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因·原则·启示: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三维诠释

2023-08-15唐芳芳刘建涛

关键词:废料废弃物原料

唐芳芳,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一、马克思对循环经济动因的分析

马克思对循环经济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动因可归纳为市场供求机制的调节、科技进步的推动、新需要的创造三个方面。

(一)市场供求机制的调节

马克思认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1]115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资源的单次消耗为主,无节制地开采掠夺着自然资源。特别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越过欧洲疆域扩张至全球,动用各种手段侵占发展中国家的丰富资源,进行着不可持续的生产活动,拿走了利润,留下了污染,从而使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本的生产活动必然会面临资源枯竭、原料紧缺的问题。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供求机制,原料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其价格必然会有所抬高。在面临生产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资本家必然会考虑使用原料的替代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料的新属性或新的原料不断被发现,这激发了资本家探索循环利用废弃原料的积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之间的关系,指出预付总资本是剩余价值和利润率的比率,在其他条件无变动的情况下,预付总资本和利润率始终保持着反比关系。原料作为预付总资本的构成部分,原料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利润率的降低。因此,原料价格的提升成为了推动资本家利用废料的积极动力,并且当利用废料产生的二次资源的价格低于或等于原料的价格时,他们可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达到节约预付总资本、提高利润率的目的,从而使得废料得以循环再利用。

(二)科技进步的推动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降低了空气、水资源和土壤的质量,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基于这一现象,人们将环境的污染问题归因于工业革命中机械化大生产,认为是科技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甚至有一部分人要求放弃科技,重返前工业社会。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2]实际上科技及其进步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原料利用率,进而从源头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马克思指出:“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新的使用属性。”[3]89这样,废弃物就可以循环利用,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发展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使废物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

针对英格兰等地的农场主因为亚麻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废料而极不愿种植亚麻的现象,马克思认为这种废料损失是可以通过机器的改良而减少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废料中的使用价值,将某些在原本存在形式上使用价值已耗尽的物质,加入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就可以使其具有一种可以在新的生产过程继续产生价值的全新形态,使得废料重新进入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譬如废丝、废棉、废毛等过去被人们所芥蒂的废弃物,在经过新技术的加工改造后,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资源经过生产—消费—废弃—循环生产,形成闭环流通再循环模式,其中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

(三)新需要的创造

工业主和资本家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以利润为导向,他们进行废料循环再利用的动因也取决于这一生产过程能否为其带来更为丰盈的剩余价值。当他们发现循环再利用的生产模式和传统生产模式相比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生产模式,反之则会排斥这一循环生产方式,哪怕这种循环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有利于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事实上,这种在一定限度内的废料的循环使用的确符合资本增殖的需要,同时也创造了生产过程的新需要,从而节约了固定资本的消耗,提高了利润率。随着再生呢绒业等新型工业的发展,收集、再利用废料在“过去一向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1]116的观念已经完全消失了,新的生产和消费需要被资本创造了出来。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业羊毛消费总量的考察,发现在1862 年时再生羊毛的消耗量已经占到了羊毛总消耗量的1/3。在1839—1862 年的23 年中,新丝的消费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废丝的消耗量却翻了一番。

二、马克思对循环经济原则的阐释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侵占之上的,不具有可持续性。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就是在针对资本主义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的,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方面。

(一)减量化原则:从生产源头降低废料的产生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通过对“两度”的分析阐释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他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1]117。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废料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器的质量,机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减少维持机器所需物料的消耗,更多的是可以提高生产原料的利用率,降低废料的产生量。譬如法国磨谷技术的提升减少了对谷物的消耗量,新机器可以使从同量谷物中获取以往1.5 倍的面包,这极大地提高了对原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指出,废料的产生量会受到原料本身质量的影响。如果原料本身的纯度较高、结构完善,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料的数量就会减少,而这又和科技发展直接相关。

当然,减量化原则不只体现在废料的减少上,更多的体现在资源消耗、资源浪费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减量上。蒸汽机技术的升级改造,在增加蒸汽动力的同时,也减少了煤炭燃烧过程中热量的散失。马克思指出:“蒸汽机最新改良的性质,由于这些改良,同一发动机在燃料消耗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做更多的功。”[3]299新型蒸汽机将每小时的耗煤量从12~14 磅降低至3.5~4 磅。由于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过程中用最少的燃料获得最高的能量,从而在得到同等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量。这就启示我们要对生产机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工具对生产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利用效率,在充分发掘物料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废料的产生量。

(二)再利用原则:废料投入到其他的生产过程重新利用

马克思针对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1]94。生产排泄物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再利用,既可以为本部门的生产节约成本,又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了生产原料。这个过程离不开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技术的进步为各种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化学技术“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胶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1]117。原本毫无用处的工业废料经过技术的处理,重新进入其他生产过程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原料,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再利用和价值再创造。

马克思认为,生活废料也要实现再利用,使其返回土地。但资本主义对此浪费极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在伦敦,450 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1]115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污染,更是对资源的浪费。有效地对消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不仅会节约成本产生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利用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废物的再利用还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这种生产生活的废料是大量存在的,这种状况只有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才会出现。大量集中的生产废弃物需要在大规模的社会劳动下产生,因为在规模化劳动生产的条件下,生产的排泄物才会形成规模化存在的状态,从而使其重新成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提高生产废弃物再利用的概率。因而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基础之上的。

(三)再循环原则:对生产消费终端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循环

再循环是指在生产消费的终端产生的、初始使用价值耗尽的废弃物再重新进入生产过程发挥作用的方式,形成的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生产模式。马克思首先对废弃物进行了分类,分为生产废弃物和消费废弃物两大类。生产废弃物指的是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排泄物,如铁屑;消费废弃物指的是人在生存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而产生的排泄物以及使用消费品后产生的废弃物,如人的粪便和食品包装等。

马克思通过对废料循环利用实例的分析,阐明了废料的有用价值。首先,马克思对生产废弃物的再循环进行了分析。马克思认为,在大规模的生产中也会使废料得到合理利用,譬如在机器制造中会产生大量的铁屑,一天的生产活动结束后,这些铁屑会再被重新送回炼铁厂进行加工,第二天这些铁屑被加工成铁锭又重新作为生产原料进入生产过程。再如利用先进的机器生产,废棉、废丝、废毛、破烂毛织物也得到了循环利用,使得再生呢绒业成为约克郡毛纺织工业区的一个重要部门,并获得了公认。这些废弃物在给当地带去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降低了废料对环境的污染,使得消费者仅仅需要低廉的价格便可以获得同质量产品。其次,马克思也对消费废弃物的再循环进行了分析,指出消费废弃物,譬如粪便对于农业来说最为重要,是天然的有机肥料,若不能合理地解决这些消费废弃物,不仅会浪费许多资源,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走绿色可持续之路的启示

马克思论述的循环经济思想为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马克思肯定了科技创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利用科技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4]28。进入21 世纪以来,科技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降低等产业现状的改变,标志着产业结构从资源依赖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碳排放量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对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分、养料、光照等必备要素实行精准监控,生产过程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化循环利用,保证了生产过程的无污染、零残留,高效高产,实现了生产的可持续性。因而节约、循环资源必然要求科技及其进步,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根本动力,它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量,促进了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技术的生产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会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物料价值的最大化,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二)以宏观调控规范资本行为

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发展样式,其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市场机制作用的影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主体的活动往往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受资本增殖逻辑的诱导。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存在的必要性,而循环经济需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并不是对市场发挥作用的否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既要市场的活力,也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倘若市场的资本不加以规范,任其发展,必然对生态、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譬如在生态方面,“泰晤士河事件”“金矿事件”等突发生态事件,均起源于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直接将工业废水排放于江河之中,河水变为“毒水”,从而造成水中生物大量死亡,临河流域的居民受到危害。

可以说,当前资本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下,个人信息袒露于网络中,资本与大数据信息相结合,出现了“大数据杀熟”等现象,在掌握着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的资本面前,消费者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为了避免资本过度渗透,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避免资本过度干预造成市场混乱。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有利于避免市场主体只为资本服务而不兼顾生态效益,引导市场主体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开展可循环性经济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 年5 月就我国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基于我国资本的国情,对资本的作用、资本市场改革、资本领域反腐、资本治理效能、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新时代条件下的资本理论研究进行了战略性的分析,从而为我国提高资本治理效能,构建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积极采取了一些规范资本发展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不是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市场更加健康、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发展。

(三)以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动员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就已经认识到了社会观念的更新与升级对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建设循环经济要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首先,塑造建设循环经济的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4]116。正向的宣传和积极的社会风气是对全民生态意识的有效引导,为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让人民大众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观念中认可、在行动中自觉参与循环经济,带动全民积极投身循环经济的实践之中。其次,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4]122,让绿色发展理念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让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生态文明相关的完备知识体系,让社区公民全面了解循环经济内容,让企业提高绿色发展意识,掌握环保知识,展现绿色行动,让每个人成为循环经济的践行者、推动者。最后,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节时讲道:“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4]120,强调了领导干部在带动循环经济思想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实际行动是最有力的宣传方式,领导干部不仅是理念的讲述者,更应是理论的践行者,应在实践中反思并创新“尽责形式”[4]121,以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循环经济的行动中。

(四)以合理制度保障循环经济建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该制度无条件支持资本增值,任由资本无序扩张,以消耗生态资源换取经济发展。为破解资本运行逻辑,马克思提出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我国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制度优势和基础。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4]99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自然基础,但发展循环经济同样需要依靠合理制度以及法制的保障。要建立起适用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在制度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增设有关循环经济运行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并确保其涵盖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循环经济的税收和投资、制度性奖励等多个维度。为了实现循环经济,我国应适当吸收国外相关法律的建设经验,尤其是关于废弃物处理方面。通过健全制度、法律的方式,实现循环经济的高效运行,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固根基。

猜你喜欢

废料废弃物原料
人体的“废料处理厂”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电子废弃物
冲裁模大孔废料下滑问题的解决
工地废料变节日礼物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IACMI力挺碳纤维预浸料废料 回收项目再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