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文言文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2023-08-23陈雪萍

高考·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差异教学核心素养

陈雪萍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旨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渗透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差异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文言文差异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文言文;差异教学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教师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确保文言文教学课堂提质增效。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差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在古色古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感受祖先的智慧,体会经典的国学魅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全班学生受益,尽快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知识相对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需要教师采取引导点拨的教法,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传授方法与发展能力[1]。如:在《劝学》的教学中,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等情况,不断调整与优化教法,以此来体现高效率的教学措施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从通过预习提升学生热情,创设课堂情境,启迪学生思维等方面入手,切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以及学习水平,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古文的中心思想与蕴含意境。

(一)设计预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通过设计预习方法的方式,合理对课堂活动进行安排与部署,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预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在繁重的高中课业压力下得到片刻的休息与喘息,更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和学生差异,在课上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预习的环节,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先引导翻译白话文,认识相关通假字以及词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解答问题,包括“有哪些句子是反映了这篇文章的核心立意的”“找出文章的分论点”等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文章的分论点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生找到分论点,表示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主要学习内容。对未找到分论点的学生,鼓励线上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确保其预习的深入性,降低课上学习的难度。教师整理学生预习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作为课上教学的重要内容,确保教学设计更加贴合学情。

(二)通过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对基础层次低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让学生多动脑去思考问题,透过文字表象看待本质,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对基础层次中等的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观察与分析得出的内容通过表达的方式论证出来,以此来确定其正确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基础层次高的学生,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提供学生动手的机会,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分析能力的提升。如:围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分论点,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注释,发现古代“生”“性”意义是相同的,所有可翻译为“天赋与禀赋”。引导学生观察文章中其他类似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字与现代字在解释上出现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中动脑筋;思考“为什么这句话可以体现出分论点的观念,而且还能有效推动后续文章的发展呢”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标记与深入理解相关短语和字体,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古文学习知

识库。

二、引导学生轻松攻克教学关键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差异化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其在思维碰撞中深入了解文本内容,轻松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预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2]。

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与思维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去阐述烛之式的成功。一是学生从天时的角度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因素。学生分别阐述了天时背景,包括九月甲午从历法上来说正是农耕社会即将收获的时令,秦晋郑三国此时可谓民心军心思定;天气多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秦晋将帅劳师远征必将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中原地区的郑国此时正忙于农作物收获,大兵压境必将上下同心。烛之武作为洞明世事的智者,对这样的天时背景必是了然于胸,自己说退秦伯已有二分胜算。二是从地利的视角去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因素。秦晋分别在氾南与函陵,两地相隔百里,音讯多有不便。这样联军貌联实分,烛之武可以从容夜缒而出,潜入秦军游说秦伯。左氏虽以寥寥数笔勾画三军对峙的地理态势,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伏笔,这无疑又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增添了一分胜算。三是从人和的视角去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因素。从传统的文化思想或具体的秦、晋、郑三国态势上来说,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原因在于己方人和、秦晋人不和。郑国兵临城下,佚之狐为国举贤;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真诚反躬自省并晓以大义;烛之武慷慨赴国难,毅然挺身而出。郑国上下同心且同仇敌忾,外御强敌。而秦晋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的看似堂皇、实则空洞的理由出师,可以说是师出无名,同盟松散。联军指挥和行动独立,不算是“人和”。秦晋虽然有姻亲,但历史上有背信弃义的伤疤,烛之武利用秦晋的矛盾成功离间,秦晋没有人和即是一个前提条件。

学生的想法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独到的见解,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集思广益,得到完整性的结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差异化教学等理念的有效渗透。学生讨论后发现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去孤立地看待。左丘明并没有英雄情结,把烛之武塑造得超乎寻常,而是从整体上布局谋篇,匠心独运。从天时地利等多角度层层铺垫,烘云托月,烛之武智退秦师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分析中发现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宏观把握文本整体的布局谋篇,微观细致描摹且形神兼具,也让学生学会了鉴赏文章要披文入情,入文析理,不可局部看整体等学习方法,积极从整体的视角去解析文本,充分体味作者的匠心,才可以真正地掌握文章精髓。

三、将学生的反馈作为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

课上师生的互动必不可少,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动态调整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如:在《阿房宫赋》的教学中,向学生传递“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的思想,让学生思考“残暴无道、失去人心、众叛亲离的统治者”的下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独夫”是《阿房宫赋》的线索、文眼,是作者想要讽喻的对象。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围绕“独夫”去深入轻松理解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独夫”是“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但对其如何成为“独夫”的原因无法清晰地表述出来。可以引导学生从“独夫”的心、行、识三方面去深入分析。首先,贪婪、奢侈、欲望是“独夫之心”,奢侈体现在“蜀山兀,阿房出”建造阿房宫的巨大花费上。贪婪体现在阿房宫的外部构造上,包括“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阿房宫外围的广和阔上;“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等内部建筑的奇和大上。欲望体现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等对建筑的内外构造的描写上;“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等对于财富珍宝的夺取方面。其次,独夫之行体现在对于“妃嫔媵嫱”的占取、对于珍宝的扔弃、宫人生活用品的无节制等方面,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等。与“独夫”穷奢极侈相对的是無数平民百姓的血泪和性命的铺垫。“独夫”、平民之间的行为对比,极富批判的张力,放大了“独夫”的恶行,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感染力。最后,在独夫之识方面,让学生分析“识”的意思,学生将其理解为辨别力和见解,可主动与“秦始皇的独断专行,只想满足自己欲望而想世代为王”的观念靠拢。有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分辨的能力,主动与“秦始皇虽然欲望大但缺乏对于国家统治的谋划”的观点靠拢,理解“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帮助教师了解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认为阿房宫只追求繁华,没有以人为本的本质,缺乏人心作为支柱,当然不能持久。有的认为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好大喜功,穷极奢靡,是泰极否来的主因;没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在世界多变化的情况下,今天的荣华也有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有的学生认为国穷民弱、劳民伤财是华丽的代价,注定了废墟的下场。有的学生认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应当引以为鉴,并结合了“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的新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表示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在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是不可取的想法。教师对于学生的片面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反思阅读学习,使其深入和全面理解文本,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结合古今讽谏的视角去分析文本的学生,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支持,关注和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包括高阶思维和学习情感等,使其形成健全的品格。

针对学生反馈的文章知识点理解混乱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方式,围绕阿房宫赋的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如有的学生围绕阿房宫赋的关键词,延伸出了美女之众、建筑之奇、阿房宫结局、全文总结的四个大关键词,延伸出了相应的内容。如有的学生围绕阿房宫赋的关键词,延伸出了铺陈直言、抒情议论的第一关键词,延伸出了外观、内景、秦灭亡的原因、秦灭亡的教训等第二大关键词,让文章知识点梳理得更加清晰且

直观。

四、布置文言文弹性作业

发挥作业在复习巩固知识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作用价值,要求教师优化设计作业,构建高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诵读、涵泳文本;感受骈散结合、情韵流转生动的文气;积累并运用本文所涉及的重要文言现象;分析、概括、评价文本姿彩丰盈的语言。二是审美鉴赏与创作:调动想象披文入情,设身处地领悟文本所表现的苏子人生情怀和哲理认知,辩证看待“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等矛盾统一关系;适度探究本文中情感与意蕴产生的复杂因素;尝试创作情理交融、和谐圆润的写景文章。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尝试分析儒、道两种人生观、价值观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探究苏轼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所感所思的特别之处,同时树立依托文本切实探究,言说要有理有据的良好思维习惯。四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朗读与涵泳中,深度感知文本水、天、月、山等有机交融的景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在探究本文相关哲理时,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合理设计作业。一是前置性作业: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出宋代之前的写景抒情、情理入景的古文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景物特点与所抒之情、所谈之理是如何结合的?形成短文上传至教学平台,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课前在教学平台上推送文本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预热。鼓励学生搜集关于徜徉山水之间,同享景物之乐,思辨“短暂与永恒”“静止与变化”类的文学艺术作品、视频等推送到平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线上组织学生展开配乐朗诵活动,师生共同点评音视频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前置性作业,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强化学生对《赤壁赋》中山水美景的入境式体验,为辨析所言之理做好铺垫。二是课后作业:作者在文中所言之理虽然是景象变化中自然带出,但学生的人生经验有限,对世界与生活的领悟相对浅显,设定“景中之理”是如何产生与怎样评价这一探究性议题,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利用学生之前掌握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大概、思想构成、人生观念等,结合线上检索到的评论性文献,尝试评价苏子所谈之理,列好写作任务提纲,争取有创意的解读。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依托智慧课堂平台,建立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社群,要求学生线上制作课文相关的个人微课、文集等视库、读库、画册等;师生共同评判,将优秀作品推送到互联网平台,接受更多社会人士的鼓励支持和点评。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实践类或探究类甚至是跨学科融合类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喜好,深入把握学情。深入挖掘智慧课堂的潜力,学生线上完成教师布置的本文景物特点、情感体验、意蕴辨析等客观题练习,巩固课内所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其边界,让学生在主体性发展和智慧培养上走得更扎实和长远。

结束语

构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文言文差异教学课堂,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灵活运用突破文言文教学关键点的策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设计弹性的作业,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寅臻.浅析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22(23):125-127.

[2]王曼馨.论核心素养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中),2021(9):70-71.

[3]罗晓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6):3.

猜你喜欢

高中文言文差异教学核心素养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中差异英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