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路径

2023-08-20林秋松

高考·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文化自信高中政治

林秋松

摘 要:文化自信教育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塑造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高中政治为研究对象,简述了文化自信的含义与特征,分析了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文化自信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开展路径,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和推动下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优化,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中政治;教学路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后,文化领域的文化自信建设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政治教学中,是解决高中生“崇洋媚外”“文化自信心不足”现象的有力手段,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而且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开展政治教育,符合我国教育现状。思想政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重要学科,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渗透,可以实现文化自信教育的连续性,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因此,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在政治课堂渗透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与特征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先进性、优越性的肯定,对自身文化实力充满信心。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推动赋予了文化自信更多的含义,但始终不变的是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1]。文化自信有三大特征。第一,时代性。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改变,传统文化之所以跨越千年依然流传,除了本身的文化精髓外,更与它随时代的发展做出改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人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赋予了文化时代的特征。第二,传承性。文化自信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将华夏子孙的心串联在一起,建设美好的国家。从另一视角来看,学习先进文化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政治课堂中来,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三,增值性。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开展政治教学,可以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三者的关系,秉持文化自信与文化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可以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文化精华,实现文化自信的增值。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教育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在民族复兴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文化自信是精神食粮。如若缺少繁荣的文化做支撑,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兴衰、事关民族独立的大问题。由此可见,强国建设有赖于文化自信教育的支撑。文化不分好坏,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得到历史发展验证的,它是综合国内外先进、优秀文化的成果。即便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依然是我们抵御腐朽文化的重要力量,让人们始终以理性的视角看待,最终完成文化强国的建设[2]。而以政治课堂为载体,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忠于党和国家的意識。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育部对新背景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政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优秀品格、提升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关于政治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第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理性分析问题,体现在政治领域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真正解决矛盾[3]。第二,政治认同。通俗来讲,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配合党的工作,积极拥护党。同时,基于传统文化的政治认同,表现在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能够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第三,法治意识。从字面理解,法治意识就是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体现在生活中为在法律规则内行事,能够懂得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第四,公共参与。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公民,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自觉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还能提升他们应对未来的能力,使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基于文化自信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路径

纵观当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其文化自信教育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为目标模糊、方式单一。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做出积极的优化与改革。

(一)革新理念,制订文化自信教育目标

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而且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立足文化自信开展政治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理念,基于文化自信制订合理的目标。

1.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简言之,爱国之情是情感目标的首要目的。立足文化自信视角开展政治教学,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这是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将这一目标落实到位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充分显现。

2.价值目标

从文化自信教育含义来看,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需要教师平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教学,让学生辩证看待。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开展教学,需要教师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它、接受它,并践行到自身的生活行动中来。

3.态度目标

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要让学生辩证对待外来文化。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例如民族节日,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其共性与个性,要在坚守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外国文化。同时,还要抵制一切腐朽的外来文化,学会辩证看待,最终树立起文化自信心。

(二)丰富政治课堂,开发文化自信教育资料

合理内容的选择是推动文化自信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有关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为课堂提供有力的素材支撑[4]。例如:统编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便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这部分的文化自信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板块没有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隐藏着很多文化自信教育的资源。当然,教师更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整合当今的社会热点文化话题。总之,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努力挖掘,才能推动文化自信教育的有序开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文化自信课堂

1.利用案例法,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采取案例教学就是为学生展现文化艺术成果,通过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把握素材的核心内容,看到古代的辉煌、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随着学龄段的不断增长,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力、思辨力,能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对文化有新的认识,完成文化自信教育[5]。例如:在统编版《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国家政要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案例,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对象,让学生在阅读素材的基础上讨论“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的赞叹?”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可以从案例中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奇迹”,由此推断出我国古代的繁榮、先进与超前。而且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思考,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并树立起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2.借助支架,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知识,以此为支架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支架教学以教师的智慧做保障,以教师的设计做管控,以学生的集体智慧为前进的动力,自然可以在师生的齐心合力下提升学生的认知,推动文化自信教育的完成。例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的学习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定位什么是先进的优秀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对落后的文化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辨别力。如此一来,教师定位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高中生汲取知识的思想,由此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探讨需要摒弃的落后的文化,如算命、看风水、重男轻女、愚孝等。再如:“惩恶扬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在“惩恶扬善”的时候必须以法律做依据。由上可见,在支架式学习中,学生可以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并能够自觉摒弃落后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3.开展对分教学,完成文化自信教育(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其特点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并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对分教学即立足教师知识讲述,以课堂讨论为主体、教师总结为重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实现共同进步。对分教学是在传统教学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例如: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一课的对分学习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文化交流与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要想保持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实现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这样,学生就会在交流中,辩证看待文化交流与交融,自然也会明白文化交流、交融的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如:“唐朝墩浴场遗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艺等方面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而浴场出土的各类遗物、墙面的装饰彩绘等又明显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创新。”在大家的交流、互动中,学生认识到了文化发展的趋势,加之教师在课堂的总结,自然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化交流、交融的认识,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4.开展课堂讨论,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在政治课堂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广泛交流,通过集体智慧的火花丰富政治课程内容,在互动中自觉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由此可见,课堂讨论模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与高中教学有着很强的契合性。例如: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集体力量的发挥下对这节内容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为学生布置讨论话题,掌控好课堂探究的方向。如“你认为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外来文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正确吸收外来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等,在问题的引导下,大家一起探究西方文化先进的一面,值得借鉴的领域。在这样的深度思考下,可以让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能够有效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因此,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并在坚守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借鉴外来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序前行。

5.借助现代媒体,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多媒体是新时期的重要教学工具,在丰富课堂容量的同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听视觉刺激。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的特征,为政治课堂提供可供讨论的素材,推动文化自信教育的有序开展。例如: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服饰图片,通过直观信息的观察,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而认识文化的民族性。而关于文化的多样性,则可以为学生播放“世界眼中的中国风”的视频,并提出问题“世界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的?”“如何看待世界文化这个特点?为什么?”而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提炼出关键的信息,最后邀请学生发言,其他的学生做好补充。以多媒体为支撑的课堂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画面认识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小组交流中理解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原因,并树立起了正确的民族文化观。

6.组织演讲,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政治教学并非一板一眼地依照教材开展,更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政治学习活动。通过演讲,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演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表现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尊敬、敬佩之情[7]。例如: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演讲学习中,教师提前便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白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根本,然后以“强国有我,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演讲,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如何传播文化自信。在这种高频率的实践活动开展中,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为其指明了方向,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自信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加强文化自信和政治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心,而且可以实现文化自信和政治教育的同步开展,一举多得。文化自信教育是政治教学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践行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更是创新政治教学的突破口。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文化自信教学模式,实现文化自信与政治教学的完美契合,逐步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志平.浅谈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3):102-105.

[2]周宝珠,陈新田.高中《文化生活》课融入中国梦与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77-278.

[3]齐卫平.文化自信的实质与意义[J].中原文化研究,2016(5):22-28.

[4]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7-9.

[5]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2(1):14-19.

[6]张琦.基于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91-93.

[7]魏海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3):184-187.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文化自信高中政治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