话,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传统美术教学把绘画技艺进行单独训练,忽略了任何一件作品都是由绘画者的观看来决定的事实。以观看为把手,不仅强调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观看,还有对于创作人物主观的观看。这不仅使学生从对客观的描绘直接转向了主观的认知与艺术表达,而且随着对创作人物或主题的思想形成、转折节点、杰出贡献、与自我的差距等思考不断加深理解。当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创作的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并把它们形象化到画面之后,就达到了提高思想境界、提高思想觉悟、转变思想的目的。

(三)把科研方法引入毕业创作思政育人

在本科生的艺术理论学习中,研究方法在各门理论课中均有涉及,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能力并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艺术创作良好融合。本课题以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基础,以研究方法为工具,展开基本资料收集、了解主题人物的思想贡献,对人生亮点及贡献的认知、“我”与“画中人”进行三个层次的比较研究,进行感想、思想、理想三个层面的深入交流。在观看中体会差异、在思想中认知高度、在理想中感受崇高,从而达到接受思政教育、提升思政素质的教学改革目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

[2]二十大报告全文来了![EB/OL] (baidu. com).

[3]孙文娟.“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类院校艺术 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思考》[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11(20):12-14.

[4]马欣.“课程思政”与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04):107-109.

[5]斯塔弗尔比姆著,陈玉昆等译.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C] .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瞿葆奎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9:298.

[6]李铭磊,韩延伦.回归生命:教师教育本体价值刍论[J]当代教育论坛,2018(05):48-54.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思政创作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