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艺术中的视觉构建

2023-08-24王希

艺术评鉴 2023年13期
关键词:视觉构图色彩

王希

【摘   要】绘画是艺术创作中最直观和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绘画本身的呈现也是通过视觉的构建与传递来达成目的。本文以绘画艺术的视觉构建为导向,通过对艺术史上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和探究,分别从构图、色彩和空间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在绘画的视觉构建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关键词】视觉  构图  色彩  空间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3-0049-06

绘画艺术首先是视觉的艺术。追溯历史,古希腊人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绘画的视觉特性,虽然当时还没有使用“视觉艺术”这个名词,但“透视短缩法”的发现足以证明他们对视觉艺术的重视程度。苏格拉底也曾说过“绘画是对所见事物的描绘”,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绘画的视觉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不断变革使绘画艺术产生了众多流派,各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创造使观者拥有了更多的视觉审美体验。艺术作为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精神体现,充分反映了艺术家们的精神意旨。而绘画作为一种形象明晰的、可为观者直接把控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而又无可取代的方式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绘画艺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绘画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艺术作品花样繁多。以油画为例,从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艺术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继出现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到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等绘画流派。众多的流派反映出了艺术家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通过不断地思考、创新,使得艺术在视觉表达尽善尽美。艺术作品的产出不仅仅局限于让艺术家表达自我和传递情感,他们同时也在开辟艺术的道路。以绘画的视觉表现为出发点,无数先辈们总结出了许多哲学思想与方法理论,为后来者欣赏与探究艺术作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绘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通过总结与摸索,在专注于研究绘画的视觉构建时会发现,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以何种表现方式出现的绘画作品中,形状、色彩、构图都是构成绘画艺术的三大重要因素,任何绘画作品都不能脱离这三个要素而独立存在。

一、形态构建:图形注入的灵魂

所谓图形,即形状或造型,它是构成图像的基础,一幅绘画作品在展现内容的同时可以传递给观众最基础的信息以及直观的意图。绘画的创造以图形视觉语言形式的重构来达成形式美目的,通过点、线、面的积累、叠加、变换、排列等各种组合方式实现视觉效果。画面创作伊始依托于造型,它是画面的溯源,既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根基,也是绘画物象层面的基础。与此同时,画家们的构思影响着画面的初步搭建,使画作从物象造型阶段已经建立了其观点与思维模式,也将绘画的灵魂和精神意志注入其中。正因如此,画家的创作思绪引导人们能从绘画作品中获得极大的愉悦感,以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观者潜移默化地被作品影响,从而在某一方向和特质上与观众产生共鸣。

在创作阶段,图形是构建视觉的基础,这一点可以利用造型原理以素描学科来认定。素描画也一样,其利用点线面的画面构造方法,在不需要色彩加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许多画家围绕素描特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的前身,纯粹以“形”的塑造植入精髓,搭建了灵魂的载体。绘画是拥有灵魂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备受大众喜爱的众多艺术作品中,都会发现通过造型表现使绘画直击观众内心的画面。在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蒙克的《尖叫》作为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充分体现了图形帶来的视觉冲击。画面通过线条趋向性的排列、塑造,使线条建立了各个面的关系与分区,整体的画面背景以曲线形式描绘出了线条的流动感和整个画面的流通性。在并不规矩的线条描绘下,人物所在的空间方位与远景的水以及天空都进行了很好的隔断与连接。柔韧波动的线条与图形构造使画面更具有活跃性,充满了动感。在人物的塑造上,人物面部的结构及表情也都采用线条塑造的形式,简洁的几根线条表现出了凹陷的面颊和眼窝,消瘦的脸颊以及惊惧瞪大的眼睛,把面部塑造得酷似一个骷髅头。当今的观者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尖叫》,而版画版本中能更加清晰地体会到“形”的作用。即使作品去掉色彩,以黑色线条的律动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依然可以让观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出的绝望情绪。以此可见,图形的塑造奠定了作品的基调,且并不会因为失去色彩而影响视觉冲击力。表现主义通常在形态的塑造上有卓越的表现,“形”成了附着于其表现形式上的灵魂。事实也的确如此,从表现主义画派的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造型的力量,画家们往往将强烈的情感寄托于此。

绘画本身具有平面性的特质,在用图形描绘画面时会呈现出平面艺术的形式美。无论画面所诠释的是激烈、惊恐、哀伤,还是温暖、祥和、平静,任何表现形式传达的情绪都会在相对应的人群中产生共鸣,使观者与作者产生隔时空的灵魂碰撞,这也体现了视觉艺术的魅力。继具象绘画重视造型表现之后,抽象派依然遵循了图形原理。以蒙德里安为首的抽象派作品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图形表现出的形式美,其最著名的作品《红、黑、蓝、黄和灰的构图》依然离不开点、线、面的基础塑造原理,但其作品更能让观众感悟到形式美感。将画面通过改变比例和分割的方法来实现对色块的拼接,利用数学与理性思考来表达绘画理想,是富有逻辑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视觉审美中,不同比例与分割的度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及心理感受,因此构图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缺乏了线条的勾勒,整体构图也即将失去力量感与规则感,影响画面的秩序。线在其中起着点睛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形式上的突破。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图形无疑都是绘画作品的支架和精神意志的显现,任何作品都不会跨过这道工序来呈现。纵观当代流行的数字绘画,以插画和漫画的表现形式居多,并在商业化的驱使下逐渐简化。如矢量风格绘画,看似缺乏了线条的塑造,许多形态边缘不是用直观的线来体现造型,但其图形中的线性形式已经通过隐形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也可以理解为以面的方式塑造“形”。点成线、线成面的原理依然遵循了传统造型的原则,并最终依托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各种形式绘画的基础都要通过构建图形的方式来呈现。

二、色彩构建:色彩与情感表达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在绘画视觉的构建之中,色彩是最具有特点的一个表达部分。早在19世纪,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洞穴的岩石山中就已经发现了公元前10000年以前的洞窟壁画,附着在上面的野牛和马等的形象已经有了着色。当时的人们在绘画上进行着色,只不过是想让画面中的动物看起来更逼真,色彩的确有着能使画面更接近现实的作用,并能够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但除此之外,色彩在画面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体验,它同时是创作者向观众传达创作意图、表达思想情感的至关重要的桥梁。色彩通过人眼和大脑的反射形成了主观的视觉效应,颜色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对色彩的主观向往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在光线的加持下,把不同的纯色的点或色块在不调和的状态下放在一起,不同色块之间所反射出的色彩会通过人眼自动形成过渡的颜色,而这一特点早被印象派画家所发掘并运用。

印象主义是典型以色彩为导向、运用色彩的对比变化规律建立起的绘画体系。在印象主义作品里,可以感受到色彩呈现给人们的惊喜。早期的印象派绘画运用短促的笔触来给画面着色,无数的色彩单位组建成了色彩斑斓的作品。这种方式是画家们最精妙的创新,画家们往往在现实事物原有的色彩基础上进行主观的美化与雕琢,通过色彩的纯度、明度以及对比度的关系调和画面,使画面在保持色调统一的同时又融合了丰富的色彩。比较典型的作品是莫奈所创作的《干草垛》系列,其画作真实地再现了光线在不同时间段对物体照射所呈现的色彩变化。印象派提倡走出室内、感受自然的理念也对色彩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印象派作品的用色技巧,后人也因此洞察到了室外光线下的色彩变化规律,从而将其体现在了作品中,很多作品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用色也更加丰富大胆。莫奈利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将草垛的亮面和暗面进行区分。以夏末清晨的干草垛为例,暗部以冷色来表达未受光的部分,主色用蓝绿色系的笔触铺垫,在其中掺杂了高饱和度的色点以及暖色系的笔触,将草垛在光线下的反光也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手法在视觉上会体现出阳光的炽烈,仔细观察又会发现每个小笔触之间存在着色彩变化。这种对暗部塑造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死气沉沉的画面效果。而亮部同样运用了色彩丰富的笔触,采用了更为明快温暖的暖黄色系,充分体现了阳光照射下物体色彩上的视觉变化,营造了清晨阳光下逐渐升温后的温暖氛围。草垛系列作品通过对一天不同时刻的观察,诠释了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是以往绘画对于色彩运用的极大突破。印象派作品通常以冷色与暖色进行强烈对比,画面既表明了现实事物的明暗关系,绚丽的色彩又改变了绘画中对现实照搬的无趣,那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身感悟,仿佛在告诫人们这个瞬间即永恒。

印象派色彩的表现方式和小笔触的运用得到了后印象主义的继承与发扬,后印象派的修拉则以点彩的表现手法诠释色彩的变化。以其著名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为例,其画面受到印象派的启迪后,将短促的笔触改进为更精炼的点涂方式。如果将画面放大来看,可以感受到每一个色彩单位都像是一个像素点,这类似于相机拍出来的彩色成像原理,但是每一处的颜色又不完全遵循自然景物的原有色彩,融入了主观的设计,因此光线以及色彩都萦绕出了和谐与宁静的感受。绘画在视觉的呈现上往往会远超于相机单纯地定格捕捉,正是因为画家在创作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与情感。后印象派较之印象派最大的特点是更多地融入了主观判断,色彩带着自我感悟的倾向性,开创了色彩表现力的独特方式,同时也使画面更生动丰富,并通过丰富的画面传递情感,引导观众对画面有更多的感受与思考。

在色彩的运用上,如果说印象派绘画作品是室外绘画色彩创新的先驱,那么就不得不提野兽派画家们对色彩的解放。19世纪著名的象征主义画家莫罗曾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馬蒂斯正是受到了启发,开启了色彩的梦幻之旅,也成了野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凭借着明艳的色彩俘获了观众的内心。马蒂斯的作品对色彩的运用一向大胆并充满热情,他笔下的景物色彩明快鲜艳,犹如给现实生活加上了完美的滤镜,丰富的色块碰撞出了他内心的激情,同时也将这份带有热烈情感的色彩直观地传递给了观众。他的代表作《红色的和谐》《罗马尼亚人的上衣》《红色时间、蓝餐桌上的静物》等,都大胆运用了高饱和度红色来描绘画面,红色与蓝、黑、白的组合使整体色彩变得更加夺目耀眼。当马蒂斯舍弃了透视,单纯用色彩去铺垫他所创造的绘画时,能体现出他对于色彩的强烈追求。他曾说:“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他是不可能的事。”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诠释了他内心的全部真切情感,不掺杂外界的干扰,他通过色彩实现了情感的表达。

绘画可以在客观环境下衍生出带有主观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正因如此,包括画家在内的创作者们会以现实生活为源头,借此途径直抒胸臆,这种可传递性的表达方式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领悟。色彩作为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能够使观者被色彩搭配的舒适度或独特性所吸引,色彩能很好地诠释热烈的情感,从而带动观者情绪,这正是许多的印象派和野兽派的作品大受好评的原因。当然,其他画派在色彩的运用和表达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但以理念与感官的双重方式融入画面是色彩构建的重要思路,赋予情感的色彩搭配是使画面更具有生机和感染力的必要条件,善于利用色彩是构建绘画的有效手段。鲜明艳丽的色彩充斥着热烈与激动,暗淡朴素的色彩萦绕了忧郁与悲伤,色彩总是可以引领人们感悟画面所传达出的情感,无论画面想要体现哪种调性,色彩都是在为视觉构建中的情感表达所服务。

三、维度构建:构图的空间向往

随着时代的更迭,艺术的表达方式在不断演变,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着创新,艺术家们对画面效果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过往的作品中不难发现,画家们越来越注重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经过无数次对绘画的探索与尝试,一套成型的绘画体系也随之诞生,如今,可以将其归结为一套具备可用性的方法论。绘画的表现本质决定了艺术作品是平面的属性,在视觉输出时,单一维度的视觉效果不足以满足创作者在画面中想要表达的诉求,所以很多画家在创作前期都会构思出理想的构图,他们往往会在平面的纸张或画布上创造出多维度或具有空间感的构图,以便于体现画面的空间关系。空间与构图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空间感会被画面中的透视、景别、虚实和疏密关系等因素的设计及布局所影响。而构图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是绘画创作中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空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众多绘画作品中都体现出了立体以及多维的空间感,但由于平面媒介的局限性,绘画中所呈现的也只是通过图形视觉引导而形成的虚拟立体空间。画家们和普通人一样,起初都是通过眼睛接受了所处环境的自然物象,并渴望将所见的事物以自我意识相融合,从而表达在图像中。虽然如今看来树立空间关系是理所当然的创作意图,但这其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伟大变革和思辨的结果。回望史前以及古埃及时期的艺术,艺术家们对于视觉的表现形式还停留在平面化的程度,在翻看许多古埃及墓室中遗留下来的壁画时,可以直观了解那个时期绘画创作者的意图与表达方式。画面中人物的头部、下半身肢体以及脚都采用了侧面的表现手法,而躯体的上半部分则仍然采用正面的角度,就这样将不同观察角度下的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这种表现方式还包括植物、动物。古埃及人在塑造画面时都遵循着同一规则,这种规则的运用同时体现在整体构图上,他们不注重个体与空间的真实关系,扁平化的处理方式使画面凸显出一股强烈的克制感。但是伟大的艺术家们不会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追溯到比公元前500年更早一些的时候,在一只流传至今的署名为尤西米德斯的希腊花瓶上,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大胆地创新,将花瓶上人物的一只脚画成了从正面看的样子,透视法从此诞生。画面透视的出现帮助了画家们更具体地在画面上描绘出物象的正确结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们塑造画面时对于空间的向往,给后继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当今所见的大量绘画作品中都脱离不了透视方法的表现。透视概念的出现除了可以增加构图的丰富性与合理性之外,还能通过透视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受到画面的视觉冲击。不妨把透视带到其他形式的绘画中进行验证,例如,在漫画这种表现形式下,能更明晰地解读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漫画作品的创作基于分镜头语言,每一格的内容都是站在不同的视角来呈现的,其中包括观者视角、主人公视角以及上帝视角。当一幅作品以仰视角度出现时,画面往往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这种角度的空间塑造通常用来表现紧张的局面。例如,布满乌云的天空、高大的山峦、巨型怪物等。而以俯视的角度塑造画面时,则可以展现空间的整体性,多用来交代大环境。例如,以摄像头的角度俯视的电梯内部、以上帝视角俯视的整个村庄等。在平视角度时,以塑造景物及建筑为例,经常涉及的透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或三点透视。透视在画面中的呈现取决于人眼的不同视角,透视的产生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除此之外,景别在绘画中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景别一般分为近景、中景、远景、全景以及特写几部分。在构图中,不同的景别直接影响了画面的空间构建。区分景别不仅可以明确画面的主次关系,而且可以塑造空间的层次。空间层次一般依靠画面内容搭建,而画面中通常将人物作为主体物,那么首先要关注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人物画中,人物的景别一般被设定为近景或特写,这样的安排使人物主体占用画面的大部分空间,突出的位置让大家更多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人物本身上,景别在此刻做了一个视觉中心的引导,观者在欣赏画作时直接被带入了人物的情绪状态。就像《蒙娜丽莎》一样,人物画像占据着主导的位置,以近景和特写面部的方式提高对人物的关注度,同时虚化背景来衬托主体,这种手法是画面塑造空间惯用的方式。空间关系影响了画面的立意,直接将视觉中心锁定在人物本身,这正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备受人们关注的原因。随着景深的拉伸,画面变幻的景别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会使得他们改变思考方式。当以中景构图时,画面更多强调了故事性。此时,人物仍是主体,但随着环境的逐渐显露,人物本身的内在关注会随之减弱,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会逐渐清晰,此时增强了人物与环境的关联性与互动性,情感点也会随着空间的拉伸而来自多个方向,如维米尔的《厨妇》,画面精细地刻画了妇女正在倒牛奶那一时刻的空间关系,表现了人物的平和、宁静,描绘出了阳光洒进厨房时的氛围与空间感,营造出了和谐的状态。此幅作品以中景构图的方式,既刻画了人物,又交代了背景,包括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故事性也因此产生。当景深再一次拉伸,人物与环境在画面中的占比会逐渐反转,当主体物变小时,人物本身个性化的表述会越来越被淡化,与此同时,画面更注重营造环境关系,直到拉伸到全景以及大全景时,对于人物的主观描绘将被整体环境的客观展现所稀释,最终彻底突出整体的画面关系,着重体现故事背景。而当一幅作品失去了人物主体时,可以以风景画为例,一些自然风光为凸显层峦叠嶂的壮丽景观,多以远景或全景来体现空间关系。以毕沙罗的《清晨阳光下的意大利街道》和塞尚的《圣维克托山》为例,两幅作品均采用了远景的构图方式,第一幅作品塑造了街道上人流涌动的市井气息,而以景色为主的圣维克托山则呈现了恬静安谧的自然风光。两幅画面虽然表达的场景大相径庭,但在相同的景别作用下都暗示了营造整体的空间氛围。不同的景深在改变画面主次的同时影响了画面的空间表现,体现了绘画创作中故事性与空间塑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一幅画作中,透视和景别被解决后,画面的框架基本已被构建出,接下来须通过虚实和疏密的变化来进一步明确空间关系。虚实是拉开前后空间距离的重要环节,虚实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以及轻重来体现,前实后虚和前重后轻是构建空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如果以面来塑造依然适用,一般可以用边缘模糊来塑造远景或表现近镜头的虚化,也可以通过颜色的饱和度、明度以及色调来做对比。主体物或前景都会以饱和度较高、明度高、暖调呈现在画面中,冷暖和虚实的对比都是拉动空间的有效表现形式。而疏密关系则体现了空间的秩序以及节奏感,成功的画作往往可以感受到画面的透气性。例如在一张画纸上作画,创作者不会把整个空间填满,适当的留白或虚化是画面空间感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疏密也可以决定画面的主次关系,一般着重表现的部分都是用来塑造物象的视觉中心,拉开主次距离,从而使空间感形成。通过以上的构图规则,可以发现画面在视觉的构建上形成了既多样又统一、既单一又复杂的属性,以相互制约的架构塑造了空间,从而实现了创作者们对于画面的空间向往。

四、结语

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是人们对于视觉追求的载体,人们渴望通过视觉的呈现来分享感悟,绘画创作最终都是通过对图形、色彩和空间的把控来实现的,其过程不仅融入了创作者的巧妙构思,同时也寄托了情感心思。正是因为艺术创作是人类可以向外界宣泄的重要途径,人们才会崇尚艺术,艺术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会经久不息地流传与发展下去。从架上绘画到电脑数字绘画以至于到如今的AI绘画,艺术进程随着时代的需求在不断演变。不难发现,其改变的导向与结果趋于作品呈现的便利性与简洁性,虽然画家们渴望跳出规则、另辟蹊径,但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构造是始终如一的。各种各样的视觉表现形式都没有脱离基础的视觉构建法则而独立存在,人们仍然利用已有的绘画原理来赏析作品或产出作品。对于后人来讲,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方法论,理解绘画构建原理、掌握绘画技巧,在追求视觉呈现的同时优化创作理念,艺术视觉才有望能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0.

[2]徐颖等主编.平面构成理念与拓展[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9.

[3]陳秋著.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研究[M].北京:现代出版社,2021.

[4]王海礁.平面设计构成与视觉审美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20.

[5][英]贡布里希著.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视觉构图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