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引领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2023-08-15孙晓梅

关键词:思政英语教学大学生

孙晓梅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教育理念,由课程与思政两部分组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融入思想价值引领,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问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同根同源,课程思政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当代一种主流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重要的道德因素。公共英语作为高等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识性和文化性决定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国际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3]。因此,公共英语教学必须肩负起课程思政的使命,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符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谋而合。在传授英语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4],助力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发展。

一、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底气,增强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需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寻找精神力量。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推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具有一致性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5]:

1.培育对象具有一致性。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之间彼此相关,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人的价值自信,课程思政是关于人的思想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领域,培育对象都是青年大学生。

2.理论渊源具有一致性。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包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3.面临困境具有一致性。青年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有些人对民族文化认知有些缺失;受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影响,西方非主流文化受到大学生追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二者的困境都是面对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

(二)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具有互补性

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突破口。文化自信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活力,成为课程思政的突破口,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西方文化“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就会化为泡影。

2.文化自信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6]。文化自信突出文化的育人功能,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为课程思政提供教育素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教育效果。

3.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统筹推进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文化软实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思政文化建设。统筹推进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冲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缺失

受传统外语教学理念影响,目前的公共英语教学英美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文化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直接导致文化自信缺失。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学的功利性突出

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公共英语是一种同质化通用英语教学,功利性突出,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倾向,教学内容大多围绕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进行,大多没有开展有效的文化教学,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和传统文化渗透。

(二)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较少

目前的公共英语教材,语言材料大多源自于英美作家并与英美文化有关,中国文化精髓较少。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强调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但很多公共英语教材也只是在阅读环节增加了中国文化内容,在听力和口语环节很少提及[7],传统文化内容缺失仍然是普遍现象。大学生长期接受西方文化浸润,模糊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缺乏

文化失语的本质是文化认同感缺失,不利于大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和强化民族情感。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大量输入,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变化。英美文化不断地洗礼大学生头脑,导致大学生对本土文化迷茫。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要源于日常生活,更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本土文化不断被西方文化所吞噬,大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8],导致传统文化认同感缺乏。

(四)英语热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

母语能力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学习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目前的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成为课时最多的课程,英语热仍然持续,除了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外,几乎不开设中国文化或文学的相关课程。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每况愈下,出现了危及母语文化安全的心理倾向。这无益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引领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文化引领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充分挖掘英语的人文性,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审视公共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助推力。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这是教育事业必须牢牢抓住的灵魂[9]。立德树人是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它能够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在传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系统理解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实现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跨文化交际是生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必须筑牢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使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共融共生[10]。因此,需要发挥课程思政优势,挖掘公共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筑牢文化沟通的语言基础,促进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实现公共英语的文化育人目标。

(三)丰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内容的需要

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视角下显性英语教学与隐性思政相融合,将语言训练融入文化知识学习主题,强化同一主题的多角度阐释,丰富并创新了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渠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建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机制[1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优越感,实现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培养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文化育人目标。

(四)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渗透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社会的不良文化思潮大量流入,不良的思想文化渗透进一步加剧,直接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冲击,导致大学生走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旨在颠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英语教学是传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主渠道,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对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免疫力”,提高对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自觉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

(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球化步伐加快了文化多元化,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12]。公共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文化自信引领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路径

大学生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长远发展。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13]。文化自信引领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思政,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着力点,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针对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的实施路径:

(一)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力求课程思政教育显性和隐性相统一

英语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只是语言知识传授,更是文化思想熏陶。英语学科所蕴含的语言知识、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引领是英语教学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彰显了英语学科的优势。显性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实现,有时会引起一些逆反心理或认知差异;隐形教育主要通过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是一种无意识地间接产生作用的教育活动[14]。显性和隐性相统一,就要充分挖掘公共英语相关的隐形资源,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实现公共英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挖掘英语教材内容,全面提升主流文化的丰富性和鲜活度

主流文化是各种文化竞争中形成的一种广泛传播的时代思潮。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自由平等则构成了英美主流文化的独特内核。深刻理解主流文化,有助于提高本土文化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消除文化认同危机。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科知识的精华。英语教材根植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内容覆盖广泛,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人文情怀,提升主流文化的丰富性和鲜活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15]。运用中西文化对比法,参照中国文化发展及深厚的底蕴,兼取各文化之长,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

(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机会

第二课堂是在课外时间开展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将英语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素材,培养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意识,拓展文化自信提升渠道。

具体方式包括:走入博物馆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展品、图片或英文解说词等,汲取中国文化精华[16];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等重要英语赛事,直接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利用校园广播、学术讲座和英语角等,增设中国文化内容,使学生经常接受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熏陶。

(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事例进行关键事件分析

跨文化学习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有时甚至将外语教学称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较多,关键事件分析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能够促进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转变。

在误解和冲突频繁发生的跨文化交际领域,以关键事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提高文化的敏感度和思辨能力,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在文化比较中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17]。挖掘关键事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起到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和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

(五)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丰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与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弘扬主流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为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创新性平台。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利用动画、视频、图像和模型等,丰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提高甄别复杂的网络信息能力,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缺乏思政内容的壁垒;构建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知识、了解中国文化[18];实现教育方式由接受灌输式向立体交互式转变,通过慕课和微课等手段,让学生全面接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沐浴和熏陶。

(六)强化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培养意识形态反渗透能力

公共英语具有课时多、周期长和受众面广等特点,利用公共英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契合主题传递时代价值,贴近现实产生情感共鸣,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认同感,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发挥公共英语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示范作用。

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焦点问题,英语热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受外来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容易出现信仰缺失和价值观混乱,导致本土文化主权意识严重缺失[19]。因此,必须培养意识形态反渗透能力,增强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尊重不同文化价值的历史渊源,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防止外来文化侵蚀,自觉维护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

猜你喜欢

思政英语教学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