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融合构建高中生活美育课程

2023-08-19许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跨学科课程

许静

摘要:当下美育已经被纳入国家教育方针,美育整体目标是要构建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高中阶段的美育不能局限于艺术教育,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基于人文教育,以生活为课堂,汲取营养,构建以学科课程为核心,创新校本课程,延展活动课程的生活美育课程体系,生成“课程+校本+活动”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审美素养和品格。

关键词:生活美育  课程  跨学科  高中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美育工作应该切实有效地开展。在美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在思想观念上对于美育的地位和价值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科学化、特色化、系统化学校美育课程的实施日趋重要与迫切。

一、开展美育存在的误区

(一)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

很多人把美育和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概念混同,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实际上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美感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指向于审美和完善人格。虽然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构成载体,但中学美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而非单纯的艺术素质。局限于艺术学科的美育,目标过于狭窄,割裂了美育内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美育应是指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美的思想、美的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素养。

(二)美育与各学科课程的关系

學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离不开课程。目前,中学教育中还没有将美育作为课程单独列入,要推进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地,各学科课程教学是施行的重要路径,即通过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美育。当前学科美育教学大多基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结合单一学科的知识技能训练进行美育渗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缺乏延展实践。这种知识本位的片面认知,使得美育实践进入了误区。学校教育不只要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多元的知识学习促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美育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美育需要各个学科相互联动,使学生感受到蕴含在各个学科中的自然之美、现实之美、人文之美、创新之美。

《意见》中明确提出,美育要加强学科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这就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一个生活化的美育课程体系,树立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皆美育的“大美育”观。

二、基于人文教育,构建跨学科生活化美育格局

(一)高中美育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人性的教育,培养的核心是精神品格与价值观念,表现为一个人的品性和修养。与科学教育不同,人文教育是一种思维,丰富、整合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非物质性。高中阶段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由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到文化氛围的熏陶,需要着重唤醒学生的人文需求,确立正确价值导向与文化养成。

美育作为培养高中生感知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其目标就是发展完满的人性,关注和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美育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

由此可见,在对人的教育上,美育和人文教育有着教育共通性。

(二)生活是美育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2019年4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美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做到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和教育审美化、审美教育化。”新课标指出中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要求真实的教育需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理解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

生活是美育最好的课堂,美从生活中来,也将回归于生活中去。美育应当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当中,更应该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设计以研究、欣赏生活美和创造生活美为目标的“生活美育”课程,是把课堂面向生活的教育科学,在高中阶段最终还需要落实到学校美育教学活动上。这就需要思考如何结合多学科知识,构建一种以生活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普及面向每个学生的美育实践活动,以此来推进美育在中学的落地。

三、高中“生活美育”跨学科教学实践路径

(一)多学科梳理“生活美育”课程内容

新美育的特点就是全覆盖,包含课程跨度、维度的全覆盖,其整体目标是构建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陶行知先生认为美育的本质在“知情意合一”,目的是在生活教育中达成“真善美”的合一。生活美育目标指向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塑造成审美化的存在,是一种以生活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的大教育,它的内容可以包含天地之美、德行之美、感官之美、居游之美、文情之美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生活大美育观的整体图景。

这种大教育概念下的课程建设,可以从生活感受出发去创新、从文化体验出发去生成。由此可见,高中学段学科教学在体现知识工具性的同时,可以强调它的人文性。高中美术、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教科书中能找到大量与生活美育教学相关联的学习主题,通过挖掘教材与生活内容紧密联系的美育资源,加强与生活的延展连接,可以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以此推动课程教学、活动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如高中语文必修《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课程设计可以家乡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从生活出发,依托家乡的自然风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把美育体验转向于家乡的人、景、情,借手中的笔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体会家乡的美丽。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

以面向生活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也可以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以相同的文化融合为背景触发学科间知识链条的连接,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学习历程。

如高中历史必修《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成就》一课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相似的主题体现在高中美术必修《时代的美术担当》一课中,这节内容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们是怎样利用手中的画笔讲好中国故事,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实现中国梦、体现时代担当,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意识的。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性学习,将两门学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围绕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实况,从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历史展望等主题梳理改革开放后身边的家庭和城市的变化,感受生活之美,从而更进一步树立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二)跨学科关联“生活美育”校本课程

美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力量,校本化、地方化的课程内容,可以和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实际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上位层面的美育理念、教育导向和下位层面的学生实际美育需求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样不仅可以填补学科美育课程资源中的空白,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更是增强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美育课程的校本化对于高中美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活处处有审美,一草一木皆课程。“自然”作为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成为美育最好的启蒙,有着多样化的线条、色彩和结构等美学语言的表现。而与之对应的社会人文,又给我们在行为、语言、心灵等层面提供了可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笔者从自然生活出发,联系艺术、文学、历史、信息技术和生活的关系,以“美与生活”“影像生活”“绘画生活”“镂刻生活”为主题设计了《向“美”之心》校本生活美育课程,引导学生对同一种知识点结合多学科角度进行解读,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程中渗透大美育观和生活美学的思想。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提升其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其创新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才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人文思想的深刻陶冶,艺术知识体系得以充实,审美素养得到提升。

(三)多维度实施“生活美育”实践活动

让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悟教育,生活美育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落在实践的环节,生成果实。美育实践活动不仅能挖掘美的信息,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更有美的过程融于其中。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成长,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美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高中生活美育实践活动可以依托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地创设活动课程。如笔者在学校进行的《校园艺术沙龙——摄影与生活》美育实践活动,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环境,考察校园人文,以镜头为载体,策展、布展为平台,审美分享为出口,记录、表现、创设校园生活中的美,从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融入生活化美育元素,从而让学生拥有美的鉴赏能力、美的表达能力。

博物馆是展示、收藏、研究人类遗产的重要场所,是历史与文化交融的要地,也可以成为中学生活美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课堂。依托主题展览为创意背景,可以开展各项体验、文艺、专题比赛等实践活动。比如青铜器主题展览,可以通过体验使用青铜炊器,让学生慢慢品味古人是如何通过这些青铜器与生活发生联系;通过建筑主题展览,组织设计比赛,引导学生为生活而设计,思考建筑与人、与生活的关联,为建设更美好的生活添砖加瓦。

通过跨学科教学,依托多学科的横向交叉,以真实生活为感知、研究的对象,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理解美育与生活的关系,促成他们从学科交叉中找到体验美好生活的新视角,在多维度打开自己知识体系的驱动下,形成人文知识相互连接的完整结构。

四、生成“三位一体”生活美育课程体系

立足于学校美育的时代需求,高中美育需要依托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多角度、多维度地建设课程。

美育的实施需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对真实生活情境的探究、发现、整合、创造,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元素,打造跨学科“融合生成”的课程结构,设定“多向衔接”的课程目标,以此构建以学科课程为核心,创新校本课程,延展活动课程的生活美育课程体系,生成“课程+校本+活动”三位一体的生活美育课程,将美育与生活连接,实现美育课程、美育活动与学科美育的融合互鉴。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学校美育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把欣赏的目光投向生活的日常,进行从实用到审美再到感悟发现,进而去创造的转变。在高中阶段学生审美观念的生成期,开阔学生审美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文化观,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美育日常化、多样化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美的人格的养成,加强个体的美学素养,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审美水平的提升。

总之,在美育成为国家战略方针的背景下,美育教学需要打破狭窄、固化的认识,灵活开发美育素材,研究跨学科美育知识的整合,创设多样性教学情境,让师生在美育之路上教学相长,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美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宋艳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生活化”美育研究[J].辽宁教育,2021(10):73-75.

[1]夏燕靖.寻找美育抓手,以课程实施美育[J].美育学刊,2020(6):1-11.

[2]李吉品,包崇庆.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的着力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2(A07).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分组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