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回顾疗法重构村改居老人自我认同感的实证研究

2023-08-11程玲雁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感组员对象

程玲雁

(沈阳化工大学,沈阳 110142)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许多由“村”变“居”型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发展的结果,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村改居社区中,村民角色转变为市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为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居民自身内部的变化,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村改居社区的硬件设施基本完备,但往往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与情感需求,老年群体的社会适应与日常生活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生理、心理上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会由于无法在老年期实现人生的自我整合而导致自我认同感危机。重构村改居老人的自我认同感,提升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解决的问题。

人生回顾疗法作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于1974年形成[1]。人生回顾疗法是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鼓励服务对象谈论自己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根据特殊时间点、旧照片及有意义的老物件等促使服务对象回忆往事,梳理人生脉络,促进服务对象与社工之间的交流,引导服务对象给予这些往事新的理解,协助服务对象实现减少生活失落感,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尊及社会化程度的一系列过程[2]。人生回顾疗法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缓解消极情绪,帮助老年人在回忆生命故事的过程中挖掘被自身忽视的优势和能力,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高满足感和价值感,有建设性地运用余下的时间[3]。Kai-Jo Chiang以小组方式为服务对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人生回顾疗法,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爱好来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满意度[4]。Korte通过4~6人一组的分组方式进行人生回顾治疗,帮助老年抑郁症服务对象建立积极心理状态,使其老年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5]。杨存秀通过小组工作介入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人生回顾治疗,提升了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价值感[6]。

以人生回顾疗法为理论依据,以S市典型的村改居D社区为依托,借助S市L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S市公益创投——邻里共建,以爱筑巢,共建幸福银龄社区”项目,对D社区中自我认同感低的老年群体进行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该社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常住人口1078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居民331人,占30.71%。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半结构式访谈再现和描述村改居老人的生活、社会交往等状态,就村改居老人的居住环境及自我认同感展开调研,了解村改居老人生理、心理相关情况并收集数据,运用人生回顾疗法,通过小组工作实务模式协助村改居老人进行自我人生整合,提升自我认同感,探索解决村改居老人自我认同感困惑的方法。

1 需求评估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D社区村改居老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自我认同感需求。

1)确定自我价值。村改居老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由经济主体转为受供养角色,劳动者角色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与获得感随之消失。进入城市社区后,70%的老人处于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状态,心理上表现出敏感焦虑,害怕会给子女造成负担。由于不能快速适应水电气使用方式,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经常将“老了没有用”挂在嘴边,给自身贴上负面标签,否定自我价值。

2)重塑生活动机。60%的村改居老人独居在家,生病没人照顾,也不想给在外工作的子女添麻烦。村改居老人心理、生理上的需求难以得到很好的满足,久而久之容易丧失生活的动力。

3)获得自我归属感。村改居老人进入城市社区,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左右邻居变成了陌生人或半熟人,容易陷入社会隔离状态,丧失自我归属感。一些村改居老人表示,未与以前村里的熟人迁入一个小区,自己经常感到孤独。

2 活动设计与行动介入

2.1 活动目标

“老生常谈”人生回顾小组以D社区中自我认同感较低、否定自我价值、人际交往淡漠的村改居老人为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为其提供疏解情绪的平台,让其在活动中重塑自我,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自尊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促使组员间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使组员能够重新接纳自我,提升自我认同感。

2.2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调研、访谈的方式了解相关老人情况,以自我认同感量表为辅助,筛选了7名老人作为服务对象,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Tab.1 Basic situation of service objects

2.3 活动内容

小组活动的具体内容安排详见表2。

表2 活动内容安排Tab.2 Arrangement of activity content

3 活动效果

采用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SIS)对7名组员进行前测和后测,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其在活动前后的变化,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7[7]。从自我价值、自我动机及自我归属三方面,对村改居老人自我认同感困境改善的成效进行评估,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组员自我认同感得分Tab.3 Self-identity score of the group members

从表3中可以看出,7名组员前测分值在47~51之间,低于自我认同感良好的均值(56分),表明其存在一定的自我认同问题。组员的后测得分均有所提高,变化值在9分左右,表明小组活动介入取得了一定效果。

1)自我评价更积极。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人生回顾可以帮助老年人获得自我的完整性并避免绝望,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一个和谐的看法。个体在老年阶段的任务是回顾过去、整合人生,从过往的经历中进行自我整合,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8]。通过活动介入,服务对象在特定的情境下回顾人生经历,回忆起自己在人生中取得的成就,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不断找寻自身的价值感与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与被尊重,不再认为自己“老而无用”。

2)生活动力提升。小组介入前,由于配偶去世、子女在外工作的原因,服务对象经常感到孤独,烦闷无法纾解,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小组介入后,服务对象获得了情绪表达的平台,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活动开始前,独居的孟奶奶表示自己经常感到孤独,认为自己是儿女的负担,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活动结束后,孟奶奶表示自己开始种百合花,每天看着花草生长心情也会变好。

3)人际关系拓宽。自我认同感不仅是个体的独立感受,而是需要进入社会中,由他人对个体的整体反映来实现。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改居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小组介入后,服务对象在与组员的互动中体验到了彼此的关怀与支持,活动结束后的回访调研中,经常看见冷奶奶和张奶奶坐在小区椅子上一起闲聊唠嗑,其乐融融。

4 结论与展望

以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运用人生回顾疗法,针对村改居老人的自我认同困境进行干预介入,帮助村改居老人进行自我整合,以解决“村民变居民”所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感量表的前后测结果表明,强化老年群体对过往人生经历的回顾及重建社会关系网络,对村改居老人自我认同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但前后测分数的增长幅度不是很大,说明村改居老人自我认同感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干预与介入。

由于村改居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困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后续研究不仅要从服务对象自身出发,更要关注村改居老人的外部支持网络,整合家庭、社区、政府及社会多方资源,构筑利于村改居老人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认同感组员对象
神秘来电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还是不错的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