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陕西民办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8-21路静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民办高校

路静文

摘 要: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特别是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产教研一体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构建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对策。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民办高校;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20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出产教结合的专业人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1 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

1.1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界与教育界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知识创新的办学模式,是产业界与教育界在区域发展中通过供需对接进行价值交换与目标协调、资源转化与融合再造,形成产业、高校与区域之间深度融合的跨组织共享合作网,最终达到利益共享。在对象上,产教融合不局限于职业院校,也涉及普通高等院校。同时,注重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强调多方融合,涉及多方组织的目标理念、体制机制、价值利益等复杂要素的共同参与。在模式上,产教融合不同于校企合作,而是产教深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机制建设上,不仅注重校企双方培养运行机制建设,同时强调服务协调机制、沟通对话机制、合作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的共同推进。

1.2 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育人理念,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该理念旨在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各协同育人主体的作用,以最大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所搭建的协同育人平台,既可以是实体性的,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该平台的关键取决于各类协同育人主体之间协作的有效性。针对民办高校而言,可以理解为在协同体制机制的创新导向下,完善民办高校人才培養机制,推动民办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研究院所、产业园等机构开展深度有效合作,通过协同育人平台,深度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构建各协同育人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协同育人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得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育人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协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则在于“育人”;其次,强调充分发挥各协同育人主体的“协同”建设,不论是以何种内容、何种形式、何种规模的协同育人,都是为了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只有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彰显出育人工作在整个协同育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与可持续发展。

1.3 陕西民办高校

根据2021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陕西省民办高校33所,比上一年增加了1所。其中,西安市民办高校27所,陕西省还有“双一流”院校8所,省属重点院校12所,同时陕西是中国五大科教高地之一。33所民办高校在整体办学条件、资金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践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居于全国前列的民办高校,这为民办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树立了标杆。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培养人才具有自身的优势。例如,灵活的办学机制促使民办高校与产业企业联盟,以推进学校专业课程改革;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向相应的产业输送高质量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仍存在一些劣势。例如,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外部资源相对匮乏等。因此,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如何通过陕西民办高校校企协同育人,使其发挥所长,避免不足,成为陕西民办高校育人机制方面研究的一个重点。

2 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宏观层面

2.1.1 政府缺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扶持政策

201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的文件,针对深化陕西省产教融合工作提出了若干实施意见。这是陕西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对本省产教融合的重视。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协同育人,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产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中。如何帮助企业和地方民办高校搭建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平台,并给予各参与方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和资助资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2.1.2 区域行业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督和评价机制

区域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当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监督角色。为了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帮助校企双方更好地找准协同育人的定位和目标,区域行业需要为地方民办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推送产业行业发展动态。但从现阶段来看,区域行业在传播信息时缺乏有效引导,对各类协同育人项目的过程缺乏监督,对协同育人项目的结果缺乏有效评价。区域行业在引导、监督和评价方面的缺失,导致地方民办高校不能及时获取产业市场最新信息,使校企双方无法保障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率。

2.2 中观层面

2.2.1 民办高校相关优质教师短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

民办高校是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会受到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缺乏的影响,相关优质教师短缺,加上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参与积极性的缺失,使得仅凭民办高校一方之力,难以保障协同育人的质量。此外,民办高校没有针对校企协同育人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改革,很多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流于形式,使得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脱节,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影响了实践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只有从校内外积极采取措施,才能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2.2.2 企业认知存在差异,参与积极性不高

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在参与协同育人时缺乏积极主动性。从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上来说,民办高校普遍认同的实验实训基地、模拟仿真实训基地、“订单班”管理、赴企业实习锻炼等,企业对其的认同度和意愿都相对较低,这是校企双方对协同育人项目模式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的;从校企共同育人的过程来看,企业给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少,导致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被弱化;从项目的盈利性来讲,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上班时间派专业技术人员赴民办高校做企业导师授课的次数和频率也较为有限。

2.3 微观层面

2.3.1 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完成现实的教育任务

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数是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从上学到工作,缺乏相关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依然采取纯理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虽然民办高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对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依然停留在简单地赴企业挂职锻炼、考取行业专业认证证书、参加行业研讨会等层面,无法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帮助相关教师丰富专业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也无法满足现实岗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2.3.2 企业导师临时的实践授课,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参与的企业会选派其内部专业技术人员赴与之合作的民办高校进行授课。但是,与民办高校的专任专职教师不同,企业导师并不是学期内周期性地授课,而是不定期地赴民办高校授课,次数和频率均有限,这也是因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通常认为,员工赴民办高校授课所带来的收益往往低于在企业工作的收益,而且这类授课没有获得当地政府的资金资助,导致仅凭短期、临时的授课,无法有效、广泛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构建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对策

3.1 宏观层面:建立健全保障和监督機制

3.1.1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热情

民办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产业行业需要的专业实践型人才,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当地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和政策体系,在相关政策中明确规定,每一行业校企协同育人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助情况,以及各参与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定位与目标,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撑,进而提高校企双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热情。

3.1.2 区域行业加强引导和监督,助推校企协同育人的开展

在当地政府出台政策和资金的宏观导向下,区域行业组织定期召开相关的产业论坛会议,邀请参与协同育人的校企双方参加,并有效传播与交流现阶段行业动态信息。一是能为民办高校提供产业行业动态发展趋势,起到引导作用;二是有助于增强企业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对协同育人项目的开展加以监督,保障协同育人项目的有效实施。

3.2 中观层面:建立并完善运行机制

3.2.1 民办高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下,民办高校需要培养一支具备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取得有关“双师型”认证资格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育人源头上设计适应于现阶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率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实践性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3.2.2 企业尽快转变认知,积极参与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

一方面,企业需要转变认知,虽然与民办高校协同育人,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而且这些花费对企业来说,效益在短期之内是看不到的,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但是,从长期来分析,企业根据现有的和未来预测的空缺岗位,与民办高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自身去培养与其岗位相适应的人才,从为学生讲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到录用这名毕业生,整个过程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将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提高人岗匹配度。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企业认知的转变,以及从长远看到效果,会增强企业参与的主动性。

3.3 微观层面:建立并完善培养机制

3.3.1 教师全面提升技能,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通过加强培训提升自身实践技能。一是积极参加区域行业会议,不断更新行业动态信息,将会议收获形成文字材料,在院系里做分析,融入学生教学环节;二是赴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或挂职锻炼,对实习成果或挂职锻炼的总结在院系进行分享,比如做一个“实践实习成果分享沙龙”,将这类挂职锻炼申报科研或教改项目,并将项目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三是考取“双师型”认证证书,强化专业领域的理论学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帮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四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教师从行业、企业、岗位全方位掌握动态信息,更新知识,更好地服务学生,培养人才。

3.3.2 将企业导师的工作纳入年底考核,将其转变为一项常规工作

企业导师一般是校企协同育人中,企业在内部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主管或企业高管,赴与之合作的民办高校进行实践课程的讲授。企业导师属于微观层面的一个重要角色,其十分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情况,也很清楚这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给学生讲授实训课时会更加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一方面,建议将企业导师在民办高校授课的这部分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该员工在企业年底考核的一项绩效指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也逐渐将这项工作转变为一项常规工作,更有效地推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的开展,也能为协同育人项目的考核和评价提供有力证明。另一方面,可以对年底绩效高的企业导师给予额外的奖励,使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的发展与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推进。

4 结语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高校封闭式教学方式相比,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作为一种创新型育人方式,通过各主体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其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该方式逐渐被广泛推广与应用。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本文探讨了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陕西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陕西民办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此外,本研究今后将从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相关实证研究、校企协同育人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1]何舰.论“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J].青海社会科学,2020,(01).

[2]陈熔,桂文龙,胡海婧,等.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9).

[3]沈文其.李爱娟.基于产教园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學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

[4]罗汝珍.“智造”需求导向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03).

[5]夏雯婷,苏炜.基于KPO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的逻辑、机制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21,(03).

[6]沈绮云,万伟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结构维度与回归方程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5,(06).

[7]何菊莲,杨拔翠,曾婷婷,等.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测评及优质合作育人模式构建——基于1538份校企合作人员调查的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

[8]董树功,艾頔.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影响因素:表征解析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

[9]邹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

[10]吕路平,童国通.“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3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民办高校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