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方言后缀“子”的泛化现象研究

2023-08-24卢刘鑫

今古文创 2023年28期
关键词:后缀

【摘要】“子”缀词在荆州川店镇方言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存在泛化现象,这类词主要用来指称人物、事物和动植物等,且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本文以川店镇方言后缀“子”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语音、构词方式和词义,并在此基础上以普通话为比较对象,总结归纳出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词类、感情色彩和文化意蕴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川店镇方言;后缀“子”;泛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42

一、引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大量带后缀“子”的词在川店镇方言中基本都读作颤音,甚至有很多没有带后缀“子”的词在川店镇方言中都加上了音变为颤音的后缀“子”。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编写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作为分类体系,对川店镇方言中带后缀“子”的常用词和短语进行调查整理与分类,主要有13类,涉及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器具用品,称谓等各个方面,例如“雾”读作“罩子”、“山腰”读作“山腰子”、“蒜苗”读作“蒜苗子”、“苦瓜”读作“苦瓜子”、“猫”读作“猫子”;“猪”读作“猪子”、“相框”读作“相框子”、“眼镜”读作“眼镜子”、“媳妇”读作“媳妇子”等。如果部分方言词没有相对应的汉字,一部分的方言词用普通话的同音字表示,另一部分的方言词用普通话中相近的汉字表示。

二、普通话与川店镇方言后缀“子”的异同

(一)语音

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最明显,给人直接的感受。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派生词在语音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川店镇的后缀“子”变成了颤音,单独成音节。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虚语素“子”在充当后缀时应读轻声,例如“包子、孙子”等,但在川店镇方言中,绝大部分的后缀“子”都读为颤音,具体的语音特征是用舌尖轻轻接触硬腭,再用气流冲击舌尖发声。后缀“子”读为颤音的这种情况不局限于川店镇,荆州其他鄉镇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

在川店镇方言中,虚语素的“子”充当后缀时存在着不读为颤音也不读为轻声的情况,仍保持着原调,如“雪子子”(霰)、“沙子子”(沙子),“子子”连续出现时均不读为颤音。“这原因在于发音器官连发两个颤音是有些不方便的”[1],当发完一个颤音时,舌尖经过颤动,发音器官的各部位不能马上做好发下一个颤音的准备,再发一次颤音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川店镇方言中可加后缀“子”的词语数量众多,这导致了川店镇方言儿化的缺失。普通话中“儿化”这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川店镇方言中几乎不存在,普通话中的儿化词尤其是名词的儿化在川店镇方言中变成了带后缀“子”的词语,例如“汤圆儿、鞋垫儿、媳妇儿”等儿化词在川店镇方言中变成了带后缀“子”的词语,并读作颤音“汤圆子、鞋垫子、媳妇子”等,普通话中不成音节的卷舌动作变成了川店镇方言中单独成音节的后缀“子”。

(二)词义

1.概念义的比较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2],带后缀“子”的词语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表示的语法作用基本相同,都是名词。所以主要对狭义的词义,即词汇意义进行比较,尤其是概念义的比较。

(1)概念义的内容完全相同

川店镇方言大部分带后缀“子”的词语与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概念义完全相同。例如“凳子”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的概念义完全相同,即“没有有靠背的、供人坐的家具”;“椅子”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的概念义完全相同,即“有靠背的坐具,主要用木头、竹子、藤子等制成”;“院子”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的概念义完全相同,即“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等。

(2)概念义的内容部分相同

同一个带后缀“子”的词语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表示的概念义部分相同,表现为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大于普通话。例如“褂子”在《现代汉语词典》被解释为“中式的单上衣”,在川店镇方言中指上衣,是一个统称,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都有“上衣”的意义,但是在川店镇方言中所指的范围大到包括所有的上衣;“痞子”在《现代汉语词典》被解释为“恶棍;流氓”,川店镇方言中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衣着穿戴等方面不整齐,比较邋遢,但这个人不一定是恶棍流氓。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比较

概念义的比较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词义方面的异同主要表现在词义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上。

川店镇方言大部分带后缀“子”的词语的组合关系和普通话相同,部分和普通话不同。例如动词“打”与带后缀“子”的词语搭配组成的动宾结构关系在川店镇方言中的范围比普通话广泛得多,川店镇方言中有“打摆子”,意思是得了疟疾,“打单褂子”的意思是天气寒冷的时候只穿一件很薄的上衣,“打毛线”的意思是用毛线织衣物,“打毛线褂子”的意思是织毛衣,“打要子”的意思是从草垛中抽一把稻草捋顺,用外形类似于擀面杖的木棍在掌心将稻草顺时针旋转,一边旋转一边加草,把稻草编织成一条紧实的粗绳,“打蛋花子”的意思是做鸡蛋汤,“打疙瘩子”的意思是做面疙瘩。在川店镇方言中,有些动宾结构的动词一般不能换成其他的动词,这些动宾结构的短语就固定成为川店镇方言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短语,即惯用语。例如“装油子”形容特别自大,爱吹牛的人,“宰羊子”的意思是以暴力手段获得他人财物,“放鸽子”的意思是指人不守信用,“调管子”的意思是开他人的玩笑,捉弄他人,“掉底子”的意思是出丑、丢人等,这类动宾结构含义单纯,通俗有趣,形象生动。

既有共同义素又有区别义素的一组词的相关语义可以聚合成一个语义场。在川店镇方言的类属义场中,如果类属义场的各成员是带后缀“子”的词语,那么这些词语的上位词一般也是带后缀“子”的词语。例如“麻将桌子(麻将桌)、吃饭桌子(饭桌)、办公桌子(办公桌)、抽屉桌子(带有抽屉的桌子)”组成类属义场,这些词的上位词也是带后缀“子”的词语—— “桌子”;“竹林子(竹林)、松树林子(松树林)、樟树林子(樟树林)”组成类属义场,这些词的上位词也是带后缀“子”的词语—— “林子”(树林的意思);“子鸡子(农村的土鸡,吃五谷杂粮长大且生长较慢)、洋鸡子(三黄鸡)”组成类属义场,这些词的上位词也是带后缀“子”的词语—— “鸡子”(鸡的意思);“毛线褂子(毛衣)、春装褂子(春装外套)、小褂子(胸罩)、绒褂子(带毛的外套)、背褂子(背心)”组成类属义场,这些词的上位词也是带后缀“子”的词语—— “褂子”(上衣的意思);“绒裤子、半头裤子(内裤)”组成类属义场,这些词的上位词也是带后缀“子”的词语—— “裤子”。

(三)构词

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表达相同的词义有时会选择不同的语素,所以构词的比较主要是构词语素的比较。总的来说,普通话中含有后缀“子”的合成词在川店镇方言中都能够使用,例如“桌子、椅子、饺子”等在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中均可使用。在表示相同的意义时,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构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较大的方面:其一是川店镇方言和普通话都带后缀“子”,但使用不同的词根;其二是普通话带后缀“子”的词语在川店镇方言中不使用;其三是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普通话中不使用。

1.普通话和川店镇方言在表示相同的意义时,词缀相同,词根不同。

例如普通话的“橘子”在川店镇方言中被叫作“橘柑子”、普通话的“蚊子”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夜蚊子”、普通话的“叫花子”(乞丐)在川店镇方言中叫“告花子”、普通话的“小虫子”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爬爬子”或“虫嘎子”、普通话的“鸭子”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鸭巴子”等。

2.普通话带后缀“子”的词语在川店镇方言中不使用。

普通话中有些带后缀“子”的词语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受语言环境的限制,这类词在川店镇方言中被其他的词所代替。例如普通话的“秕子”对应川店镇方言的“瘪壳”,意义相同为“不饱满的谷粒”;普通话的“点子”对应川店镇方言的“办法”,意义相同为“主意、方法”;“胖子——瘦子”这一对词在川店镇方言中的使用率是不平衡的,说他人“胖”可以用“胖子”,但说他人“瘦”一般不用“瘦子”,只说“瘦”,普通话“瘦子”在川店镇方言中几乎不使用。

3.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普通话中不带后缀“子”。

(1)川店镇方言在普通话词语后面直接加后缀“子”。

例如普通话“媳妇、烟头、山腰、江堤、猪、鸡、马、狗、麻雀、老鼠、手套、眼镜、锅铲、砧板、茶杯、扳手、门闩、苦瓜、枸杞、麻花”等在川店镇方言中变成了“媳妇子、烟头子、山腰子、江堤子、猪子、鸡子、马子、狗子、麻雀子、老鼠子、手套子、眼镜子、锅铲子、砧板子、茶杯子、扳手子、门闩子、苦瓜子、枸杞子、麻花子”等。

(2)在表示相同的意义时,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和普通话有相同的语素。

例如普通话的“露珠”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露水果子”、普通话的“坡地”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半坡子”、普通话的“大蒜头”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蒜果子”、普通话的“番薯藤”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苕藤子”、普通话的“鸭掌”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鸭爪子”、普通话的“蜘蛛网”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丝网子”、普通话的“白鲢鱼”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白鲢子”、普通话的“鸡皮疙瘩”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鸡痱子”等。

(3)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普通话中用完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例如普通话的“雾”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罩子”、普通话的“田埂”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盖子”、普通话的“藤蔓”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物子”、普通话的“乌鸦”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老哇子”、普通话的“蝙蝠”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檐老鼠子”、普通话的“狐狸”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毛狗子”、普通话的“白鲢鱼”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白鲢子”、普通话的“苍蝇”在川店镇方言中被称为“饭蚊子”。

三、川店鎮方言后缀“子”的作用

(一)名词的词类标志

川店镇方言中有后缀“子”的词一般都是名词。有的可以用来称呼人,例如“扎哇子(嗓门很大的人,声音很大甚至会对他人的听力带来消极影响)、自摸子(神经方面有问题的人,表现出呆或傻的特点)、告花子(乞丐)、策巴子(喜欢臭美的女性)、月母子(产妇)、结巴子(说话结结巴巴的人)、缺巴子(少了一颗或几颗牙齿的人)、夹舌子(说话不清楚的人)、团舌子(患有大舌头的人)”等;有的表示人名,例如“会子、华子、萍子、豪子、苗子”等,这些词都是在人名的最后一个字上加后缀“子”,包含一种亲昵的语气;有的表示处所,例如“川店子、卢家台子、邓阿桥子、瓦庙子、绣花堰子、葛台堰子”等都是川店镇的地名。

(二)增强感情色彩

川店镇方言中带后缀“子”的词一般都是中性词,但是少数带有贬义色彩,特别是用来形容人的词带有浓厚的贬义色彩。如常用词列举中收录的“扎哇子、自摸子、告花子、策巴子、结巴子、缺巴子”等带有贬义色彩,因为这些词有的与人的生理缺陷有关,本身就具有敏感性,使用不当会给听话人带来消极影响。

(三)延续发展的文化意蕴

“子”在古代指儿女,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下去,体现的就是一种传宗接代观念,发展壮大的文化意蕴。动物是具有生命活动的,这体现的也是希望家禽能够不断繁衍,延续发展的文化意蕴。在川店镇方言中带后缀“子”的动物类词语数量较多,例如“鸡子、狗子、猫子、羊子”等,这些词不是用来专指子小鸡、小狗、小猫等动物幼崽,而是统称鸡、狗、猫等这一品种里面所有的动物,如果为了强调其体型或者是年龄幼小,一般会在前面加上“小”来表示,变成“小鸡子、小狗子、小猫子、小羊子”,与此相对应的还会使用“大鸡子、大狗子、大猫子、大羊子”来强调动物的形体或者是年纪偏大,使用“母鸡子、公鸡子、母狗子、公狗子、母猫子、公猫子、母羊子、公羊子”来强调动物的雌雄。

四、结语

由于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在社会交际中变成了颤音,所以与普通话有明显的语音差异,并且这种颤音主要在荆州的乡镇地区出现,荆州城区没有这种音变现象,所以读为颤音的后缀“子”就成了区别城区居民和乡镇居民的标准,经济自卑感和语言自卑感使得川店镇方言带后缀“子”的词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不难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群体使用范围将局限于中老年群体。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业文明被吞噬,与农业有关的事物逐渐消失,指称这类事物的带后缀“子”的词语也逐渐在语言生活中消失了。这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带后缀“子”的词语或将逐渐淡出川店镇的方言。

参考文献:

[1]李宇明.鄂豫方言中的颤音[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5):121-125.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谭麟,王群生.湖北方言里有颤音r[J].荆州师专学报,1984,(01):14-20.

[4]王群生.湖北方言的颤音[J].语言研究,1987,(02):

116-122.

[5]苏俊波.再谈湖北方言的颤音[J].方言,2019,41(02):

228-232.

[6]兰清.现代汉语后缀“子”构词规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卢刘鑫,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后缀
论朝鲜语与蒙古语名词构词后缀之共性关系
变阶马尔科夫模型算法实现①
倍增法之后缀数组解决重复子串的问题
浅谈开放大学学位英语考试中的词形变化
名词类后缀“手”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TalKaholic话痨
两种方法实现非常规文本替换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一种基于后缀排序快速实现Burrows-Wheeler变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