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锦州红色资源为例

2023-08-15方鸿志史佳颖

关键词:锦州红色精神

方鸿志,史佳颖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政治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特征的重要见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凝心聚气的精神载体。锦州作为辽宁省的“英雄城市”,有着丰饶且优质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更使跨越历史时空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旧闪耀出灼灼光芒。

一、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产生裨益教育工作、浸润学生心灵的效果,而且红色资源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为地方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拓宽了新道路。

(一)为传承地方红色文化拓展新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新了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吸引着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所占有的受众。互联网以其全天候、及时性、娱乐性等优势“独占鳌头”,但其文化传播的深度不及传统课堂,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地方文化宣传时,难以实现“以文化人”的理想效果。因此,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传承和弘扬地方的优秀文化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其一,有利于深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2021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运用好、保护好作为党奋斗历程重要见证的红色资源。1924 年,中共沟帮子铁路党支部在锦州成立,也为这个“英雄城市”注入了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的血液。1930 年1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宁路各站铁路工人争“花红”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载入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史册。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彰显着地方革命历史的深度,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深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凝练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大众传播媒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地方优秀文化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补足红色“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地方红色资源蕴藏着浓厚的“精神之钙”,这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红色文化“处处有”,红色精神“人人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辽沈战役锦州前线指挥所——牦牛屯”的相关革命事迹,带领学生分析并体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林彪冒着敌机扫射和轰炸的危险登上帽儿山的大无畏精神;罗荣桓在简陋的指挥所里审时度势、临危不乱的非凡气度。将地方红色资源这张“大网”铺展开来,尽可能地还原红色故事的细节,将地方红色精神“注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培养坚定的政治站位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不断激励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二)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特色

立足新时代潮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论断,成为高校培养国之栋梁的“指向标”,也对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地方红色资源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其一,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鲜红底色。地方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红底色的直接体现,是高校师生精神力量的直接来源。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地方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受师生欢迎,馆内陈列传递着光辉的红色革命精神力量,更承载着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创性地提出“两个确立”[2],这与辽沈战役所传递的政治品质一脉相承。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为政治属性具化形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红底色才能得以展现,才能提振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二,更能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特色。锦州作为辽宁省的“英雄城市”,蕴藏着诸多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不仅为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而独特的素材,同时对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理论课大有裨益。传递伟大建党精神的“北镇沟帮子第一党支部”,反映卓越政治韬略的“锦州前线指挥所——牦牛屯”,体现忘我革命精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地方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社会视野,夯实了学生的地方红色文化底蕴,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还有助于打造“地方品牌思政课”,助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不胜枚举的地方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播撒下了极具特色的“种子”,加以一线教师循循善诱地“浇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姹紫嫣红”。

(三)为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积聚人民军队的力量,浴血奋战,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资源不仅是激励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能量,更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奋斗精神的“催化剂”。

其一,有益于红色资源浇筑理想人格。2019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3]“这一重要论述,客观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强大本领。”[4]地方红色资源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激励着学生以高尚道德品格为表征的理想人格的养成。“锦州苹果廉政园”文化景区不仅是红色旅游景点,也是爱国主义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将这一红色资源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和公私分明的传统美德渗透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彰显地方红色精神的时代伟力和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来说意义非凡。

其二,有益于红色资源激发人格力量。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5]锦州“北镇沟帮子第一党支部”所呈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是历时态的红色资源所传递的共同品质,因为地方红色资源中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是在号寒啼饥、雪虐风饕的条件下形成的。将这些弥足珍贵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激发学生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自身强大的人格力量,并将之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策略支撑。

二、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融合不充分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高校的红色教育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锦州拥有丰饶的红色资源,例如“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萧军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朱瑞烈士陵园”等,但地方高校罕见与之相关的红色宣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校园物质环境缺乏红色气息。校园环境既是一所高校精神风貌的“镜子”,又是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连接的桥梁。由中国教育部发布的《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指出:“步入21 世纪以来,国内新建的本科院校数量已经超过四百所,今后仍然会持续增长。”[7]高校校园的扩建与合并,随之产生了校园环境建设与无法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新矛盾。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将学生“立德”的需要置于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德、公德、私德。虽然地方的部分高校在校内展览馆设有地方红色展区,但这种“聚合式”宣传不足以提升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效率。此外,地方高校罕有将校园景观、教学走廊、宿舍长廊同地方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校园资源的浪费和地方红色资源的埋没。

其二,校园人文环境缺乏红色精神。校园物质环境是高校的“硬件”,那么人文环境就是高校的“软实力”。高校人文环境主要包括领导、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校内人员的态度、认知系统。《论语·子路》有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即将成熟的时期,对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运用好榜样的力量。但是地方多数高校都仅依靠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向学生介绍地方红色事迹,传播红色文化。地方高校的各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对红色精神的深入了解,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仅凭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而不营造红色人文环境,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地方红色资源所传递的红色精神,感受到其中蕴藏的红色力量。

(二)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结合不紧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更贴合实际的方法作为保障。但是,地方高校罕有将这些方法与地方红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

首先,理论教育法鲜有地方“红”。地方高校在运用理论教育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举案例大都遵循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率。但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红色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已经做到了家喻户晓,而地方红色资源却“无人问津”。1956 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曾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中国共产党在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正是凭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廉洁作风保持了党的纯洁,维护了党的形象,赢得了民众拥护,如此珍贵而感人的地方红色资源却没有走进锦州各大高校,实属遗憾。

其次,实践锻炼法罕见地方“红”。实践锻炼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育法更能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虽然锦州各大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各种实践基地进行教学体验,但普遍缺乏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深入探索。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地方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深受各大高校的喜爱,但是体现摒弃一己之私、守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展现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的“北镇沟帮子第一党支部”,用笔杆子打出爱国旗帜的“萧军纪念馆”,这些地方的红色资源却没有在学生中传播开来。

(三)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契合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8]种类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器”的角色。虽然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不尽相同,但都缺乏同地方红色资源的有效结合。

首先,活动形式种类丰富但红色主题不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团活动等载体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运用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内容缺少地方红色事例。学生社团活动大多是由学生群体组织开展,因此活动主题的设置以娱乐性、趣味性为主,红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其次,全媒体格局相对完善但内容供给不足。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已经通过融合易班平台、公众微信号、官方微博、抖音APP 等途径,初步搭建了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平台,全媒体阵地全景初现。然而,地方高校在各种平台上的宣传内容主要是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缺乏对地方的红色事迹、红色精神的广泛宣传,尚未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育人氛围。

三、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高校课堂当好地方红色资源“宣传平台”

课堂是高校进行铸魂育人的主要渠道,要想当好地方红色资源的“宣传平台”,就要结合思政课堂的特点,将地方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地方红色资源也是开展“课程思政”丰富的精神宝藏。“两种课堂”相辅相成,共同打造行之有效的地方红色资源育人的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地方血脉,有针对性地培养立志高远、脚踏实地、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和国家栋梁。

首先,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地方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充分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例如运用“北镇沟帮子第一党支部”所传递的建党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强化其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同时,引导大学生用地方红色资源延续理想信念。锦州的红色资源包括“北镇沟帮子第一党支部”所承载的伟大建党精神、“萧军纪念馆”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意识、“锦州前线指挥所——牤牛屯”所传递的坚定革命精神等,将这些中国共产党在浴血奋战中淬炼出的红色精神,作为引导大学生“浇灌”理想之花的“营养液”,化作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心剂”。

其次,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高校顺利开展其他育人工作的基础。地方红色资源的天然优势在于其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与革命历史人物的亲密对话,通过“近距离接触”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走进锦州“萧军纪念馆”,灰色的主题色调和浓烈的文学气息让大学生对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肃然起敬。地方红色资源所包含的红色人物,因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民族贡献,对大学生培育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塑造理想型人格,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必不可少的灵魂“精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为大学生引入地方红色资源,提升地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亲和力与感染力。锦州的“萧军纪念馆”所承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可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资源,激励大学生不仅要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更应立下“鸿鹄之志”,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坚守心中的“阳光”,夯实脚下的力量,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成果。

(二)高校教师做好地方红色资源“讲解人”

一支充分了解地方红色资源、用心解读红色文化、深刻领悟红色精神、持续传递红色力量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教师对红色资源的挖掘能力、红色故事的讲解能力、红色精神的传递能力,让红色基因从“源头”流淌出去。

首先,不断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载体大致包括‘人、物、事、魂’四个方面。”[9]高校教师要想当好地方红色资源的“讲解人”,应从以上这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入了解地方红色资源中的人物背景和人物事迹。教师可以通过锦州地方志、官方网站、短视频等途径搜集地方红色人物的背景和相关事迹,着重抓取一些事迹细节。第二,加强对地方红色资源中的人物及其伟大事迹的学习。教师应深刻领悟地方红色资源所蕴藏的革命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力量与时代要求相呼应,让地方红色资源在新时代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次,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丰富教学内容。高校课堂不仅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更是宣传地方红色资源的有效手段。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深入学习地方红色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应在潜心问道的基础上,给予地方红色资源更多关注,将其融入日常实践教学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此外,高校教师应将课程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寻地方红色资源的历史根脉,依托重大节日、纪念日,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加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践行报国之志。例如在每年的国庆期间,可以向学生讲授1948 年10 月1 日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的事迹,他所展现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人为之动容。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案例会拉近学生与革命烈士的时空距离,更容易产生共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最后,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传递红色精神。榜样示范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扎实学识作为为人师表的基本标准,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职业定位。一个有理想信念、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将红色人物讲得活灵活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方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血脉的主动性。同时,高校教师要时刻展现自己的红色人格魅力。大学生个人品格的锤炼,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谆谆教诲,更需要教师通过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主动成为学生学习地方红色资源的“讲解人”,用红色故事启发学生,红色文化涵养学生,红色精神鞭策学生。

(三)大学生做好地方红色资源“传承人”

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接受主体和教育成果的检验主体。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作为传授红色知识的主渠道,同时协力打造具有浸润无声、全面育人的“第二课堂”,秉承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促进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做好地方红色资源的“传承人”。

首先,大学生应加强对地方红色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正确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目标,对地方红色精神高度的认同感是传承地方红色精神的内生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主动了解、学习、体会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品质,彰显青年胸怀与担当。同时,大学生要提高辨别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将地方红色资源所具备的“红色”品质作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底色”,强化家国观念,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应组织开展地方红色实践活动。第一,在校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喜爱的社团活动之中。丰富的大学社团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载体,定期举办某一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锻炼,也有益于提升社团活动的社会价值,彰显当代大学生的气魄与格局。第二,亦可以深入到地方各大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锦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锦州“萧军纪念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线下体验,或在纪念馆官网进行线上可视化浏览,充分感受一代文人的爱国豪情,进而更加坚定自身的政治站位、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最后,大学生应将地方红色精神转变为红色行动。地方红色资源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亮起来”,更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火起来”。当代大学生身处Web3.0时代,诸多短视频APP“娱乐至死”的负面影响已经在腐蚀着大学生的心智,甚至使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时大学生应自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思政修养,为日常生活注入满满的“正能量”,紧随主流文化的步伐,强化自身红色信念。仅仅领悟地方红色精神终将是“纸上谈兵”,只有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转化为红色行动,才能真正地将地方红色资源传递的红色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锦州作为一座“英雄城市”,本身具有的“英雄精神”就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大学生应加深对城市红色精神的理解,自觉成为锦州红色资源的“传承人”,为中华民族的红色资源宝库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锦州红色精神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攻占锦州东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