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融”构筑特教中职德育工作新模式

2023-08-19曹灿张芮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职德育创新实践特殊教育

曹灿 张芮华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残疾人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学生德育工作更加艰巨复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既要有立德树人的普适性,又要有残疾人德育的针对性。现通过“三融”构筑德育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活动、实践教育的功能,强化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育人作用,不断完善具有针对性的残疾人德育体系,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特殊教育  中职德育  “三融”模式  创新实践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明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其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特殊性,加强特殊职业学校思政育人工作,推进德育改革,加快补齐特殊教育短板,提升教师素养,全面发展特教学生素质,是特殊教育职业院校要解决的切实问题。将坚持思政课程与技能课程双线并行、坚持身体康复和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坚持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互助互爱这三个维度深度融合,构建一个适合新时代残疾人多元化发展的育人新模式,对中职德育模式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特教中职德育现状分析

(一)思政课堂体系单一化

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几门思想政治课。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这几门课程授课形式较为单一,未能真正做到将思政渗透到每位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要以专门的党务学习、政治学习等形式引导教师加强德育工作力度,探讨思政课堂形式,推进专业课思政渗透,加快学校德育工作多元化推进。

(二)普通职业学校德育模式不适合特教中职学校

残疾人与健全学生心理特征差异较大:肢残学生内心较自卑和孤独,听障学生敏感多疑自尊心较强,盲生情绪不稳定。因此,特教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与普通职业学校差别较大,普通学校德育模式不适合特教职业学校,应开辟一条新途径,从思想、学习、文化、生活、体育、就业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

(三)缺少适合不同残疾类别职业学生的德育体系模式

在特殊教育学校,构建特色德育模式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一般残健融合的学校,包含盲、哑、智、健、听等多个类别的学生,学校需要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残疾人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如何全方位、多元化培养出身残志坚、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新时代残疾人。

二、构筑“三融”特教中职德育理论模式

(一)搭建“三融”理论体系

1.德技融合理论

将多样化的德育形式与学校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相融合。教学中无缝渗透思政元素,坚持“全员、全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我校5个学部教学团队,以“德育名师工作坊”“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坊”“书画艺术名师工作坊”“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为领头羊,组建“高、强、硬”班主任队伍,打造“双师双语”教师团队,以“三进式”思政课程为改革切入点,搭建无障碍“数字化”德育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德育教学创新资源,使师生“积极德育”呈常态化;打造各专业功能性实训室,不断提升各专业残疾学生技能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互关联,将相得益彰的知识学习与创造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将专业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将其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全过程。

2.康教融合理论

将身体康复训练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根据残疾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机体康复与德育深度融合,构建“康教一体、功能补偿”的生命教育新模式。安排肢体残疾学生到康复治疗室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通过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康复治疗训练,不断改善肢残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和精神状态。安排聋哑残疾学生到语言训练室进行聋人语训,对残留部分听力的学生,从听觉、发音和语音三个方面有计划开展康复训练;对重度神经性耳聋的学生,帮助申请人工耳蜗植入到聋哑生脑部,让学生从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安排盲障残疾学生接触盲杖和认识盲道,进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学会独立行走。在康复治疗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鼓励学生突破自我局限,塑造坚韧品格。

3.残健融合理论

将健全人与残疾人相融合,打造残健融合体,教师队伍残健盲聋有机结合,打造无障碍沟通交流环境。学校专业设置上积极招纳健全人;专业选择上提倡残健融合班级;学习生活上鼓励残健互助;集体活动中加强残健了解,发挥团体力量。健全学生包容、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同学,让他们感受校园的温暖同时,也能塑造自己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残疾学生能够学会感恩,愿意改变,走出自我屏障,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更好地展示出自信、自强、自立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形成残健融合的大家庭,集中体现了学校残健共融正能量的风貌。

(二)打造“三融”融合体

以“三個融合,三生教育”助推残疾学生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以融合教育为主题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即实施三个融合教育:“德育+技能”融合、“康复+教育”融合、“残疾人+健全人”融合,通过实施“共享融合”,将“三生教育”贯穿于学校融合教育始终。

融合“德技+康教+残健”新模式,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技能培养”双线并行、互相渗透,在思政课程中健全学生人格,在技能培养中渗透职业素养,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贯穿育人始终。坚持“身体康复+学历教育”有机融合、互通互融。坚持“健全学生+残疾学生”共居共学、互帮互助。倾力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元融合的育人环境,推动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文明成果。

图1

(三)实施“三融”生态体

1.“德技融合”常态化

实施“三进式”思政课堂,即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贯穿课堂引领教育教学,落实国家大思政教育理念;通过定期举行的校长思政课、国旗下讲话、班主任会议、班会体现思政内涵;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创立德育学习资源;通过各项活动展现思政教育实践成果;引导教师、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思政课程开发,大力推动德育工作发展。加强特殊教育职业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力度,构建更开阔、更全面的德育方式,覆盖全校师生。

创新课堂思政元素,《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展示等方法贯穿思政育人理念。《构成基础》以抗疫一线的最美战士为元素,设计绘制系列卡通表情包,本项目在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比赛中荣获省一等奖。《计算机应用基础》紧跟时政,制作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图册,本项目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園”活动、参与非遗技艺展示推广活动、参观企业生产一线等方式,把“工匠精神”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2.“康教融合”常态化

以人为本,因残施教。针对残疾类别制定康复训练治疗方法,把握不同残疾类别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特征,对症下药,因残实施,推广我校学生“跟踪档案”德育工作方式。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为他们铺平人生道路。同时,学校以残疾学生为主体,建设了心理康复室、宣泄室、放松室,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各残疾类别特征,量身定做校园趣味运动会;鼓励体育特长生参与市级、省级残疾人运动会,以赛促训,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场开展康复训练。

3.“残健融合”常态化

学校一直坚持积极探索残健融合的德育创新之路,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形成残健融合的大家庭。搭建了无障碍“数字化”德育新模式,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对传统德育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线网络德育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推广等活动植入思政德育,形成全面的无障碍数字化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形成好学、守规、节俭、坚毅、勤劳的美好品质,提升残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打造“双师双语”教师团队,构建无障碍沟通环境,促进盲、聋、健多群体互融共通:实现班级残健融合,成立残健互助学习小组;教学资源实现无障碍(视频+文字+手语)共享;残健融合,共同参与文体活动。

三、“三融”创新模式实践成果

(一)“德技融合”提高生存技能

“德技融合”提升了残疾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涌现出一大批学生典范。2013届盲人学生刘伟创立盲人按摩店,带领十余名盲人实现自主创业;2015级学生马宗平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16届肢残学生陈乐林开创美华服装有限公司,帮助50余名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2016年肢残学生徐华翔在世界技能大赛全球残疾人青少年IT挑战赛中获奖;2018年肢残学生齐文娟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安徽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2019年谢超等24名聋生舞蹈作品《雀之林》在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2020年盲人学生周忠澍“遇堂盲人按摩理疗工作坊”在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银奖。据统计,我校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文体比赛共获奖85次,国际级金奖1次;国家级一等奖5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10次,优秀奖5次;省级比赛特等奖1次,一等奖12次,二等奖15次,三等奖20次。

(二)“康教融合”升华生命意义

“康教融合”大大提升残疾人生命价值,育人效果显著,培养出了众多挑战自我的楷模。我校学生在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斩获8枚金牌;肢残生陈源在历届全省残运会共获3枚金牌;李雪在第二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女子肢残组100米比赛中获银牌;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孟新宁获女子铅球、铁饼项目第二名,李曼取得铅球项目第三名。

(三)“残健融合”提高生活品质

“残健融合”既推动了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进程,也提高了其生活品质,涌现出一大批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榜样。201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汪昌林来校举办画展并讲学;2014届毕业生徐义炎现任郎溪特教学校教师,并受到师生好评以及媒体报道;2021年,我校志愿者赴合肥轨道参加基地挂牌仪式,并定期开展文明乘车引导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作为残疾人工作者的我们将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中职德育创新实践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提高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